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太難了,看都看不懂!”
“古詩太多了,前記后忘,完全背不會!”
“只要一看到古詩,就覺得兩眼昏沉,打不起精神。”
隨著國家提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教育政策,語文教學也更加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傳播。 今后的語文學科考試,除了聽、說、讀、寫等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檢測以外,會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考察。哪個學生的知識面更寬廣、知識體系更健全,哪個學生就能更好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語文學習的快樂。 去年秋季,全國所有地區的小學開始使用同一版教材“部編本”。和過去的語文教科書相比,這本教材所選古詩文的數量更多,體裁更豐富,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古文知識面。 然而,這卻讓一些讀不懂、學不好、不喜歡古詩詞的孩子犯了難。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孩子這樣抱怨: “古詩太難了,看都看不懂!” “古詩太多了,前記后忘,完全背不會!” “只要一看到古詩,就覺得兩眼昏沉,打不起精神。” 腹有詩書,實力應變 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一些“另類”的孩子。他們不僅熟讀唐詩宋詞,張口名家名句,而且對相關作品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都能觸類旁通,有的孩子進而養成了一身文質彬彬、儒雅溫和的美好氣質。 在去年熱播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上,我們就認識了這樣一位非凡的才女:武亦姝。 武亦姝是上海復旦附中的一名學生,她憑借強大的詩詞儲備和自信淡定的臺風,成功奪冠。她的才情,令廣大同學和家長折服,有人稱她“滿足了自己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因為成績優異、表現突出,武亦姝被評為2017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武亦姝從小喜愛詩詞,只要一提到古詩詞,她就會流露出難以抑制的興奮,因為她覺得古詩詞里面有很多現代人沒有的感覺,她很享受詩詞帶來的快樂。這樣的才女,可以說是刷新了人們對詩詞魅力的認識。 庖丁解牛,找準竅門 看到以上兩類學生的對比,家長們可能不禁要深思了:為什么同樣是學習古詩,孩子之間就會產生差距呢?怎樣能讓我家的孩子也像武亦姝一樣,熱愛詩詞,修煉成滿腹才華的女神/男神呢? 其實,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需要找準竅門。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庖丁解牛,正因為庖丁熟悉牛的筋骨脈絡,找準了下刀的地方,才能快速而又準確地達成目標。 我們學習詩歌,也要善于抓取竅門,以見事半功倍之效。通常來講,學習詩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除了要掌握以上四種本領以外,還要建立綜合認識詩歌的視野和能力,要善于“另眼看詩”。 “另眼看詩”,融會貫通 所謂“另眼看詩”,指的就是要學會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人情趣,多角度理解古詩,這樣我們才能透過古詩這個窗口,去了解傳統習俗、體察世情民意、感悟歷史變遷,在波瀾不驚的詩句里發現趣味和精彩。 譬如: 從“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我們看到爆竹聲聲的春節;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中,我們看到陰雨綿綿的清明節;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我們讀到千里送友的不舍;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我們讀到思念親人的感傷; 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我們看到蒼涼雄渾的大漠;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我們看到風景迥異的春光。 不同的詩句,蘊含著不同的文化視野。用不同的視野欣賞詩句,在快樂的體驗中讓古詩自然流入,這是我們學習古詩的高超境界。為了讓大家進一步用“另眼看詩”的訣竅來學習古詩,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另眼看唐詩】系列公開講座,3月27/28/29日每天1小時,惠涵、陳雙、小達三位語文大咖帶你從熟悉的詩歌中讀出不一樣的世界。 重聽詩韻,感受唐代傳統節日; 重走詩脈,品味大唐深情厚誼; 重溫歷史,丈量盛唐歷史地理。 大咖云集,震撼登場! 免費課程,不容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