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后,年僅三歲的宣統皇帝登基,成為了大清帝國第十二位皇帝。在隨后的政治卡位戰中,一群年輕的滿洲親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力,掌握了大清帝國最后三年的政治命脈。 宣統皇帝的生父,26歲的醇親王載灃擔任了攝政王;兩個親叔叔,載濤和載洵都加封了郡王銜。不久,21歲的載濤掌管了禁衛軍;22歲的載洵得到了海軍大臣的職位。在此之前,40歲的鎮國公載澤出任度支部尚書,控制了大清國的財政權;42歲的肅親王善耆當上了民政部尚書,獲得了大清國的警務權。 幾乎所有的強力部門都掌握在了皇親國戚們的手中,與此同時,袁世凱開缺回籍,張之洞駕鶴西去,皇族內閣橫空出世。似乎誰也擋不住滿洲親貴們抓權的腳步,然而就在皇族內閣成立后不到半年,武昌起義的槍聲劃過夜空。 難道這幫王子王孫就都是一群酒囊飯袋?其實,這個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貴族政治團隊不僅人才濟濟,而且改革意愿不打折扣,其中“載字輩兒”的佼佼者當屬載灃。 如果說“載字輩兒”僅僅是因為血統就能走進權力中心,倒也未必。大清帝國走到1908年,已經度過了悠悠二百六十余載。鳳子龍孫大把的,其中能上位的還算是有點真才實學。就說這個攝政王載灃,也算是有過歷練。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西狩。第二年大清國簽下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中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國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殺地點修建一座品級相當的石牌坊,為德國人“滌垢雪侮”。這顯然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硬不起,軟不得,搞得不好還會被人罵為漢奸。作為大清國第一個出訪西洋的親王,年僅18歲的載灃展現了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力、有節,令本想侮辱中國的德皇對他也稱贊有加。德國人認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這次出國,載灃還很講“作風建設”,主動謝絕了國內各級官員所預備的高規格迎送禮儀,其簡樸作風贏得國內外輿論的一片贊賞。 載灃成功地把一次謝罪之行轉變成了18歲年輕人的游學考察,所到之處,無論軍校、軍火企業、博物館、電機廠、造船廠,“舉凡外洋風土人情,隨地隨時留心考察”。 因出洋而名聞中外的載灃,回國后就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視。1903年春,剛滿20歲的載灃就被任命為隨扈大臣。1906年春,受命管理對守衛京城負有重要責任的健銳營。1907年6月19日,24歲的載灃受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從此他成為“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軍國大計莫不總攬”的最高機密機關的領導成員。 正因為有過“海外游歷”的經驗,載灃有了初步的現代大國意識。他敢于派出軍艦到西沙群島、東沙群島巡邏,在1910年底還派出“海圻”號去美洲慰問僑胞,解決古巴、墨西哥爆發的排華動亂。在清朝遺老遺少中,載灃是最早剪去辮子、安裝電燈電話、穿西服、買汽車的人物。 載灃可以拍著胸脯說:“我的成長是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成果。”也許他還可以這樣自信地說:“一個人出生在好的家庭,如果沒有自己的努力,只靠父輩影響,即使給了你這個位置,也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力之外的資本等于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