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定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老城區的東大街上,圖為園林的南門(原嘉定城隍廟大門)。
嘉定秋霞圃與松江的醉白池、上海城內的豫園、南翔的古漪園、青浦的曲水園并稱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秋霞圃是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三座私家園林和原嘉定城隍廟合并而成。園內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其中城隍廟邑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從園內建筑始建時間來推算,秋霞圃可稱為上述五大園林中最古老的園林。按早年三座私人園林而分,秋霞圃可按桃花潭景區、凝霞閣景區、清鏡塘景區及邑廟四個景區來游覽。這是本人去年10月江南行到訪的最后一個景點。
2,南門前的兩座井亭。井亭為原城隍廟遺物,亭皆方形,飛檐翹角,檐口置人物塑像,四周設石欄連四柱。
3,邑廟景區的城隍廟是一座道觀,位于秋霞圃園林的東南,系上海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邑廟。原大殿因火災和兵禍于明清兩代屢毀屢建,今日大殿等建筑均系清光緒八年重建。
4,凝霞閣景區在園之東部,原為沈氏園舊址,南聯邑廟景區,景區建筑密集,圖為景區內的亦是軒。
5,凝霞閣景區的聊淹堂,該堂原系沈氏園景物,其舊址及廢棄年代無考,民國9年重建。
6,凝霞閣景區為多院組合,院廊相連,曲折深邃,步移景異,若隱若現。
7,凝霞閣景區的彤軒內置清光緒元年(1875)燒制的金磚一塊,至今已有130多年了。所謂金磚是指用黃土燒結成成,因它干黃作金銀色故名。
8,屏山堂位于凝霞閣西南,堂室聯為一體,呈凸形,建于民國10年。堂前假山高約3米,石質堅實潤澤,形似屏風,故名。
9,圖為屏山堂的賓藻風香室。該建筑朝東三楹為屏山堂,朝西一楹為賓藻風香室,中間有磚墻相隔。
10,凝霞閣處于該景區的中軸線的北端,為座北朝南五楹兩層閣,作為景區的主建筑,凝霞閣居高臨下,登閣縱覽,可觀桃花潭、清鏡塘兩景區景色。
11,從凝霞閣西出系依依小榭,此建筑建于民國10年,毀于抗日戰爭,1985年于原址重建。
12,清鏡塘景區在園之北部,為金氏園遺址,北、東、西三面為園墻,南與桃花潭、凝霞閣兩景區相鄰。圖為清鏡塘塘北的三隱堂、柳云居等建筑。
13,柳云居與三隱堂相連,為1985年新建,居一楹,西向。
14,在柳云居內望清鏡塘景區
15,桃花潭景區在園之西南,以桃花潭為中心,南北兩山隔潭相望,山石亭臺互為襯景,它們或筑于山上,或構于潭邊。
16,碧梧軒位于桃花潭北,亦稱山光潭影館,俗稱四面廳。有“壺嶠長春”、“靜觀自得”、“山光潭影”、“靜觀自得”、“碧梧軒”、“壺嶠長春”等六匾額。
17,碧光亭位于桃花潭北,三面臨水,又名撲水亭。始建年代無考,毀于咸豐十年兵燹。該亭三面臨水并置扶王靠。
18,北山位于桃花潭西北,因山巔有大銀杏,西側遍植青松,故名青松嶺。山頂上六角形的即山亭,亭旁那粗樹干就是大銀杏樹。
19,池上草堂,形似舟揖,故又名舟而不游軒。位于桃花潭西南岸。此堂三面臨水,室內側設扶王靠,可盡收桃花潭四周景色,虛實相間,真幻莫辨。
20,桃花潭東南有三曲橋,長9.4米,橋面雙拼石條,兩側刻圓形壽字和蝙蝠圖形,故又名福壽橋。橋邊置石欄桿,望柱頭上鐫有4頭獅子,神態各異。
21,桃花潭南側以各種植物花卉與云層狀假山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側有梅花形門洞通南山坡,門南北兩面題額為“幽賞”、“翠疊”。
22,南山有南北兩崗,崗上林木遮天蔽日。南崗有方形霽霞閣。此閣原建于金氏園,毀于清咸豐庚申兵燹,1985年重建。
23,仙人洞,位于霽霞閣下,湖石堆壘,縱深10米,蜿蜒曲折,深藏若虛,出北口登階而上,可上霽霞閣。
24,凝霞閣景區凝霞閣前種植的花卉。
25,清鏡塘景區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