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上大二。那年夏天,我還很清瘦,結束了一個暑假的課程之后,我穿著白體恤,牛仔褲和帆布鞋,鼓起勇氣走進了北京王府井外文書店。我不是去買書,不是去工作,而是去進行一項特殊的訓練。
那個暑假在北京學習的是聽說讀寫和發音。自我感覺學的還不錯的我,卻總是沒有真正開口的機會。老師說,去秀水街或者王府井外文書店吧,那外國人多。
但問題是,從來沒有跟外國人說過話的我,真要開口,老外能聽懂我的英文嗎?自己學了這些年的應試英語究竟靈不靈?當年的我也有著中國很普遍的羞澀和內斂,我也不大敢去主動跟陌生人說話。
最終決定,是外文書店假裝店員吧。就那幾個句子,我翻來覆去練了很多遍,終于鼓起勇氣上去,逮著一個老外說,
“good morning,Sir,what can I do for you?” 說完,我臉都紅了,心跳加速。 有的老外回答是: “Yes, thank you actually I am looking for ……” 后面那部分我就聽不懂了,于是隨手一指,It is probably over there. 然后趕緊離開。
有的回答的是: “No thank you,I amjust looking around.”
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跟外國人說話,比很多年后第一次見丈母娘還緊張。
但,也沒有想象中困難。
這次簡單的交流,卻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也更加努力的投入。從回到學校積極參加參加英語角,到大二時成為一名校園英文播音員;從第二年學習交替傳譯,再到下來參加21世紀杯;從2013年在紐約大學的口譯現場,再到世界各地的環球旅行。
一口還算標準流利的英語,算是給了我現在的一切。
因為職業的原因,經常有朋友咨詢,如何提高自己的日常口語口語水平,我一般首先會問你的英語基礎水平怎么樣。很多人說不怎么樣,下一個問題一定是有啥培訓班可以上?
說到底,就是內外兼修。 內,就是廣泛的閱讀和大量的背誦。原版小說,中國日報,經濟學人,國家地理,都可以。但背誦不是終點,其中積累的語匯和句型是提升的關鍵。
外,就是語言環境的塑造,比如利用電影、美劇、新聞等原聲地道素材,給自己塑造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碰到喜歡的句子,也可以跟讀模仿,背誦,造句。
我太太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雅思聽力老師,英語發音和口語都非常好。每天早起,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打開,開始播放《摩登家庭》或者《空中英語教室》,不耽誤刷牙洗臉做早餐,也經常聽她重復一些經典的臺詞。至于她看過的原聲電影和美劇英語,數不勝數。但你幾乎沒有見過她去刻意做什么聽力和口語訓練,這就是環境的力量。
但是為什么做了所謂的內外兼修之后,你口語還是不行?
這中間,缺失的是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
2011年,原單位派我去北大公費進修,那是北大和美國ESEC搞的一個“變態”培訓。從全國選派的幾十名老師,在北大進行了為期24天的魔鬼訓練。在這24天里,不允許講中文,包括在澡堂、食堂和廁所。剛開始很不適應的我們,在一周以后開始突飛猛進。
最后快結課時,我居然和三個美方教員就某些問題爭執起來,一陣唇槍舌戰,居然不落下風。我暗自慶幸,進步明顯。出北大回來的那段時間,我去參加一些英語角,明顯感覺組織語言的速率大大提升,甚至超過了中文。但是時間久了,回到中文環境里久了,這種速率就慢下來了。
真的是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行啊。 練口語這事,臉皮厚一點,別怕丟人,也得有毅力。高興了要做,不高興了更要做。有進步了要做,看不到進步更要堅持。練口語就是增加說話的量的過程,沒啥大技術含量(技術含量都在你所選取的素材中)。
所以啊,口語絕對不是能夠教出來的,而是花時間練出來的,讓英語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說英語成為生活的常態,跟練功夫一樣,慢慢的去見自己,見高山,見眾生,一口漂亮流利的英語也會慢慢出現你的口中。 2012年的深秋,我下班后開車去河南科技大學參加他們的英語角。那天風大,沒有一個人,有點失落的我轉了一圈,去二樓食堂吃了碗面,就回家了。我心想,這么大的一個城市,怎么就沒有一個像樣的英語角呢?
但也不能怪這幫孩子們,天氣經費場地話題,都是現實的問題。我當時就想,要是我能做一個室內的英語角就好了。2012年,我和我愛人花了我們所有積蓄,買下了建業的這個小公寓,從2013年6月19號的那個周三開始,做公益的英語角。到今晚是第230期。
這230期英語角幫助了很多人,正好能夠解決內外兼修之外,最重要的溝通環境的問題。
230個周三,橫跨6年,這里面的故事,我七天七夜也講不完。其中我和團隊投入多少,也算不過來。 我們希望能夠以自己的能量,哪怕很小,能夠給這個城市的同路人,提供一盞燈。
由于之前工作的原因,我會給一些省內的體制內老師做培訓。在培訓中,我會把組織英語角的心得及所有資料,毫無保留的給他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加入我們,讓這個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更好,更廣泛。
而如今,能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少。每一次的熱情滿滿,幾乎都是寥寥無幾的回應。也許大家都忙,也許是時間久了吧,也許免費的就不吸引人,也許我們落伍了,也許其他吧。
從技術層面上講,我能說出的如何提升口語的建議,都在上面了。
從我們內心講,為這個城市,230個周三,我們對得起我們的初心。
謝謝能夠堅持的每一位同路人。 謝謝今晚的Kevin。
一路向南英語角,PEACE OUT。 累了。 文/李睿 20180321 李 睿 TEDx受邀講者 環球旅行者 河南一路向南教育創始人/CEO 首席雅思/托福口語/高考/美國語音主講 訪美學者/高校碩導/國培講師 北大進修/兼職口譯 CCTV環球精英對抗賽美國站賽事總監 CCTV希望之星教師組全國總決賽季軍 世界郵票博覽會志愿者英語培訓師 |
|
來自: chinawewin >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