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闕 神闕字面意思是神住的地方,根據這個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人對這個穴位是非常重視的,神闕調節脾胃、倡導、神志方面的疾病,調節全身,是抗過敏很好的穴位。 2、命門 從名字來說命門是生命的門戶,他管著我們一身的陽氣,所有的陽氣都要從命門激發。因為離腎很近補腎效果也特別好,腎炎、腎結石等都可以用命門來調理。命門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穴位,治療下肢的寒涼也很有效果。 3、中脘 中脘是大穴,脾胃皆匯于中脘,六腑匯于中脘,胃大小腸膀胱有問題都可以用中脘,它也是調節氣虛特別好的一個穴位,中脘位于胸腔骨正中最下端與神闕連線中點,中脘是調節氣虛最好的一個穴位,例如中氣不足,心慌氣短,面色蒼白,貧血,食欲不好等,都可以艾灸中脘,脾虛造成的四肢肌肉萎縮無力也需取穴中脘,因為脾濕后天之母,我們的五臟都是靠脾來滋養的,所以脾的功能強,則五臟強,身體強,所以中脘是調理五臟脾胃的重要穴位! 4、關元穴 關元位于肚臍下三寸,又稱丹田穴,是男子儲精女子儲血的關鍵穴位,是我們身體的第二大保健要穴,固腎氣,調節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的疾病。對于不孕癥、陽痿、早泄、腎功能低下的調節有很好的作用。關元是大穴,能調節我們身體各個系統的疾病,而且常灸關元可以延年益壽。謝錫亮老先生90多歲都耳聰目明,跟每天堅持艾灸關元有很大關系。 5、膏肓穴 每當形容一個人病無可治時,人們常會用到一個詞:“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實是中醫里一對重要的穴位。現代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勞治虛勞。膏肓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征,而膏肓穴的氣血物質則以干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肓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內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后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為膏肓穴。 6、足三里 若要身體安,三里長不干。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足三里位于我們的下肢部, 可以調理下肢部的病變,例如靜脈曲張、下肢麻木、下肢水腫、下肢疼痛、它在我們的膝關部位,對膝關節炎、關節性退變、骨刺也有好的效果,對眼睛鼻子五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為我們的胃經巡行于我們的面部,而且足三里是第一大要穴,古人認為他能治百病! 7、三陰交 三陰交是三條陰經的交匯處,肝經、脾經、腎經這三條陰經的交匯。因為三陰交是肝經、脾經、腎經這三條經交會的地方,三條經上的內臟對我們也是極其重要的。所以他可以調節肝脾腎三個臟腑的病變,對婦科病,對內分泌失調非常好的穴位,因為肝脾腎管著我們內分泌,三陰交也是我們解毒功效很好的穴位,我們體內毒素太多,熱氣太盛都可以用三陰交。孕婦期間三陰交不能灸!后底部腹部不能灸!合谷和三陰交灸了會導致孕婦流產! 8、涌泉穴 艾灸百會一定要加涌泉穴,涌泉是補腎的要位,也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對失眠有很好效果,而且他最主要的是補腎氣、引熱下行,涌泉位于足少陰腎經末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是補腎要穴!通過補腎氣把我們的“水”提上去,大家知道水能滅火,把水 補足后體內的干火自然降下來,而且把上體的於、熱等邪氣引下來。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一定要先艾灸涌泉穴,我們在艾灸的時候上身的穴位配的太多的時候也需要加上涌泉穴,它是調節全身的要穴,經常艾灸涌泉可以防病、養生、保健、補腎。 9、氣海穴 氣海是氣所聚集的地方,古書記載 :女灸氣海對婦科補氣補色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對我們的氣色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灸可以補充脾腎的功能,對我們夏天的氣血調動和免疫功能有很強的作用。一切氣上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比如氣虛,氣結,氣逆,氣亂等! 10、腎俞穴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擊中后,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按摩腎俞穴可以緩解腰疼。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按摩腎俞穴降血壓。堅持按摩、擊打、照射腎俞穴,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改善腎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