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星工作室:凡星/北大學生/干貨NO.26 DO YOUR BEST 你我平凡 宛若繁星 DO YOURSELF 胡適在《胡適留學日記》有這樣一段流水賬: 八月五日:打牌。 八月十日:連日或以打牌,恒子夜始寢,今日覺有不適,故以此矯之。(翻譯成現在的話,大致可理解為:胡適啊胡適!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 八月十一日:夜打牌。 八月十八日:讀馬可梨之“History”。打牌。 八月廿三日:夜打牌。 八月廿四日:是日,打牌兩次。 ······ 還記得那首著名的《明日歌》嗎?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你平時是不是這樣一個狀態: 我:“拖延癥,我要打死你!” 拖延癥:“好的,再等兩天吧。” 我:“好的!” 可見,拖延癥不是時代病,而是從古至今流傳甚廣的“集體病”。這個病癥,患上的人不計其數,它并不可怕,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治好它。 空白 《演說家》年度冠軍,哈佛大學畢業的劉軒,曾提到過自己剛上大學那會兒,也是嚴重拖延癥患者。 他那些自律的同學,學習報告和論文準備,往往在幾周前、甚至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而劉軒一直拖到截止日最后兩三天,潦潦草草地通宵熬夜趕完,以這種方式做出來的成績,結果可想而知。 “下次一定得提早開始!”后悔不已的他痛定思痛,但下次照犯不誤。 他還曾經去學校的圖書館,借了一本如何克服拖延癥的書,后來因為拖到過期沒還,被圖書館罰錢。 我的一位朋友,在咨詢公司工作,白天的工作緊張地像打仗,經常加班到很晚,但即便如此,他每天精疲力盡回到家里后,不是趕緊休息,而是再刷一兩個小時的手機,常常熬到凌晨一兩點才能入睡。第二天起來帶著黑眼圈上班,靠一杯杯的咖啡提神,所以他常常抱怨自己太累,顯然這樣對身體也是不利的。 到底人為什么會拖延? 提姆·厄本提出“及時行樂猴”的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大腦里都住著兩只猴子,一個叫及時行樂猴,一個叫理性猴。 及時行樂猴代表人類最沒有耐心、最沖動、最薄弱、最容易及時行樂的一面。 與之對立的是理性猴,科學術語是指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它主要負責理性分析、整理、計劃和決策。前額葉皮質的理性可以讓我們在面對誘惑時,提醒我們有比及時行樂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你正在減肥,晚上9點以后,你開始饑腸轆轆,特別想拿起一包薯條吃。這個時候,兩只猴子就會在你腦袋里打架。 理性猴說:“不能吃,越吃越胖!” 及時享樂猴說:“沒事的,今天實在太餓了,明天再開始減肥也不遲!” 所以,對抗拖延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及時行樂猴”的存在,然后想方設法馴服它,找出與它和平相處的雙贏模式。 02 空白 劉軒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給出了一套訓練及時享樂猴的方法,他稱之為“帶猴子去游樂園”。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設定目標、定義規則和時間、和及時獎勵三個步驟和猴子玩游戲,借此訓練它。 比如,你計劃要撰寫一份很重要的年底報告,這是目標。那么今天的規則就是要先整理資料,需要花去至少半小時的時間。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對一直想要拖你后腿的及時行樂猴說:如果今天你能陪我完成資料整理的任務,不作弊不拖延,就去咖啡店買一塊你愛吃的點心,獎勵你。 只要你的目標清晰,規則難易適中,時間也合理,“猴子”往往會愿意配合試試看。那么,等完成了游戲,一定別忘記給猴子的獎賞,反正犒賞它,也是在犒賞你自己,絕對的雙贏。 在對抗拖延的過程中,要像訓練小動物一樣訓練及時行樂猴,該嚴格時嚴格,該獎勵時獎勵,這只猴子才能越來越聽話,像理性猴看齊,從而形成正面循環,幫你逐漸擺脫拖延癥。 作家蔣方舟曾經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己是如何成功實施減肥計劃的,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初為了減肥,她計劃每天晚上節食,但剛開始嘗試很多次都是失敗的。往往是一邊嚷嚷著減肥,一邊抵制不住誘惑吃得比以前還多,因為那個階段,她總是把眼前的那一頓當做減肥前的最后一頓來吃,于是一邊暴食,一邊安慰自己說:今天得多吃點,畢竟從明天開始就要減肥了! 反復幾次后,她發現自己越來越胖了。 直到她改變策略,采用迂回的獎勵療法來實施計劃。具體方法還是晚飯節食,吃一點點或者干脆不吃,但她能夠抵制住誘惑的方式是告訴自己,第二天早上起來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作為對自己晚上辛苦節食的獎勵。于是那個時候,她的早餐常常不忌口,有時甚至會吃麻辣香鍋來解饞。 靠著這一招延遲滿足法,蔣方舟馴服了自己大腦中的及時行樂猴,從而成功實現晚上少吃的目的,順利減肥。 可以說,拖延癥患者的世界,就像被按了暫停鍵。如果想要繼續前行,就得設法取消這個暫停模式,不讓它成為你實現目標的障礙。 03 空白 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拖延癥患者。嚴格意義上說,完全的非拖延者是不存在的,面對不同的任務與目標,我們會根據喜好做出本能的趨利避害的選擇。 所以,當你拖延某種事情的時候,首先不要擔心自責,不要逃避,應該勇敢的面對它,再對癥下藥,借助延遲滿足、馴服及時行樂猴的辦法,強化自己的理性。 規劃、決心、行動力缺一不可。 心理醫生派克說,人生本就苦難重重,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們總是會遇到許多不得不做的事,如果你一件拖著,下一件又來了,你的人生就會因為拖延而崩塌。所以,對于你不喜歡,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只有一個解決辦法: 面對它,做完它! 回到胡適先生的《留學日記》,如果你從頭到尾看完了他厚厚的兩冊日記,就會發現,他那段打牌混日子的拖延習慣,真的只是他整個求學生涯的極小一部分。 胡適20歲去美國,在美國留學7年,共寫了17卷日記。其中打牌、戒煙的碎碎念流水賬大都出現在第一卷中,他詳細記錄了自己與拖延、懶惰斗爭的過程。 而從第三卷開始,胡適的日記就鮮見這種流水賬風格,而是改為寫讀書筆記、札記感悟的路線了。 所以,大師也患過拖延癥,但他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他用行動治愈了拖延癥。 行動,才是對抗拖延的最好良藥。 (完) 04 空白 上了研究生后,我發現自己拖延癥越來越嚴重,非常影響到自己的作息規律和學習以及工作的狀態。 很多事情我都不會當天做完,總拖著,拖到截止日期去做的時候,才發現有些事情要么很簡單,要么很復雜。如果是簡單的,那還好;要是復雜的,那就很要命了。 好幾次團委老師交給我任務,我都交的很慢,導致老師有次批評我效率極低,哎~可是當我被罵完去做的時候,發現這件事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麻煩。 怎么做才好呢? 拿一個本子記錄本周要做的事情,如果是比較重要的,比如老師布置的、課程展示等,要先有個預估,也就是先以上帝視角,看看這個任務的難度值多少,這樣在你心里就有個數。有些領導布置的任務就可以提前做起來,也會給領導一個好印象。 不是很建議用手機app,我也嘗試過,效果不好,因為人的自控力很差,看了手機就容易玩手機。 買個小本子,最好上面有日期的那種。完成一項,就打鉤。其實有時候打鉤的時候,還是很有成就感。 ——凡星 【福利】 哎,又是福利,我就是這么好! 最近有個好朋友創業,做旅游方面,我就心機地了解一下有沒有清明節的活動,畢竟真的發現最近北京天氣好好哦。結果還真有,就死皮賴臉給你們拿了很多優惠券。 有30元的,也有50元的優惠券。今年6月之前都有效,主要是北京地區附近的活動,比如去天津、內蒙古等,由公司領隊帶領,全程給你們安排好一切最劃算的,這個真的有友好,因為他們團隊也是清華的同學在做,所以肯定是良心的價格,出游玩一趟節省很多錢呢,也不用你們操心很多,還能認識一批大學生!(近期活動掃上方圖片二維碼看詳情) 近期去內蒙古的活動照片 |
|
來自: 培培zbzq99ud9h > 《健身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