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眼球表面有三層膜構成: 外層:為一層纖維膜,前方為角膜,后方為鞏膜。 中間層:葡萄膜,由前向后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 內層:視網膜。 眼球內部有三個腔:前房、后房、玻璃體。 前房與玻璃體之間是晶體。 劑量限制 眼球:Dmax≤50Gy,Dmean<35Gy 晶狀體:Dmax≤8Gy(盡量低) 晶體單次照射10Gy或分次照射16~20Gy,50%患者出現白內障。 Henk等報道:接受30Gy/20f放療后,74%患者出現晶狀體渾濁。 Parsons等發現,照射劑量>45Gy時出現視網膜損傷。 Monroe等研究顯示,照射總劑量>50Gy時,每天兩次的超分割與常規放療比,可減少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13%與37%) 淚腺照射劑量在30~40Gy時,干眼綜合征發生率5~25%,劑量≥57Gy時,發生率100%。 淚腺受量在56~74.5Gy和角膜受量在31~41Gy時,2年視力障礙發生率81~88%。淚腺受量在42~45Gy和角膜受量在23~30Gy時,2年視力障礙發生率17%。 勾畫 眼球:包括整個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全部內容物(除晶體外) 眼球前半部:玻璃體前,包括角膜、虹膜、睫狀體、晶體 眼球后半部:晶體后,包括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不包括視神經 晶體:只包括晶體 淚腺:眼睛外上方,部分包繞骨質、脂肪密度。 放射性損傷表現 急性損傷包括眼瞼紅斑、結膜炎、淚腺分泌減少及其他損傷。放療劑量小于50Gy時,上述反應通常是暫時的、可逆的,如超過上述劑量,會導致嚴重損傷,且多不可逆。 晶狀體損傷主要表現為白內障,白內障出現時間與晶體照射劑量有關,晶體受量從6.51Gy升高至11.5Gy,潛伏期分別為4年和4個月。 對視網膜、脈絡膜和視神經乳頭的損傷多為晚期損傷,因血管損傷導致局部缺血。 淚腺損傷表現為淚腺萎縮、腺體功能喪失,出現干眼綜合征。 角膜損傷通常是角膜和淚腺損傷的綜合作用,導致視力障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