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為何不越過長城殲滅匈奴前言: 當下,許多國人對秦代歷史沒有完全了解,只是看到秦人輝煌的一面,卻選擇性地忽略了許多灰暗的史實,更有甚者在相當一部分國人眼中,秦軍宛若鋼鐵俠,任何事物在秦軍面前都應該被輕而易舉的毀滅,天朝思想極度膨脹。可我想告訴他們的是,秦軍也是由一個個血肉豐滿的漢子組成的,他們有各種的喜怒哀樂,面對生死抉擇他們也會害怕,哪怕再勇敢也會有戰死沙場的一天,不是美劇里那些怎么打也不會死的超級英雄。所以,作為一名嚴肅的歷史人,我有幸根據本次頭條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真實的史籍記載,去向你們盡可能還原一個真正的秦軍,糾正那些錯誤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歡迎所有人在下方的評論區里闡發自己獨特的觀點(最好帶上站得住腳的史料證據),一起探討歷史,但我拒絕職業噴子的玷污,一經發現,直接舉報。所以,文明評論!文明評論!文明評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哈??
說起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間的恩恩怨怨,只言片語是無法說清楚的。自商周時期中原人西伐“成方”和“犬戎”,最后到明朝時期北伐蒙元政權,雙方來來去去交手了上千年,互有勝負。可是翻開史書,稍加認真對比,卻發現中原王朝似乎吃虧的時候多,哪怕是勝了也是代價巨大。例如西漢歷史上著名的“漢匈戰爭”,的確很熱血、很厲害,漢軍最終驅趕匈奴至漠北,一舉扭轉了之前的和親屈辱,可是“文景”所存積蓄掃蕩無余,國力受損。根據《漢書·夏侯勝傳》記載,“……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可見其慘烈。其實歸根結底,造成這種逆差結果的最大原因,還是兩種文明的本質區別。 1、生活方式農耕文明,簡單的理解就是種田的鄉巴佬。平和、安穩的生活才是農耕民族所需求的,畢竟農業生產也不能拔苗助長嘛!另一方面,穩定的生活使得農耕民族對糧食、衣布、工具等物質資料十分依賴,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經常可以看到,當中原王朝準備發動戰爭前,總會提前籌措好后勤補給,甚至部屬重兵保護補給線。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補給線被切斷,軍隊必定會動搖,哪怕你有百萬大軍也無濟于事。例如明朝成祖朱棣在對瓦刺發動親征時,總會準備數月,這準備的除了兵員,更多的則是糧草。相反對于游牧民族而言,戰爭的發動對他們來說就簡單許多了!游牧民族本身就習慣“逐水草而居”,擁有大量的牛羊馬匹,只要抽著它們,就像是移動的糧倉一樣,到哪都有糧食,而且游牧民族的飲食相對是單一的,他們喜歡吃烤牛羊肉、喝馬奶,不像中原人那樣這么講究,在某種程度上為他們免去了許多麻煩。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因為騎馬,機動性極強,使得他們可以很輕松地劫掠中原王朝的邊疆城鎮,劫掠成功后就撤走,補給很快到手,成本低廉,而中原王朝往往十分惱怒卻又無可奈何(你根本追不上他們)。 2、戰爭模式如果給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分別進行軍事理論考試,農耕民族估計可以得滿分,而游牧民族能及格就不錯了。也許這個比喻比較抽象,但事實的確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農耕民族在一次次戰火中積累經驗,依靠發達的生產力,為軍事發展注入了許多力量。我們有《孫子兵法》、《六韜》、《李衛公問對》、《武經七書》、《孫臏兵法》等等,隨便出手就是經典教科書。然而游牧民族呢?他們的戰爭經驗往往來自于實踐以及祖祖輩輩的傳承,雖然看似很low,但很有用,畢竟理論是要聯系實際的,不能脫離實際。再者,農耕民族打仗的主力70%是步兵,在馬蹬被發明出來之前,騎兵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力量存在,不是決勝力量,在漢朝以前都不被中原王朝所重視。以秦軍編制為例,五人為伍,設 伍長 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 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 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 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從內容里不難發現,步兵還是占了大部分,而騎兵則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并能屬戰車六乘。再者,秦軍以戈、矛、劍、弩等兵器為主,專注近戰肉搏,遠程單位更多時候只不過充當火力支援罷了!相對于農耕民族的步兵軍團,自小生活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就占了很大便宜。要知道在古代,騎兵一旦形成規模就是恐怖的機動力量,要是再身披重甲,那就是古代的坦克。騎兵可以利用馬匹的高速沖擊力撕開步兵防線,再利用機動性消耗步兵的有生力量,最后進行圍殲。匈奴就是典型代表。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萬……”,可見匈奴騎兵的數量十分驚人。另一方面,根據匈奴墓穴的發掘情況顯示,出土兵器多為弓、箭鏃、流星錘、刀、斧等,正應了史籍記載的話:“匈人之兵械,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游牧民族打仗往往是依靠弓箭精確射殺敵方,在馬匹的機動下進行擾亂,近戰肉搏并不是最主要的戰斗模式,而農耕民族的軍隊卻是精于近戰而疏于遠程壓制,這就十分吃虧。再看回蒙恬擊潰匈奴的那幾場戰役,秦軍多是依靠堡壘堅守,然后趁匈奴人松懈時突然發起進攻的,而不是大規模的正面對剛,因為蒙恬也不傻。 3、飲食習慣 既然要打仗,那士兵就要吃飯。據《墨子·雜守》記載,戰國秦漢時期的士卒每天吃兩餐,每餐的食量分為五等: 斗半食,食五升。參食,食參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 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中原士兵對伙食的要求。小米、面饃、干肉、一些野味……共同構成了中原士兵的軍糧。雖然中原軍隊也有牛羊,也可以吃烤肉,但飲食習慣是改變不了的。現在叫你吃三個月的牛羊肉加喝馬奶,你都不一定受得了,更何況在古代。因此農耕民族在打仗時都會為前線軍隊運送大量糧食以保證士氣的戰斗力。這種龐大的后勤運輸對于秦朝而言可是一件非常大的負擔。 而游牧民族呢?他們吃什么呢?在上面的“生活方式”中有提及到他們的飲食習慣,但嚴格的表述就是“食肉飲酪”。匈奴的社會經濟主要是畜牧業。畜群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史書記載,匈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 “匈奴之俗,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所謂咸食肉,《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曰,“言無米粟,唯食肉也”。而且匈奴狩獵業也很發達,平時他們一邊放牧,一邊“射獵禽獸”以為生業。牛羊加野味,比起秦軍那種復雜的飲食,匈奴人真的很隨意。這種隨意令他們不必顧慮后勤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戰斗力。秦始皇一定也考慮到這點,鑒于統一初定,不宜大規模攻打匈奴吧! 4、國家安定考慮眾所周知,秦軍攻滅了山東六國。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作為一個在中原大地上存在了幾百年的王國,豈是說滅就滅的。雖然六國作為國家形式被消滅,但思想上、經濟上、文化上,方方面面都不可能短時間內完全改變,各國遺民不時掀起叛亂,令秦始皇很是頭疼。試想,若在這種時候大規模進攻匈奴,軍隊少說也要20萬人以上,要是遇到挫折,還得繼續從國內征調軍隊支援。戰爭這樣東西是場豪賭,贏了萬事大吉,萬一輸了可就是件大事。如果地方軍事力量削弱,叛軍趁機捅菊花,可不得了!縱觀秦始皇一生的事跡,這種過于冒險的行為他是不會做的。 綜合了許多因素,秦始皇才決定收縮力量,把匈奴趕跑就行了,并不會越過長城去主動打匈奴的。而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則是數十年后的西漢王朝了。 結尾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這么說道:“我們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每個人所做出的決定,或多或少都是會滲透著個人價值觀和趨利性的。所以,當我們在研讀歷史的時候,不僅要學會從當時的時代條件下去看問題 而且還要從諸多客觀因素去看問題。?小編這次寫的比較倉促,文中會存在一些錯誤,望諒解和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