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駐河內記者侯鶴祥、記者林非報道 2004年1月9日至10日,中越第十輪政府級邊界談判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在這次談判中,中越雙方都肯定,兩國間的各項邊界談判都已取得進展。 尤其陸地邊界已經劃定,中越雙方有關部門正密切配合,加緊進行陸地邊界線的勘界和立碑工作,爭取在2004年確定陸地邊界全線其余百之五十的界碑位置。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提供的資料顯示:中越邊界領土問題包括陸地邊界、北部灣劃分和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等三方面。雙方同意通過和平談判協商解決上述問題。 經過雙方努力,兩國于1999年12月30日在河內正式簽署《中越陸地邊界條約》。2000年7月6日,雙方在北京互換條約批準書,《陸地邊界條約》正式生效。 2000年12月25日,兩國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越《關于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的后續談判也正在加緊進行。 自1995年起,中越成立海上問題專家小組,就南沙群島爭議問題舉行談判,迄已進行7輪。雙方同意通過友好協商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同時探討開展合作的可能性。 陸地談判:解決164個分歧 中國和越南的陸地邊界線約長1350公里,連接中國廣西和云南兩省與越南萊州、老街、河江、高平、諒山和廣寧6省。 目前的中越邊界線的基本走向從19世紀末開始就已形成。在1887年和1895年,當時侵占越南的法國殖民主義者和中國清朝政府簽訂條約,劃定了中越邊界線,雙方在實地分了界和立了300多塊界碑。由于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界碑被損壞、挪動,甚至遺失,再加上100多年來兩國的政治-社會形勢和關系的變化等諸多因素,中越邊界線存在許多問題,并引起兩國之間糾紛。 70年代中期,中越雙方進行過邊界、領土問題的談判,但沒有能達成任何協議。1991年,中越兩黨兩國關系正常化以后,兩國才就邊界領土問題著手進行實質性的談判。1992年,越南和中國進行了專家級的談判。1993年,兩國的最高領導人作出了重要決定,即展開關于邊界、領土問題的政府級談判,其中陸地邊界是3個談判內容之一。1993年10月,兩國政府代表簽署了關于解決邊界、領土問題的基本原則的協議。這些原則包括:雙方以1887年和1895年法-清公約及其有關邊界劃分和立碑的文件與地圖的附件、和以按規定豎立的界碑,來確定陸地邊界線。在對照確定一些地區邊界線走向的過程中,當經多次對照仍不能達成協議時,雙方將進行實地考察,考慮到當地發生的一切情況,以互諒互讓、友好協商的精神,尋求公平合理的解決辦法。 從1994年到1999年,中越聯合工作組在河內和北京共進行了16輪談判。雙方經過對照認定,在1350公里的中越邊界全線中,雙方重合的邊界線約有900公里。在其余的約450公里邊界線上,有164處為雙方有分歧的地點,涉及的總面積達227平方公里左右。兩國整個談判的重點集中在解決上述164個分歧地區上。據當時權威人士透露,由于在具體解決中越陸地邊界上有分歧的164個區塊的過程中,中越兩國專家常常在一些區塊上意見向左,不容易彌合,最后還是按照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指導意見,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合理地彌合了雙方的分歧,于1999年底全部解決了這些分歧區塊。據后來越南外交部副部長黎功奉透露,在解決總面積為227平方公里的中越邊境164個雙方有分歧的區塊中,約113平方公里劃歸越南,約114平方公里劃歸中國。黎功奉還證實,友誼關是在中國的領土上。 中越雙方于1999年底在河內正式簽署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中越雙方一致同意將在新確定的中越邊界線上豎立1533個界碑。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越南國會在2000年分別批準了這一條約。 芒街見證中越邊界新歷史 2001年12月27日,中越邊界越方一側的芒街。 記者在這里見證了中越陸地邊界第一塊新界碑的立碑儀式。越南的芒街位于中越界河北侖河南岸,與我國廣西的東興隔河相望。東興和芒街是位于中越陸地邊界線上最東面和離北部灣最近的重要市鎮。新界碑的立碑儀式,標志著兩國的勘界和立碑工作有了良好開端和初步成果。 當天上午,河內時間上午10時(北京時間上午11時)正,中越雙方同時分別在東興和芒街舉行的新界碑立碑儀式正式開始。在芒街舉行的越方新界碑立碑儀式上,越南外交部副部長黎功奉、芒街市所在的越南廣寧省人民委員會主席阮文炯及越南地方和政府代表共數百人出席了新界碑立碑儀式。 黎功奉在儀式上發表講話說,越南和中國是友好鄰邦,把越中邊界建設成長期穩定與和平的邊界一直是兩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第一塊新界碑的豎立為兩國建立一條友好的邊界線打下了基礎。中國駐越南大使齊建國也出席了越方的新界碑立碑儀式。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樂見這種熱烈的氣氛。越南國內外的一些“反對派”由此攻擊越南黨和政府。他們認為,該國政府把一些越南的領土“讓給了”中國,甚至說越南“無緣無故地放棄了一塊面積多達700平方公里的地區,放棄了友誼關”等等。對此,黎功奉于2002年9月就中越陸地邊界條約談判的相關問題發表談話,他認為,中越陸地邊界條約是兩國長期談判的結果,體現了中越雙方的共同努力,充分考慮到了國際法和國際慣例,雙方都作出了讓步,對雙方都確保了公平和妥當,滿足了雙方的利益和愿望。 北部灣劃界:與漁業問題相糾纏 在中越陸地邊界問題加速解決的同時,雙方在海洋劃界方面的談判也取得了進展。 北部灣劃界問題是中越目前海洋邊界談判的重點。北部灣一共包含兩部分:一是領海;二是經濟區和大陸架。中越雙方均是12海里的領海國家,所以主要的爭議集中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 北部灣為中國和越南兩國環繞。很早以來,中越兩國的漁民就共同在北部灣捕魚。一旦臺風來臨,很多時候兩國漁民都會到對方的港口避難,一直以來相安無事。相對于北部灣的浩大和漁業資源的豐富,兩國在20世紀70年代前落后的捕撈設備足以保證兩國漁民沒有什么大的利益沖突。由此,也可以看出,整個北部灣地區當時并沒有明確的經濟界限。 70年代后期以后,隨著中越關系的惡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北部灣沿海的漁民率先引入了一些先進的捕撈設備,再加上經濟利益的驅動,中方普遍采用掠奪性的捕撈方法,捕魚區域也越來越靠近越南的海岸,于是越南開始采用控制措施,有時甚至開槍射擊,武裝沒收中國漁船。漁業沖突和政治沖突軍事沖突糾結在一起,成為中越關系中的一個疑難問題。 90年代以后,中越關系好轉,越南漁民的捕撈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就使得雙方漁民在北部灣不斷發生糾紛,越南政府的工作人員也經常參與糾紛,屢次扣壓、沒收中國漁船。由于雙方沒有明確劃界,不僅沖突頻繁,而且雙方不顧一切的捕魚使得北部灣的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 這樣,出于雙方利益的考慮,北部灣劃界問題就擺在了兩國政府的面前。 據了解,在談判之處,越南方面的要求是按照1887年清政府和法國簽訂的條約中所劃定的分界線來劃分兩國在北部灣的經濟區。這條線沿東經108度03分18秒線向南分割北部灣,雙方分割的比例是2:3。中國方面吃虧。 而中國主張按照北部灣的中心劃界,在北緯20度以北中方應讓一片海域給越南,在北緯30度以南越方讓一片海域給中國,雙方按各1/2的比例分割北部灣。 雙方劃界談判最后的結果是,基本上按照中方的方案進行。但對于漁業捕撈,雙方另有一個特殊的規定,那就是在北緯20度以南設立一個共同的漁業區(有效期12年),由雙方政府部門確定每年的捕撈量,在發給雙方確定的兩國漁船捕撈,由兩國漁政部門共同執法,以利于海洋魚類資源的保護。 對于應對共同漁區以北(自北緯20度北),雙方同意對現有漁業活動做出過渡性安排。從漁業協定生效之日(2000年12月25日)起逐年削減在對方區域內的漁業活動,四年內全部退出對方水域。 2004年1月9日和10日,中越第十輪政府級邊界談判又進行了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的后續談判。雙方一致同意盡快結束這一談判,并簽署《補充議定書》,完成北部灣劃界協定和漁業合作協定的各自批準手續,力爭兩個協定今年第二季度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