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是自身嘌呤代謝紊亂的一種代謝疾病。它又稱高尿酸血癥,簡稱痛風。它由細小針尖狀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組織中引起病損及炎性反應。與遺傳因素。其中以腳拇趾關節最常見,其次為跗、踝、跟、手指關節,再次為掌指關節及腕、肘、膝關節等關節發病產生劇痛,常為單側性突發。關節周圍組織有明顯腫脹、發熱、發紅、壓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因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液尿酸增高引致關節組織損傷。 痛風發病有明顯異質性。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與家族遺傳有關,先天性嘌呤代謝異常引起,常與肥胖、糖類脂類代謝紊亂、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發生;繼發性痛風由某系統性疾病或藥物引起高尿酸血癥、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形成、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現尿道結石和慢性腎炎等。原發性痛風90%好發于中年男性,以40-50歲體胖者多見。男性與女性之比約9:1,女性絕經后發病率較絕經前稍高。兒童和老年人發病少見,多為繼發性。 二、痛風癥狀 1、無癥狀期:年齡越高,血清尿酸鹽濃度越高。主要表現為時間較長,尿酸持續增高, 約1/3的人以后有關節癥狀。 2、急性發作期:痛風多在深夜或清晨單關節或多關節突發,病變部位劇痛伴有發熱、紅腫等典型癥狀??沙掷m3~11天。 3、間歇期癥狀:指早期痛風發作后與再次發作的間隙,通常一次復發后, 約60%的人1年內復發,間歇期各有不同,也有長達10余年才復發的。復發數月或數年視個體情況,隨病情反復發作間歇期變短、病期延長、病變關節增多,漸轉成慢性關節炎。 4、慢性關節炎期(后期):由急性發病轉慢性關節炎持續時間約11年左右,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30%左右的人有痛風石、發生腎臟合并癥及輸尿管結石等。晚期或見關節腫大、畸形、僵硬、耳輪、指間、指掌處現黃白色痛風石或破潰形成瘺管。晚期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心臟梗塞。少數人出現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 三、痛風預防 1)加強鍛煉。保持理想體重,適當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及時消除緊張情緒。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散步等,提高身體免疫力,避免病痛反復發作。 2)避免受風、受潮、受寒。春季潮濕多雨是痛風復發季節,注意關節保暖;夏季不貪涼、空調少吹、不喝冷飲等;秋、冬季防風、寒侵襲,注意關節護養。 3)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累、精神緊張、受潮受涼、創傷等免疫力下降以誘發痛風反復發作或加重。 五、痛風中醫治療 急性發作期以祛邪治標為主,緩解期以扶正治本為主。養氣、行血、固腎。促進尿酸排泄、活血化瘀、通絡益氣。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 1、辨證施治: 1)肝腎陰虛型:兩目干澀、手足心熱、口干喜飲、低熱盜汗、大便干結、小便短赤,或有尿血等。 方劑:歸芍地黃湯加減等。 功效;滋補肝腎,活血清利. 2)脾腎氣虛型:全身乏力、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足跟疼痛、納少腹脹、大便稀溏、小便不黃等。 方劑:保元湯加味等。 功效:健脾益腎, 3)氣陰兩虛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惡風易感冒、氣虛、手足心熱、盜汗、口干舌燥、惡風、畏寒、手足心熱、不欲飲、大便先干后稀等。 方劑:參芪地黃湯加減等 功效;益氣養陰。 以上3型如:有濕熱加蒼術、黃柏、牛膝、土茯苓、忍冬藤、蠶沙、生薏仁米、菝葜、海桐皮等; 有寒濕加桂枝、制附片、麻黃、細辛、炮姜、蒼術、白術、白芍、甘草等; 有水濕加牛膝、車前子、防己、大腹皮、陳皮、茯苓皮、冬瓜皮等; 有淤血者,加丹參、澤蘭、益母草等。 4)風濕熱痹型:惡風發熱、無汗出、關節紅腫熱痛、熱重者痛如刀割虎嚙、手不可近、口渴煩躁、小便黃赤、小便灼痛、尿少、尿閉,舌紅等。 方劑:宣痹湯四妙散加減等。 功效:清熱祛風,通絡利濕。 5)風寒濕痹型: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熱不退、關節劇烈疼痛、屈伸不利、遇冷風疼痛加劇、得熱則緩、面色萎黃等。 方劑:桂枝加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加減等。 功效:溫陽散寒,除濕止痛。 6)痛風石瘺型:久病氣衰,陰寒內積、寒阻血凝、肌膚失養、破潰成瘺。 方劑:濟生腎氣丸等。 功效:溫腎化氣,利水消腫。 外用洗方:四藤二紅加冰片。 2、外治: 1)紅腫熱痛關節常規消毒后,用梅花針扣刺至出血,選取適宜玻璃罐,拔于梅花針扣刺過的部位,留罐約10分鐘后起罐,用消毒棉片將血拭干凈,再用碘酒消毒,涂抹消炎藥膏,隔日一次。 2)藥敷療法 (1)外搽藥酒方 方劑:伸筋草、透骨草、桂枝、羌活、獨活、川烏、草烏、全當歸、紫草、紅花、桑枝、虎杖、絡石藤、地鱉蟲。 用法:上藥用高粱酒浸泡,約1周后待用。先熱水洗患處后,用此酒輕擦患處,每次10分鐘,每日2~3次。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宣痹止痛。 (2)當歸散 方劑:防風、當歸、藁本、獨活、荊芥穗、牡荊葉。 用法:上藥為粗末用鹽同炒,熱敷患處,冷則換。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3)藥浴療法 (1)祛風活血方:羌活、獨活、桂枝、當歸、荊芥、防風、秦艽、路路通、紅花。 用法:上藥煎水1000ml 熏洗患處,每日2~3次。 功效: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適用:關節、肌肉筋絡酸痛,活動受限。 (2)羊桃淋蘸方:羊桃、白蒺藜、蒼耳、海桐皮、柳樹蟲末、商陸、蓖麻葉莖、紅花。 用法:將上藥加麻葉一把,加水適量煎去渣取汁,淋洗痛處。 功效:清熱祛濕,通絡止痛。 適用:疼痛赤腫,行立不得,皮膚如小蟲行者。 (3)五枝湯:桑枝、槐枝、椿枝、桃枝、柳枝。 用法:將上藥加麻葉一把,加水適量煎去渣取汁,淋洗患處,洗畢宜就寢,不可見風。 功效】舒筋活絡止痛。 適用:關節拘攣者。 (4)熱痹沐浴方:桑枝、絡石藤、忍冬藤、雞血藤、海桐皮、薟草、海風藤。 用法:上藥煎水沐浴。 功效:清熱活血,通絡止痛,祛風宣痹。 適用: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 4)藥膏療法 (1)風火軟膏:防風、大蔥、白芷、川烏。 用法:共搗為沫,用熱黃酒調敷冷痛處。2~3日后用大紅椒、艾葉煎湯熏洗后再重新敷藥。若皮肉熱痛用清油搽。 功效:祛風、通痹、止痛。 適用:陳年痛風,痛風反復發作,病程長者。 (2)頭葛軟膏:川烏頭、野葛、莽草。 用法:上藥細切、拌勻,3日后用豬脂與前藥入鍋,以草火煎之,烏頭色焦黃為度,以綿濾去渣,盛瓷器中。攤貼患處。 功效:祛風散寒,除痹止痛。 適用:手足頑麻。 (3)頭子軟膏:烏頭、附子、當歸、羌活、細辛、桂心、防風、白術、川椒、吳茱萸,豬脂。 用法:上藥細切如豆大,以醋微腌著泡一夜,煎豬脂化去渣,內藥微火煎之,附子色黃可成膏,收瓷器中。適量貼患處,每日1次。 功效:祛風濕,止痹痛。 適用:頑痹,四肢拘攣。 (4)芙 黃 膏:芙蓉葉、生大黃、赤小豆。 用法:上藥研細末,按4:6加入凡士林,調和成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 功效:清熱祛濕,除痹止痛。 適用:濕熱痹阻型痛風。 3、外敷偏方: 方一:選冰硼散20g,硫磺軟膏15g。 用法:將上藥調勻直接外敷患處,每天一次,一周為一個療程。 功效:活血、解毒、止痛。 適用:痛風性關節炎活動不便。 方二:大黃、黃連、黃柏、冰片各等份調成糊狀外敷、熱灸。 功效:散瘀消腫。 方三:當歸15克,海桐皮20克,乳香、沒藥各15克,透骨草20克,天南星10克,川烏、草烏各10克,土茯苓15克。 用法:將上藥水煎熏洗患處,每次20~30分鐘,每日2次,連用7天。 方四:黃柏、蒼術、白芷、大黃各2份,青黛、冰片各1份, 用法:將以上藥共研細末加入蜂蜜攪拌成糊狀,外敷患處,外蓋油光紙,用紗布繃帶包裹,每日換藥1次,3天為1個療程。 六、痛風養生宜忌 防治痛風飲食調理極為重要,忌食膏粱厚味,忌酒、咖啡、海鮮、動物內臟及酸性食物。飲食宜清淡,多飲水。肥胖患者應節食減肥,保持適中體重。 1、適宜食物: 1)多吃低嘌呤的食物(五谷雜糧、蛋類、奶類、水果、蔬菜等)。 2)多吃堿性食物。有利尿酸排泄,維持酸堿平衡,改善體內酸性環境。每日蔬菜攝入量500克。如:青菜、紅蘿卜、黃瓜、番茄、白菜 3)增加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攝入,促使體內沉積尿酸鹽溶解。 4)防止高血脂??刂聘咧嬍?,吃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促進尿酸排出。 5)大量喝水,每日喝水2000ml至3000ml左右,促進尿酸排除。 6)少吃鹽,每天限制在2克至5克以內。 7)禁過量飲酒。尤其啤酒與海鮮不能同食。酒精易使體內乳酸堆積,易誘發痛風。 2、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調味品。 味精、醬油、辣椒及辛辣刺激性調味品(咖喱、胡椒、花椒、芥末、生姜、茴香、八角等)。使植物神經興奮,誘使痛風急性發作。 2)忌食含高嘌呤食物。 痛風由避免肥甘厚膩引發,過量食用含高嘌呤的食物(內臟、骨髓、無鱗魚、沙丁魚、蠔、蟹、蛤、發物、豆類等)。嚴格戒酒,防急性發作。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3)忌食寒涼生冷。 痛風忌食寒涼生冷之食物(生吃水果,蔬菜, ,冷飲,冰淇淋、冷盤肉類等)削弱腸胃功能,損傷正氣、腎氣、陽氣。 七、痛風 食療秘方 1、椒葉止痛丸 方劑:花椒皮500克,嫩松葉、柏葉各250克。 用法:將上藥炒后研末,煉蜜為丸,重3克/丸。每日3次,每次1丸,飯后服用。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痛風,關節疼痛,紅腫灼熱,喜冷拒按,活動不利。 2、黃花菜湯 方劑:鮮黃花萊根30克,黃酒適量。 用法:水煎后去渣,沖人黃酒溫服。 功效:通絡、止痛。 主治:痛風,關節疼痛紅腫,活動不利,或足跟部疼痛拒按。 方3、羊躑躅粥 組成:羊躑躅根3克,糯米30克,黑豆25克。 用法:先煎羊躑躅根,去渣取汁,入豆煎半小時后人米煮粥,空腹食用。 功效:養血、祛風、止痛。 主治:痛風,關節腫痛,活動不利。 方4、爬墻虎煎 方劑:爬墻虎90克。 服法:上藥水煎,每日1劑兩煎,分3次服,每次以10毫升黃酒作引內服。 方五:獨活、羌活各12克,紅花、秦艽、威靈仙各10克,川芎、白芍各15克,地龍12克,川牛膝20克,穿山甲6克,蜈蚣3條。 服法:上藥水煎,每日1劑。連服7天。 |
|
來自: sinoguoying > 《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