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都市報》報道, 一對15歲的孿生姐妹因嫌父母管教過嚴, 竟將劇毒鼠藥拌進稀飯中,最終把親生父母毒死。 這對忤逆姐妹在逃亡7天后,被警方抓獲,等待她們是法律的處置。 被抓獲后,二女交待了毒殺父母的全部過程。 原來夫婦倆平時對女兒管教十分嚴格, 引起了女兒強烈的逆反心理。 今年兩姐妹中考后均未考上重點高中,被父母責罵,很嚴厲。 于是,二女策劃并先后用煤氣、鼠藥兩次殺害父母,因故未達到目的; 最后,二女將6瓶“毒鼠強”放進稀飯中,終于將父母毒死; 作案后,她們拿走家中存款及2000余元現金、兩部手機, 逃到一網友家藏匿。 事情始末。 兩個雙胞胎孩子從小被寄養在姨姑家學習, 到小學三年級時才跟父母住在一起。 由于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幾年, 孩子對父母的感情也無從談起。 相反,爸爸總是以家長自居的威嚴對待他們, 媽媽是家庭主婦,經常打麻將,平時也沒跟孩子多交流幾句。 但沒有哪個父母不是為孩子好的, 他們為了讓孩子考好成績, 不讓孩子看電視、不讓孩子出街、也不讓孩子帶同學回家里。 周末父母還請了家庭老師為他們補習。 孩子們感覺很累很壓抑,但是父母不理解。 父母把漂亮衣服和零花錢當最好的愛做“獻禮”。 一次,因為考得不理想的成績, 媽媽說:“你們把我的臉丟光了。”數落諷刺; 爸爸也罰他們跪了20多分鐘,格外嚴厲。 父母的冷漠養出了冷漠的孩子; 為那些狼爸、虎媽的家庭提醒注意。 在某天夜里, 失落的姐妹倆,突然萌發了“把父母整死 尋找自由”的念頭。 第一次謀殺計劃是: 兩人半夜起床,偷偷關上窗戶,打開煤氣, 想把半夜起床上廁所的父母毒死。 父親半夜上了廁所,但又平安回到了臥室。 第一次謀殺失敗,仍不甘心,謀劃繼續。 第二次謀殺是趁媽媽在廚房忙活時, 將毒鼠藥放媽媽的飯菜里; 媽媽被送進了醫院,爸爸也剛好因痛風住醫。 在醫院的日子里,兩孩子感覺到爸媽從來沒有過的和藹, 因為爸媽跟他們親切地聊天拉家常,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事。 父母的和藹,讓她們下定了更大的決心: ——下次一定要多放一些,增加藥力。 結果第三次謀殺,兩孩子將6瓶毒鼠強倒進爸媽的稀飯, 兩夫妻在痛苦中死去…… 不得不說,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本以為愛孩子,沒想到自己把自己送進了墳墓里。 然而讓人痛心的是,如今仍有不少家庭依然這樣教育孩子! 為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環境,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 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來說, 父母的陪伴,就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留守帶給孩子的殘缺,將影響著孩子的一輩子。 有些孩子雖然不是留守兒童,但是父母的陪伴時間非常少。 為保證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長, 建議父母每天最少要全身心陪伴孩子兩個小時。 缺少陪伴,會使孩子缺少安全感,淡漠規則意識, 容易暴躁,缺失自控力,疏遠淡漠親子關系。 “缺失了三年,父母將用30年來補償。”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人生起跑線上,早早強迫孩子學習。 有些家庭,寶寶幾個月就開始送早教, 2歲就送幼兒園,3歲時甚至上全托幼兒園; 家長要求一、二歲的孩子背誦唐詩宋詞。 孩子背誦了多少唐詩宋詞,記住了多少單詞, 有的家長以此為榮,格外得意。 早早就結束了孩子只有那么幾年的玩耍時光, 孩子的身心尚未適應這樣的學習; 但是爸媽們不知道其害處,蒙在鼓里。 據研究,上早教容易讓孩子增加厭學情緒, 普遍會產生“三年級效應”。 過早的灌輸知識,不僅會讓孩子有壓力, 還容易出現情緒焦慮,形成比同齡孩子更加脆弱的心理。 建議選擇幼兒認知類的早教,而不是超前的早教教育。 以為懲罰、責罵,孩子會聽。 有教育家說,懲罰是一種懶惰甚至無能的方法。 每當孩子做錯事,不少家庭都喜歡懲罰責罵孩子。 打罵懲罰雖然能一時鎮住孩子,但負面影響也多得是, 可能會激起孩子的憤怒、不服氣和反感, 引起孩子的逆反,破壞親子關系, 還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得不償失。 懲罰也容易逼孩子說謊,因為孩子說謊是最好的的逃避; 不敢實話實說,久而久之,并漸漸養成隱瞞說謊的惡習。 錯把威嚴當最好的親子方式。 很多家長以威嚴威懾孩子,跟孩子說一不二, 習慣以命令的方式對待孩子。 以家長自居的父母,會給孩子居高臨下的感覺, 當孩子無法反抗時,就容易采取沉默不應答或哭鬧的方式。 威嚴型的父母,不容易讓孩子敞開心胸交流心底的話語。 請父母以尊重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 接納與欣賞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像朋友般交談,嘗試、嘗試。 拒絕跟孩子說類似的話語: “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最好趕快……”; “你太讓我失望了”;“我警告你……”。 自以為激將法讓孩子上進,而不惜貶低孩子。 “瞧人家不用學都得了100分,你大概是腦袋長草了”; “你讓我這個當媽的丟臉丟到家了”; “這道題再給你10個小時都解答不出來”…… 有多少愚蠢爸媽錯把激將法當教育的? 激將法可能對某些大人有用,但不適于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 孩子會覺得不公平,也不容易產生“你說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給你看”的想法。 結果只能是孩子缺乏了父母的賞識,從而存在自卑心理。 把孩子成績放第一位。 無論什么時候,都不建議把孩子的成績放首位對待。 因為除了成績,孩子還有人生。 你把孩子生下來,不是為了讓孩子當一臺“考試機器”, 而是為了讓孩子快樂地生活,找到人生的意義。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大包大辦, 但有多少父母真正聽過孩子們的意見與建議? 結果是很多家庭都掉進了一個怪圈: 父母越干預學習,孩子學習越差;孩子學習越差,父母越干預。 請嘗試將“學習”的責任全權交還給孩子吧, 留些時間給孩子們做些他們喜歡的事,提高孩子們的自主意識。 思考感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孩子的過失,就是父母的過失。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有的父母整天只顧做自己的事, 缺少與孩子的相處與溝通,不利于對孩子的教育。 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是孩子。 即使有億萬身家留給誰?一般人的答案是:孩子。 還有什么事比教育孩子重要嗎? 現在的家長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均有智能手機。 教育孩子也要學習; 上網搜索“怎樣教育孩子”,會出現許多好的“主意”。 什么是愛?愛不是單單給錢、給物質。 最好的愛就是尊重、溝通、說服,相互接納彼此。 當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亦師亦友時, 孩子才會更加愿意傾聽、思考、接納父母的話語。 父母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培養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質。 春回大地,潤物無聲; 要用行動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一個人是否成才的決定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 培養孩子誠實、勤奮、自信、謙虛、勇敢、堅毅、協作的精神品質,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解決思想問題,更應優先于開發智力。 其實,由于遺傳因素等原因,孩子們的智力是有差異。 做父母的責任是: 盡心盡力教育孩子,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力; 只要孩子盡力了,家長與孩子都應該問心無愧; 人生一直努力,就應該勇敢面對現實。 家長提出的學習目標,應該符合孩子的實際, 讓他們跳一跳就就能摘到“蘋果”,能夠“自食其力”。 考大學、考名校,不是孩子人生的唯一出路; 如果有誠實、勤奮、自信、謙虛、勇敢、堅毅等良好精神品質, 一樣會取得成功,一樣會有出息,當然要除去白癡。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成功的大小,而在于利于國家和盡力。 一對15歲孿生姐妹用毒鼠藥毒死父母的悲劇,給予我們什么啟迪? 啟迪:要正確愛孩子,采用正確的家庭教育, 才會使孩子早日成才,才不至于使家長和孩子出現“悲劇”…… 作者:追夢19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