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潘天壽紀念館
編輯|方舟
此句截取自中國美術學院老院長潘天壽先生的一首題畫詩,原詩為:
此詩最早題于潘先生1931年所作《江洲夜泊圖》(發表于《白社畫冊》第一集)。此畫乃潘先生早年之作,師法石濤,筆法多變,氣象萬千。畫中峰巒兀立,猶如江邊駐守的千軍萬馬,配上《題江洲夜泊圖》七絕詩,令人陡生萬古空流之慨。
畫上《題江洲夜泊圖》七絕共四首,其余三首為:
這四首絕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杜甫《贈花卿》等詩詞典故。畫面表現的是江洲夜景,而畫家心中浮現起的卻是江州的歷史。江州,區劃始于東晉,就是今天的九江市。它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漢、三國、晉至宋,皆有軍隊在此駐兵打仗。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九江郡司馬,次年秋天送客至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和淪落的身世,觸發白居易對世事和人事的感慨,遂有千古聞名《琵琶行》傳世。 潘天壽先生在詩中用了「江洲」而不是「江州」這個地理稱謂,也許是暗示「江洲」是一種泛稱。他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具有歷史隱喻意義的感懷之作。畫面中,他將尋常的江邊夜景注入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的內容,使此幅畫作超越了單純的物象描畫,而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傳遞的是潘天壽先生對這一景致所蘊含的精神內容的體悟。 1945年潘天壽先生所作《淺絳山水圖》又再題此詩。畫中橫亙一巨石,石上觀者仿若詩人本身,佇立遙望,江闊煙渺。石上小小的眺望臺,翻飛的旗幡,石后僅露出頂端的桅檣,更是襯出巨石的偉岸與雄闊。此畫作于抗戰時期,詩人臨風懷古,詩畫結合,既表達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又深沉地傳達著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擔憂。畫左下又題「感事哀時意未安,臨風無奈久盤桓。一聲鴻雁中天落,秋與江濤天外看。」更映襯出秋意和感事哀時的蒼茫之感。此作一直懸掛于潘天壽先生晚年止止室畫室中,可見是其得意之作。
中國畫中題畫詩的作用是補畫之不足,作者的高情逸致往往由題畫詩發之。潘天壽先生主張中國畫教育要詩書畫印四全,他亦對此身體力行。他的題畫詩《題江洲夜泊圖》不僅與他的山水畫契合,更表達了深沉的歷史情懷。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是中國最美的校園之一,是最具有山水景致和山水情懷的校園。如果將象山山水視作一幅山水畫巨作的話,那么潘先生的「俯水昂山勢絕群」這句詩仿佛就是其上的題畫詩,大大生發了象山山水的昂揚闊大之氣。莘莘學子皆可在山水游觀中吟誦體悟,感受國美家園的博大氣象與詩情畫意。 來源|潘天壽紀念館 編輯|方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