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涼 江南煙雨濕晨光 飛花曉霧人清朗 虎泉龍井 春湖蕩漾 梅影雀成雙 明前茶在驚蟄和春分之間開始萌芽,高冷范兒十足的嫩芽在氣溫較低的環境中萌發,生長緩慢,數量稀少。 一斤茶葉需要多達8萬個芽頭,采摘標準均為完整的一芽一葉,芽長于葉。因此,明前茶自古以來都是奢侈品,有著“明前茶,貴如金”一說。春風十里,確實不如你! 修禪品茗當然需要好的茶具,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在進行的比利時DIVA博物館精品展中,就展示有18世紀早期歐洲人民使用的精美茶具。 這是一只銀制壺身、木質手柄的茶壺,以及一個來自中國的瓷質茶盤。使用這樣精美的茶具品茶,茶葉的鮮、甜、嫩盡在口中。 這只銀茶壺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壺口雕刻成鳳頭的造型,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壺身和茶盤上繁復的花紋結合了中式屏風的圖案元素。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個例,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以及荷蘭的西部,許多茶壺上都能找到這些中國元素。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國家,人工種植茶樹的歷史可以追隨到距今約七千年前的馬家浜文化田螺山遺址。 為什么中國的茶葉會出現在西方人民的餐桌上呢? 西方的茶壺上怎么又出現了中式元素呢? 其中的一個途徑就是“絲綢之路”。這是一條商品貿易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 圖片來源:Yandex.ru
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源于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為西安),西至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城,橫跨歐亞大陸,開拓了中西方之間的重要貿易商道,主要運輸絲織品等。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起點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連接了西太平洋海域、印度洋海域以及地中海海域三大海域,是古代海道貿易的大動脈,主要運輸香料、陶瓷等。
中國茶輸入歐洲,“茶”字的讀音也隨著輸入地源頭的不同分為福建與廣東兩大譜系。 荷蘭人從福建廈門輸入茶葉,西歐人茶的發音與福建話中“茶”的讀音“TE”相似。廣東一帶的人把茶念作“CHA”,而這一讀音隨著陸路由漢口北上到俄羅斯繼而到達東歐,因此東歐地區,“茶”的發音與“CHA”類似。 比如,我們的鄰國俄羅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一員,有著獨特的茶文化,俄語中“茶”就發音為“恰一伊”。 俄羅斯的茶文化可以說是很“獨特”嗎?
俄羅斯一年中有一半多的時間都是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也許你會認為由于氣候的原因,俄羅斯人愛喝伏特加,但實際上,他們更愛喝茶。 伏特加酒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某些時候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他們說↓↓ Если бы не было водки, был бы здоров, но несчастен. (如果沒有伏特加,會更健康,但卻不會幸福。) 不過,沒關系, Чай пьёшь, до ста лет проживёшь! (喝茶能活到一百歲) 圖片來源:Yandex.ru 大約16世紀左右,茶(主要為黑茶和紅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傳入俄羅斯之后,上到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飲茶風氣蔓延。
黑茶疏肝,紅茶利膽,可以緩解他們的肥胖癥,但他們仍喜歡喝甜茶。通常他們會將牛奶或者糖放入茶里,攪拌均勻后飲用,或者將糖含在嘴里再喝茶。即便沒有糖,他們也要吃著巧克力或者甜味餅干,享受飲茶的樂趣。 戰斗民族忍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好像卻很懼怕茶葉的苦澀。大俄人民的心寬體月(bu)半(shou),我們似乎就秒懂了原因。
莫斯科、圣彼得堡街頭經常可見售賣茶葉、茶具的商店。哪怕毫不起眼的小店,推開門走進去都別有洞天,嗅著茶香味,仿佛走進了沙皇的茶餐廳。 圖片來源:Shopolog.ru
戰斗民族也是不折不扣的顏控,茶葉也要包裝成讓人愛不釋手的樣子。不論是茶葉,還是茶具,估計都能讓有選擇困難癥的童鞋無限沉淪到一發不可收拾、難以自拔...... 圖片來源:ds04.infourok.ru
如果,你去俄羅斯朋友家里做客,一般會被這樣款待: 圖片來源:ds04.infourok.ru 即便享用了饕餮盛宴,臨行分別時,為了表達對主人熱情款待的感謝,俄羅斯人還是會說“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 —сахар.”(譯為:謝謝您的糖茶)。足可見,茶在戰斗民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一整套俄式茶具一般包括:一個茶炊,幾個茶杯和小托盤,茶壺,牛奶壺,糖碗,甜點盤,水果盤等等。這套茶具中最吸睛的莫過于俄羅斯茶炊了。 所謂茶炊,就是一種帶有把手、壺嘴和支腳的熱水壺,它可以用來燒熱水,也可以用來煮茶。最初的茶炊里面是放碳燒的,有種老北京銅火鍋既視感,因此,很有意思的是,俄羅斯人稱中國的火鍋就為“Китайскийсамовар”(譯為:中國的茶炊)。 俄羅斯人喜歡用茶炊來煮黑茶(紅茶不能煮,煮了就酸了)。他們認為,好茶靠煮,比泡茶味道濃郁。從皇室到平民,茶炊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是外出旅行的必帶之物。不然,他們會覺得“Какой же чай, если без самовара! ”(譯為:“天哪,沒有茶炊算什么喝茶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