“象”是將中醫和中國古代哲學緊密聯系的一個基本概念。中醫對“象”的把握和闡釋采用了“取象比類”的方法。 取“象”的理論基礎是世界萬物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可以“引 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天下之事能畢矣” ( 《易傳·系辭》 ) ,“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之不明也” ( 《內 經》 ) ,從而達到“以已知認識未知”揭示事物本質的目的。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亦是中醫理 論體系構筑的基礎。中醫以“取象比類”方法闡釋陰陽、五行 和人體各種生理、病理現象。 陰陽是將既對立又統一的事物形態、表象進行終極的類 分與抽象,形成了一種思維中的觀念,概之以“陰陽”。 “象”可以用類比的方法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區分出“陰陽”屬性。《黃帝內經》稱之為“法陰陽”或 者“陰陽應象”。而五行亦非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而 是一種一般性表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種代表性物質來比類與 象征。五行學說的歸屬理論,就是“取象比類”推論演繹的具體體現。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于諸外”,古代先賢們通過對人體 內部臟腑氣血等生命活動的外部征象進行整體動態考察,同 時與自然萬物變化的意象相效法,藉此推知其人體內部生命 活動狀況,以及疾病病機演變規律,從而將生理活動、病理變 化與治法治則、處方配伍有機結合,為臨床診治疾病提供科學依據。 藏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雖然基源于古代的粗淺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篇》記載“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但更多的是前人依據“司外揣內”、“取象比類”、“以象 測藏”等方法結合導引、氣功的內省過程中推導所得,并賦予其陰陽五行屬性。明·張景岳指出 : “象,形象也。藏居于 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如心、肝、脾、肺、腎五臟都近似實 體,故類比其實象,擬之于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六腑都呈現為空腔形體,故類比為虛象,擬之于天,取其共 象,分屬陰陽。 在辨析疾病病因與診斷時,依據“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的原理,對外在臨床表現之“象”的歸納分析,推斷出疾病在 這一階段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以判斷其病機本質 所在。如《靈樞·本藏》指出 : “視其外應,以知內藏,則知所 病矣。”根據風性主動、數行善變的特性,與臨床證候的眩暈、 抽搐等歸屬于“風”,這均是依據五行學說,運用取類比象思 維所得出的診斷結果。 在治則治法方面,中醫常將深奧的醫理用客觀物“象”描 述出來,如“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增水行 舟”、“釜底抽薪”、“提壺揭蓋”、“導龍入海”、“引火歸原” 法。宋·許叔微將脾腎形象地比作“火”與“釜”的關系 : “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驗……蓋因腎氣怯弱,真元衰劣, 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下無火力,雖 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中醫強調“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就是根據不同疾病所 處的共同病機作用下形成的共象—“證”,而不取決于病因 或癥狀。例如慢性腹瀉、脫肛、子宮下垂這三種不同的疾病, 其癥狀( 象) 不盡相同,發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其病機均屬 “中氣下陷”,歸為同“證”,故補中益氣湯主之。 還有闡述藥物功效時,“以臟補臟,以枝達肢,以藤通 絡”,“皮可利水,中空發汗,梗能理氣,子可明目,介類潛陽, 蟲類搜剔”等,都是沿著取象比類的思路生發出來的。
|
|
來自: 意凈nheqa1eu3m > 《民間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