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微博用戶就同一服務在iPhone和Android上出現價格歧視提出了質疑,從而引發了一輪對Apple收入分成的討論。 這名網友在微博中吐槽說:“iPhone簡直是商業交易的寄生蟲,沒見過支付通道高達30%的,用iPhone手機上的軟件購買、支付,就多出30%。”并以朋友的一段經歷描述了蘋果手機購買視頻網站會員、滴滴打車等服務都貴于安卓手機。 隨后,他又轉發自己微博補充道,還有知乎問答,38元的提問咨詢費,通過iPhone回答的話,到手卻只有25元。 一時間,該條微博在網上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不到6個小時就已經有5000+的轉發量。 目前,原博主已將這兩條微博刪除。 網友集體大吐槽:“大數據殺熟”“價格歧視” 說到這里,靠譜君不僅想到了最近比較熱的一個話題--“大數據殺熟”,近期不少網友表示,自己經常使用的賬號和同事不經常使用的賬號在訂購相同酒店時,價格差距近50%。 甚至有網友吐槽說:5個人買10張票,卻有三種價格!平時不怎么買電影票的人,買的是最便宜的,而會員等級最高的反而票價最貴! 這......不符合常理啊?照理說,一般不是會員等級越高,就越優惠的嗎?看來利用大數據“殺熟”是真的要普及了? 另外,有網友發現在蘋果端愛奇藝視頻上的會員價格比安卓端愛奇藝視頻會員價格貴了不少錢。 ▲蘋果端: ▼安卓端: 連續包年價格相差:40元;連續包月價格相差:13元。 同樣的,在優酷會員上的付費會員因為不同的系統也有著價格差異。 ▲蘋果端: ▼安卓端: 連續包年價格相差:30元;連續包月價格相差:4元。 看了這么多網友的吐槽后,每天都在消費數字應用與服務的你,是不是也沒有弄明白為應用付費的錢,最終都流向了哪里呢? 網友:不是所有在iPhone上的購買行為都要被分成針對蘋果和安卓的質疑,有網友表示其本質上是博主混淆了App Store支付和第三方支付,誤以為滴滴打車的費用是通過Apple收取從而要進行分成,并猜想滴滴打車將這部分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打車費用過高。實際上滴滴打車的費用由第三方支付進行,Apple也明確第三方支付不屬于應用內購買,因此不會收入分成。至于為何同事的打車費用比自己的要高,可能另有原因。 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可以用來明確在iPhone上進行的購買行為不會被 Apple分成,那就是看資金有沒有經過Apple之手。 如果是Apple定義的“應用內購買”,在進行付款時應用會調用App Store購買接口,這些消費統統都有Apple參與分成。 App Store購買接口 分成費用的成本由誰承擔?關于分成費用的成本由誰承擔?不同的服務提供商有不同的方案,有的自行包攬了Apple分成的費用,也就是說不管是在iPhone上購買還是Android平臺、甚至在網頁版上,這些內容或服務的價格大體相當。例如微博會員、QQ音樂綠鉆等,在幾個平臺商的定價基本一致。![]() 微博會員和QQ音樂綠鉆在各平臺的定價 當然也存在一些開發商將這部分成本分攤給用戶,在iOS平臺上收取更高的費用。 不過這些服務在多個平臺上可以通用,因此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完全可以在非App Store的低價平臺上購買服務,然后在iOS上享受付費服務。 比如國內視頻服務愛奇藝,在網頁端、iOS端、Android端就進行了定價差別對待。iOS端的購買價格明顯就要比網頁端和Android端高出不少。 ![]() 愛奇藝會員在各平臺的定價 蘋果用戶如何不被坑?1、不在iOS的APP內買會員或者充值 2、如果要買會員和充值,直接使用安卓,如果手上沒有安卓手機,請去電腦的網頁版,如果沒有電腦,又只有IOS手機怎么辦?請直接使用第三方的瀏覽器登陸該網站購買 3、在雙11這種打折季買完一年的會員 靠譜君同時也希望各大平臺多點良心,少點套路,也切莫用“大數據殺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