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筆談】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春天來了,各種本地的樹木草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頑強地生長出來,寫意成詩人筆下醉人的別致春景。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本土植物被一些人視為大煞城市風景的障眼之物,個別城市對它們并不待見,甚至將其當成綠化的天然敵人。 有的城市往往挖掉這些本土植物,引進外來物種,或移栽大樹、廣種草坪。移植名貴樹木和花草,不僅不易存活、耗費大,還會破壞原生植物的多樣性。據媒體報道,南方某海濱城市耗資800萬元在兩條道路旁種植羅漢松,平均每棵單價26萬元。羅漢松通常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從日本進口到國內銷售,光運費就要十幾萬元至二十萬元。且不談高昂的購買價,僅僅后期的維護成本就不可小覷。 本土植物在當地生長多年,適應氣候、土壤等條件,無須專業人員養護,能減少日常維護的費用和用水用肥。不少國家早已告別單一人工草坪或種植嬌貴的名貴花木,而是讓本土植物回歸城市,從而為當地帶來生機盎然的特色植被景觀。例如,英國曾是歐洲建造直線型、平整型和異國植物園林的發源地,而現在很多城市則把綠化轉向了恢復鄉土植物種類。可喜的是,在我國,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城市綠化的這一情況,開始嘗試修剪土生土長的“野樹雜草”,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例如,長沙市將新城區一些路段的本地樹草全部修剪造型,“雕琢”成錯落有致的原生態景觀,令人賞心悅目。據悉,當地一共完成了30多萬平方米的樹草塑型,經費支出卻只有2.64萬元。 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獨特品位,這些品位既來自人文,也來自自然。顯然,展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靠的不是“千人一面”的平整蘭草坪、景觀樹或高大林木,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植被種屬。因此,城市綠化,不妨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綠化的經濟性、適宜性與可靠性。相關政府部門和職能單位不妨將更多精力用于挖掘本土林草資源上,優先利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和花草,避免片面追求“高大上”而“水土不服”甚至是反季節的“花瓶”植被。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綠化是一門科學,開展城市綠化工作需要割舍利益,放下功利心,以科學規律和實際效果為最高準則。 眼下春回大地,又到了植樹綠化的大好時節。各地應加強對城市本土植物的綜合管理,將其直接列入城市綠化選項,增加城市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結構功能穩定性,以節約景觀建設成本,形成健康、自然的生態系統。此外,在為城市“造綠”的同時,也要防范“綠化奢侈”和“綠化腐敗”造禍,少一點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態,讓城市綠化真正地為城市增綠添美。 (作者:李學輝,系湖北省巴東縣環保局工作人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