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術”之“認知行為學派”嚴格意義上說,認知行為是由兩個學派組成的,行為主義在第一期的內容中已經介紹過了,它與認知學派的區別在于,認知學派強調研究學習者的心理內部過程,與行為主義主張的只關注外顯行為,無視心理過程有著本質區別。但是隨著行為主義的逐漸式微,兩個研究方向看似完全相反的學派卻融合到了一起。 認知行為理論的三個要點: 認知、情緒、行為; 三者中,認知起到協調作用,它對行為進行解讀并決定最終是否采取行動。而認知的形成受到“自動化思維”機制的影響。我們經過長時間的累計形成了某種相對固定的思考模式。行動發出已不再需要大腦思考的介入,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不假思索的行動。 不知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騎著車想著事,不知不覺就已經到家了。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自動化思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在此為大家例舉一個核心概念:埃利斯ABCDE理論。 A代表刺激事件、B代表信念,即人對A的認知評價和看法、C代表情緒與行為。(DE暫且不論)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認為,我之所以生氣,完全是因為某個刺激事件。但事實上,刺激事件并非引起情緒與行為的直接原因。個體對刺激情景的認知評價和看法,才是引起情緒與行為的直接原因。 一件衣服(刺激)的自身屬性是不會變的,決定是否購買(行為)的前提是你是否喜歡(認知) 單從“讀心”來看,通過了解一個人的自動化思維模式(現實中自動化思維隨處可見:大男子主義、直男癌、鳳凰男、綠茶、傻白甜、圣母等······),不但可達到預測行為的目的,還可通過改變認知,間接改變行為(你本來打算購買一件衣服,身邊一位很潮的朋友卻說這件衣服早就過時了),這很常見。但是你知道嗎?通過改變行為,亦可達到改變認知的目的(恐怖分子挾持并培養兒童參戰就是最典型,最殘忍的例子),互為原因! 下一期,將為大家介紹“人本主義學派”的“讀心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