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金匱要略》中關于侯氏黑散的記錄,你仔細研讀過嗎?你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侯氏黑散嗎?一起來看看來春茂先生的臨床經驗吧! 早在三十年代,我串鄉治病,所經之地窮鄉僻壤,飲片不便攜帶,并且湯藥價錢昂貴,群眾需要簡、便、驗、廉的醫療方法。我所帶的都是丸、散、膏、丹。 《金匱》侯氏黑散,適應癥較為廣泛,能治療多種雜病,投之即能應手取效,故頗受歡迎,為暢銷藥。 1 組 成 野白菊120克、白術30克、防風30克、桔梗24克、黃芩15克、細辛、干姜、黨參、茯苓、當歸、川芎、生牡蠣、礬石、桂枝各9克 2 用 法 共研細末合勻,收貯勿泄氣。每次服3~5克,早晚各服一次,溫開水送下。 3 適應癥 (1)眩暈:視物旋轉欲倒,目開即覺天翻地覆。 (2)頭重:頭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覺。 (3)腦冷:頭痛腦內覺冷,畏風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慘淡憂郁,四肢不溫,稱為“厥陰頭痛”。 (4)顏面麻痹:半邊顏面突然失去知覺,口眼喎斜,病在左,歪向右,病在右,歪向左。 (5)眼目病: 1. 胬肉攀晴:內眥生瘀肉,色黃赤如脂,日久漸厚,掩及黑睛。 2. 流淚:淚下無時,迎風更甚,若久流不止,能使昏暗難辨物色。 3. 目干澀:用腦過度,感覺兩目干澀,瞼皮沉重。 4. 目癢痛:澀痛多眵淚,羞明難睜,視物昏糊,胞瞼內滿布紅色細粒,名為“椒瘡”即“砂眼”。 5. 夜盲:入暮不能見物,到天明恢復正常,名“雀目”,用本方蘸煮熟豬肝或羊肝。 6. 暴盲:平素眼目無病,忽然目盲不見,都屬暴盲,多伴見情緒緊張,為怒氣傷肝。 7. 老年性白內障。 (6)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發生癱瘓,稱為“半身不遂”,有名“中風”、“偏枯”。 前人以為風從外入發生癱瘓者,為真中風,如風自內生,發病為類中風。無論真中風、類中風,皆以氣血虧虛,痰結熱伏,久病體弱,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半身不遂。 (7)胸痹:胸痛偏左。驟然發作如針刺,伴有氣悶窒塞,每次時間極暫,在受寒、勞動和精神刺激后最易出現。 脈象細數或呈結代,屬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 以胸骨后,心前區出現發作性或持續性疼痛或憋悶,疼痛常放射至頸、臂及上腹部為特征。 本病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飲食不節、痰飲內生,情志不暢、肝郁陰傷等引起,而以年高腎氣虧虛者多見。 (8)預防中風:凡人年過五十歲以后,自覺手指或單側上下肢半身發麻或木,經常頭目眩暈,上重下輕,行動飄然不穩,皆為中風先兆,倘再加言語謇澀,唇舌發麻,中風為期不遠,少則一二月,長則一年之內,如能服用本方,將息得宜,尚可防止。 4 體 會 《金匱要略方論集注》中:“案昔賢有言: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 此方用補氣血藥于驅逐風寒濕熱劑中,俾臟腑堅實、榮衛調和,則風自外散也。 君以菊花之輕升,清頭部之風熱,佐以防風祛風,白術除濕,歸芎補血,參苓益氣,桂牡行痹,姜辛驅寒,桔梗滌痰開胸,黃芩泄火解菀,礬石解毒善排血液中之瘀濁,且能護心俾邪無內凌。……外臺取治風癲者,亦以清上之力宏也。后人火氣痰寒類中諸治法,皆不能出其范也。” 仲景創方,寒熱合成于一爐以治療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陰陽紊亂之證,配伍得宜,義理精深。 方中藥物共十四味,菊花劑量占全方百分之四十強,考菊花功能輕清涼散,甘涼益陰,苦可泄熱,對外感風熱頭痛目赤,或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目眩,均能平肝熄風,清熱止痛,單味泡水代茶有降血壓功效。 綜觀全方功能,具有扶正養血,健脾安中,平肝明目,化痰除濕,清熱降壓,蠲痹止痛,軟堅散結,驅風通絡,填竅熄風諸作用,故可治療多種疾病。 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眩暈、癱瘓(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及風濕關節炎所引起)、眼疾如角膜潰瘍、迎風流淚、沙眼、翼狀胬肉、角膜云翳、老年性白內障等,并可預防高血壓中風,本方宜較長期服用,始可顯效,散劑服用方便,藥價低廉為其特點。 5 病案舉例 病例一:眩暈 黃xx,女,42歲,干部。 早晨起床時自覺房屋動搖,天旋地轉,不能站立,隨即閉目臥床,并伴耳鳴惡心,如此繼續三四天,經某醫院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癥,住院治療月余緩解出院,于1963年2月25日眩暈復發來診。 自訴頭暈發作已二年多,經住院治療后,仍間歇發作,每月大約發作一二次,月經來時尤劇,查血壓及病理反射均正常。 辨證:情志抑郁、氣郁化火、耗傷肝陰、肝陽上亢、沖任失調、引起眩暈,曾服過天麻鉤藤飲加味、杞菊地黃丸、歸脾湯等方,癥狀有所減輕,但未能根除。 患者在外地工作,住招待所服湯藥不便,即擬侯氏黑散原方二料,囑每日服兩次,每次6克,一周后復診,眩暈已基本緩解,要求再加工三料帶回原地服用。 患者于1965年4月20日因公來昭并帶他人來診,談及自服本方后迄今兩年眩暈未再復發。 病例二:偏癱 洪xx,男,60歲,干部。 1962年3月2日初診。患者中風已年余,右側仍偏癱,右下肢可勉強依杖行動,右上肢軟弱無力,不能抬舉,血壓140/100mmHg,語言謇澀、身重困頓、眩暈、耳鳴、多夢、舌苔干微黃、舌尖赤、脈虛大,予侯氏黑散囑服用二月再作觀察。 復診:同年9月15日,已服用半年,患者說:“服藥二月自覺各癥減輕,因此照方自配服至迄今”,現已行動自若,上肢亦靈動可握拳和執筆寫字,語言清晰,惟仍感疲倦,飲食少思。處予六君加減調理脾胃以鞏固之。 病例三:翼狀胬肉 趙xx,男,45歲,職工。 患高血壓病已三年,經常自覺頭痛眩暈,目珠澀痛。 右眼于1972年發生“胬肉攀睛”,經某醫院眼科施行翼狀胬肉切除術,相隔二月又復發,左眼亦有胬肉發現,且發展迅速,伸向瞳神,影響視力,于1973年8月9日來我院求診。 初診:白睛雙眼有赤脈如縷,生出胬肉,呈三角形,向角膜伸展,血壓165/110mmHg。煩躁不安,咽干舌赤,夜夢紛繁,證屬肝陽上亢,心火內動,上犯于目,氣血瘀滯所致。治宜平肝清熱,活絡退翳,養陰明目。 處予侯氏黑散加側柏葉30克(同大黃拌蒸三次),炙香附30克研細合勻,每日服三次,每次5克,溫開水送下。 此方系《銀海指南》柏香丸,又名代刀散,治胬肉板睛或血眼生疣。 復診:同年11月15日,經服上方,雙眼翼狀胬肉基本消退,血壓亦正常。 病例四:老年性白內障 李xx,男,64歲,離休干部,住我院療養316號36床。 雙眼視力下降,眼前有黑影數個隨眼移動,左目黑影尤多,自覺頭眩目昏澀,經住xx醫院治療二月多,逐漸飲食減少,腹脹痞滿,神疲氣衰,自動出院,于1982年3月4日收住我院。 初診:雙眼視物如隔輕煙薄霧,并見黑星飛舞,經我院眼科檢查為晶狀體混濁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出示省各醫院眼科檢查診斷均同。 觀其面色不華,夜不安寐,手足心熱,舌尖邊赤,脈細數,證屬肝腎陰虛,亟需育陰養肝,滋水明目。惟飲食少思,每餐一兩左右勉強吃下,即感撐悶,大便結燥,為當前主要矛盾。 即處予香砂六君加減,服至十余劑,胃納大開,大便正常,后服杞菊地黃丸加減,熟地用量達30克,亦未見滋膩礙胃,飲食已如常人,視物較前清晰,看遠處未見黑點遮擋。 于7月12日增服侯氏黑散,每日三次,每次3克,開水送下,自服本方后右眼黑點已消失,左眼尚存在,但感到黑點比以前縮小,視物亦清亮得多,眩暈、手足心熱均愈,能睡眠八小時,晨起能跑步運動,體重增加。患者言,已恢復三年前情況,癥狀基本控制,再予黑散出院長期服用。 6 附記 陸淵雷說:“此方重用白術之吸收,桔梗之排膿,而引之以上行之菊花,以治腦中出血灶,佐以祛風養血消痰降逆之品,而行之以溫酒,以治不遂之神經,似是中風正治之方自唐宋以來醫書,未見此方之治驗,知黑散之不用久矣。” 清代喻嘉言對本方極為推崇,他認為,中風之證,仲景方首推侯氏黑散為主方并立論闡述之。張山雷對本方持否定,認為此方雜亂無章非仲景方,系后人附入《金匱》之中。對古人著作的認識見仁見智各有體會,不足為怪。 我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本方,屢見功效,如此良方,不可湮沒。但對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冷食六十日等說沒有采納,僅按照一般常用法。 注:本文選摘自《來春茂醫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