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愿者 王萍: 為什么要有自尊?很簡單,因為自尊是好東西。若自尊是一堆發了霉的水果,是一瓶過期很久的酸奶,估計沒人想要自尊了。 那么,自尊是什么?好在哪里呢?自尊是個人基于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 有自尊的人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時,還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給予自己一定的尊重。 那么,他人、集體和社會又為什么要給予某個人某種尊重呢?一般而言,這是因為他/她的行為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規范,在為自己獲得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并能夠在服務社會與他人方面做出持續的貢獻,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有序運行與良性發展。 簡而言之,他/她在社會中體現出來了一定的價值,所以社會應他的要求給予其尊重;外界的尊重又反過來促進了個體的自我認可程度,進一步強化了個體的自尊感。強化了的自尊感又會繼續督促個體為社會與他人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實現更大的自我價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可見,自尊一開始就為個體設定了一個底線,讓其在底線之上發展,不會因為一時的偏差而自甘墮落。 不過,要自尊并不代表“以自尊為天”。當尊嚴感與自我價值產生沖突時,比如,當一線服務人員遇到態度惡劣、言行刻薄的顧客時,是選擇尊嚴而拒絕繼續提供服務,還是舍棄尊嚴、挑戰更嚴苛的考驗、完成既定的正當服務?雖說選擇哪一個都無可厚非,但相信那位選擇迎接挑戰、將服務進行到底的人擁有更強大的內心,挑戰成功將使其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其自尊感不會因為一時的舍棄而消失,反而愈來愈強大。 總之,有自尊是好事,但若個體的內心足夠強大,可以在特定情形下暫時忽略自尊。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