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王安石進京應試時,路過江寧馬家鎮,適逢該鎮馬員外征聯選婿,出句曰: 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王安石因赴考心切,只好繼續趕路。試畢,第一個交卷時,歐陽修十分贊賞這個年輕考生,因指著廳外的飛虎旗出聯曰: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聞后,立即聯想到途中的征聯,并以此屬對,主考官歐陽修十分贊許。王安石回家又途經馬家鎮時,即以歐公之句對馬家之句而得佳偶。不久新婚之日,適逢中進士之喜報,雙喜臨門,因書寫喜字之連體字:“囍”…… 以巧助巧,又雙喜臨門,真是人生兩大快事! 92. 林則徐幼時與父親一塊在池塘邊觀鴨戲水,其父因出上聯曰: 鴨母無鞋空洗腳; 小則徐見公雞正在啼,因對曰: 雞公有髻不梳頭。 現成話,似探囊取物,真天籟也。 93. 清人《巧對錄》記載:一次,蘇軾陪高麗使者出游,閑談中蘇軾對使者說:“我們中華泱泱大國,人才濟濟,無論是老年或少年,都能詩善對。”使者將信將疑。走著走著,在寶塔前遇一老翁,使者便以寶塔為題出上聯請老翁屬對曰:“獨塔巍巍,七級四方八面”; 老翁聽罷,連連搖手而去。使者說:“這老翁根本不會對對子。”蘇試笑道:“老翁用的啞謎對,意思是說: “只手擺擺,五指兩短三長。” 使者大驚,知道這是蘇軾的急智,對其敬佩得五體投地! 94. 《堅瓠集》載:有一回,蘇東坡在家宴集嘉賓,大家約定:用“冷、香”二字為聯,限時“從一數到二十”為止。旁邊專指一人數數,一人監督。首先,他帶頭吟曰: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 其時有人因構思未就,有人因超過時間,均未吟成。……忽有人說:“你是宿構的,不算;必須再來一次。”東坡又曰: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頓時,大家驚得目瞪口呆,說他不是凡人,而是天上的文曲星下界…… 大腦空靈,天機自到。 95. 東坡《題許昌天寶宮》聯曰: 廟貌與天齊,云去云來風不定,無異空中樓閣; 畫工從地起,花開花謝景常新,有如仙境蓬萊! 亦聯亦詩,詩味雋永,聯才橫溢。 96.《素月樓聯話》轉引《通齋閑覽》:有一次蘇東坡赴某豪士家宴,有舞姬媚兒容質雖麗,歌雖動聽,可惜體軀壯偉,因撰聯曰: 舞袖蹁躚,影搖千尺龍蛇動; 歌喉婉轉,聲撼半天風雨寒。 身軀偉岸,音量凌云;惜乎,美中不足! 97. 湯先生偕友人游于夜市,走著走著,見前面酒肆懸著一盞方燈,四面各書一個酒字。湯先生因而聯興大發,吟出上聯曰:一盞燈,四個字,酒酒酒酒; 友人尋思良久,一時不能對好。時夜已深,打更鑼者越走越近,友人忽靈感一閃,對曰: 三更夜,兩面鑼,鐺鐺鐺鐺! 境現眼前,聲入耳中。 98. 楊深秀,博學多才,每一談吐,必驚四座。一年,在赴京應試途中,發現有一少女,在街上賣身葬父,他深為憐憫,馬上解囊相助。為此他誤期遲到,乃要求補考。主考者雖為其行所感,但不知其學識如何,因出聯曰: 八抬大轎如船,前后左右,四對人忙碌,主考官守時早到; 楊深秀稍加思索,對曰: 獨輪小車非馬,南北東西,兩千里奔波,應試者行義遲來。 就事言事,不亢不卑。主考官心有稍動,又出聯曰: 大船穩坐衡文主; 楊大聲對曰:遠道飛來報國心! 疏財仗義,讀書報國,人品聯魂,乃志可嘉。 99. 一回,張鳴誠,因貪看一路風景誤時,只好于中途借宿一宵。東道主陳敬元見其年齡約二十余歲,與自己相等,吐屬不凡,因道:“小弟有一比聯語尚未匹配,請仁兄賜教。”其聯曰: 《梁惠王》命《公孫丑》,請《滕文》在《離婁》上,《盡心》《告子》讀《萬章》; 此乃由《孟子》書中的篇名連綴而成,欲對好良非易事。好在張鳴誠博學多才,思索少頃,乃從容對曰: 《衛靈公》遣《公冶長》,祭《泰伯》于《鄉黨》中,《先進》《里仁》舞《八佾》。 巧出妙對,天資穎悟,自非凡品! 100. 張鳴城路過風景優美的水鄉,得知淑女林佩蕓正繡樓選婿,其上聯曰: 白面未衰,莫墮桑榆嗟晚景; 因對曰: 紅顏始麗,應隨桃李嫁春風! “嫁春風”,雙關語,聯外有意,巧不傷雅,妙極! 101. 嘉靖間狀元林大欽,廣東潮洲府海陽縣人,幼時父母雙亡,由守寡的嬸母收養。七歲時,由于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上學讀書,常在校外偷聽,一年之后被塾師葉老先生發覺,問他叫什么,為什么在校外偷聽,他說:“我叫林大茂(這是幼時名字),因家貧,無錢上學,只好偷聽。”葉老先生說:“我有一個出句,你若能對得好,就免費收你上學,其上聯曰: 竹節初筍,就盼成林大茂;” 林大茂一聽,思索后對曰: 梅花魁首,何曾見葉先生。 就這樣,林大茂被免費入學。由于他智商特高,加上自己刻苦學習和葉先生的循循善誘,他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成為遠近咸夸的神童。 102. 嘉靖已丑年,已更名為林大欽的林大茂,十四歲鄉試就中了秀才。有一次,因校鄰來了一個鐵匠打鐵,成天錘聲震耳,影響他的教學,他同鐵匠商量,請他移遠一點。鐵匠說:“你是教書先生,我出一上聯,如能對好,馬上搬開,否則不能從命。……”其上聯曰: 鐵錘是鐵,鐵砧是鐵,火爐拉旺鐵打鐵。 他一時沒有對好,一個人在家煩悶。時有好友邀他去看戲解悶,看著看著,他靈機一動,馬上對曰: 演戲者人,看戲者人,序幕掀開人看人! 觸景生情,慧心妙運,令人嘆服! 103. 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欽上京應考,成績較好,初選他入圍了。為核實林大欽真才實學,主考出聯曰: 雞腳蘭,蘭腳雞,雞腳蘭下雞報曉; 林大欽對曰: 鳳尾竹,竹尾鳳,鳳尾竹上鳳朝陽! 沖口即妙,思維神到。 104. 經過主考官的介紹,嘉靖召集前十名的考生面試,出聯曰: 洛水神龜單獻瑞,單數九,雙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數終歸三大道,道起原始天尊,長生不老; 在十名考生中,有九名只好望文興嘆,惟有林大欽,脫穎而出,朗聲對曰: 鐘山彩鳳雙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聲直奏九重天,天生嘉靖皇帝,福壽無疆! 語雖阿諛奉承,然對得如此工巧,非天才莫辦。 105. 接著,嘉靖皇帝,又命前十名考生寫一首七言律詩,用拆字法嵌“嘉靖”二字。十名中只有林大欽吟曰: 士本原來大丈夫,口稱吾主祝三呼。 一橫端坐乾坤定,二豎交加社稷扶。 加祿加冠添福壽,立綱立紀建皇都。 主人能識真君子,月到中天照五湖! 拆字精當,妙語連珠,神思匠運,文彩照人! 106. 清道光年間,章德府西小梁山腳下,有座古墳,墳前有兩根石柱,右柱上刻著:笨石獅,有腳難行路; 左柱子卻空白無字。數十年來,文人學士途經此地者不下千百,他們都想對出,但都是“欲罷不能,既竭無才”,只好悵悵而去。 后來,山西陵川舉子劉綸,赴京應試經過此地雖廢寢忘餐,冥思苦索屬對數日,也未對成。三年后在繼續赴考的途中,于客棧遇見一客手中扇上有一幅畫,畫面上是一座古廟,一個和尚,一手托木魚,一手持缽盂,正向溪中盛水……此刻,他慧心開竊,馬上悟出下聯: 俏木魚,無水易伴游。 景自外來,情由景生,犀通一點,開竅通靈。 107. 上海豫園得月樓有一聯曰: 樓高但任云飛過; 池小能將月約來。 “約”字暗中用典,使人習而不察。 108. 郭沫若題辛棄疾祠聯曰: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郭老巧用典故,贊其人,頌其事,酣暢淋漓。 109. 濟南千佛山的趵突泉有一聯曰: 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狀景如見,靜中有動! 110. 明朱元璋曾代一閹者撰題曰: 雙手辟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聯外有“聯”,妙極! 111. 西湖岳墳前有秦檜夫婦跪像。有人摹擬其夫婦二人互相埋怨的口吻,撰一聯以諷之曰: 唉!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繪聲繪色繪埋怨,入木三分! 112. 林則徐卸任兩廣總督后,閑居自題云: 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閑,如此散才天或恕; 結交千載上,閑居為學,庶幾秉燭老猶明。 朝廷升遷貶黜不當,禁煙大業不成,不怨之怨。 113. 清人鄒福保撰聯題寒山寺云: 塵劫歷一千余年,重復舊觀,幸有名賢來作主; 詩人題二十八字,長留勝跡,可知佳句不須多! 述歷敘事,且作詩評,為寒山寺增輝不少。 114. 著名藝術家姜昆在韓美林家雅集時,大家商定:每人都動筆,或書或畫。姜昆畫了個牛頭,因心情不佳,一時走手,畫得太丑。頓時,他靈機一動,在牛頭邊配上一首詩,曰: 美林畫牛我畫牛,我畫牛頭長驢頭。 莫道昆兄手藝糙,外星動物逛地球。 急中生智,自我解嘲,“起死回生”,令人解頤。 115. 康熙三十八年(1699),順天鄉試,中舉者多為勛貴子弟。落第考生嘩然,滿城散發傳單,抨擊矛頭直指姜宸英和李蟠這兩名主考官,傳單上有醒目對聯一副,聯曰:老姜全無辣味; 小李大有甜頭。 聯中借為佐料的“生姜”和為水果的“李”,指責二主考,語意雙關。康熙聞訊,即傳旨另派大員復試,動了真格,真相大白。結果,“小李”革職嚴辦,“老姜”嚇死! 116. 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鄉試(清代江南為“江南省”,轄今江蘇、安徽)中舉者多為鹽商子弟,其中有兩個著名蠢材,卻榮登榜首!一千多名落第秀才,群情激憤,把財神塑像扛進蘇州學府,以鐵鏈捆鎖于供奉孔子之明倫堂;把“貢院”匾額改為“賣完”。又散發傳單,直指主考官左必蕃和趙晉,傳單上附有一聯曰: 左丘明兩眼無珠; 趙子龍一身是膽! 左丘明,《左傳》的作者,是個盲人;意指主考官不識人才。“一身是膽”乃斥趙晉猖狂受賄……復試以后,真偽自分。結局是:“左丘明革職,趙子龍斬立決”,名列前茅者,有的處以絞刑,有的畏罪自殺,有的流放充軍…… 活學活用兩個典故,曲筆高靈。 117.有這樣一副短聯勸學,可作座右銘: 畢生奮發當如燭; 半寸光陰也是金。 比擬妥貼,“半”字精當。 118. 某君自題一聯曰: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信筆揮灑,自然音節,悅耳動聽。 119. 有人詠下象棋云: 雅趣適情,敗中有樂;玄機巧用,勝固自然。 假棋說禪,禪中寓道。 120. 宋代宰相呂蒙正早年家貧,中狀元后撰聯曰: 五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倖,衣食有指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今古皆然。 121. 豪門公子張若虛,依仗權勢,想娶蘇小妹為妻,因寄許多詩、文、聯給蘇小妹,蘇小妹看后批曰: 筆底才華少; 胸中韜略無。 東坡閱后,為避免無事生事,因在上下聯后各添一字,其意大變,曰: 筆底才華少有; 胸中韜略無窮。 張若虛閱后,驚喜欲狂,認為蘇小妹看中了自己,要求見面。蘇東坡便說:“小妹丑,去年我還嘲以詩曰: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張若虛才作罷。 張若虛不自量力,蘇小妹筆峰如劍,蘇東坡巧解難題,可作千古美談。 122. 山中異獸,日無衣,夜無被,不無快樂。年年歲歲,瀟瀟灑灑,皆因環保法; 籠里珍禽,食有肉,疾有醫,卻有悲傷。暮暮朝朝,抗抗爭爭,只為自由權。 “環保法、自由權”別有深意。 123. 炒股能成賈(讀古) 讀書哪有輸。 同音不同義,對照醒目。 124. 詞曲家名字,靠歌迷唱響; 演編者聲望,虧觀眾抬高。 紅花雖好,靠綠葉扶持。 125. 白瀑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 紅霞似錦,何須梳織天生成, 袁簡齋曰:“口頭語,說得出,便是天籟。”此聯能當。 126. 清代戍邊大將叫楊遇春,一次,與幾位好友同游某寺廟,見一尊臥佛躺在那里,似睡非睡。大家恭請楊吟詩助興,他指著臥佛打趣地說: 你倒睡得好,一睡萬事了。 我若陪你睡,…… 說到第三句后,便不做聲,大家忍不住掩口而笑,這時,他卻續了第四句曰:江山誰來保? 結句神現而氣足,含不盡之意于言外,有大將愛國風度! 127. 明解縉,才華出眾,但為人放蕩不羈,恃才傲物。皇上深愛其才,也極恨其傲。總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治他一治。一天,明成祖與群臣在花園里賞花,發現許多紅雞冠花中有一朵白的。他乘人不注意,將這朵白花摘下來納入袖中。一會兒在翰院讓眾學士吟《雞冠花》詩,解縉脫口而出,曰: “雞冠本是胭脂染。”皇上聞后問曰:“雞冠花盡是紅的嗎?”解縉答曰:“是”。于是皇上從袖中拿出一朵白雞冠花問:“這是紅的嗎?”解縉卻不慌不忙地吟曰: “今日為何淺淡妝?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卻戴滿頭霜。” 臨機應變,順理成章,聰明絕頂。 128. 在一次雪鋪大地的郊游中,鄭板橋邊行邊賞雪景。適逢幾個秀才在一座亭中飲酒賞雪吟詩。鄭板橋聞后,覺其俗不可耐。于是,也上前湊湊熱鬧。首先吟了兩句: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秀才們聞后,嗤之以鼻。鄭板橋置若罔聞,接著又吟曰: “九片十片十一片,”這不象詩,秀才們笑得合不上嘴。只聽鄭板橋最后吟曰: “飛入蘆花皆不見!”這時秀才們大驚,無不肅然起敬! 末句出奇制勝,燦若晨星。 129. 一天下雨,鄭板橋來為一位姓陶的朋友祝壽。陶某捧出紙筆墨硯,請他寫祝賀詩,他先寫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 這怎么象詩呢?在大眾驚詫莫名之際,他接著寫道: “奈何雨祝陶公壽, 壽比滂沱雨更多!” 化平庸為新奇,出人意料。 130. 清袁古香與芮某不和,芮非袁,主東康親王命宦官封一紙出付二人,題是《賀新婚》,韻限“階乖骸埋”四韻,外封二銀,一重一輕,詩能佳者取重銀,不能者取輕封,作路費回家。芮辭不能,袁詩曰: 裴航得踐游仙約,簇擁紅燈玉作階。 此夕雙星成好會,百年偕老莫相乖。 芝蘭氣吐香為骨,冰雪心清玉作骸。 更喜來朝明月滿,團圓不為白云埋。 王大欣賞,芮慚辭歸。 詩限險韻,化險為夷,奇矣! 131. 從前,幾位詩友在一塊飲酒賦詩,非常高興。其中有一人因酒厚失言:“柳絮飛來一片紅,”大家聞后甚為驚訝:因為柳絮是白色,怎么會紅呢?這是一句死句。其中有一位在此句之前補上一句: “夕陽明照桃花塢”,大家拍手叫好! 起死回生,甚于華佗治藥。 132. 有清一代,宿松吳合模有一首七絕,題為《傷懷》詩曰: 容貌無從憶我娘, 我生三歲我娘亡。 一生不上墳前哭, 怕我娘悲我斷腸。 前三句,貌似離題,后一句,文至題生。可知警句固然重要,警篇尤其重要。 133. 吳合模與太湖縣施雨人為刎頸之交,二人天資匹敵,平仄和諧,過從甚密,感情融洽,幾乎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誰知:天公不作美,使施雨人英年早逝,吳合模悲痛萬分。姑錄其《五哭施雨人》三首之一云: 當年同住白云窩,君種芭蕉我種荷。 荷傍水亭依舊綠,芭蕉空滴淚聲多! 托物傷情,言者心酸,聞者淚下。 134. 一年七夕在旅店思家,吳合模于《旅店題壁》云: 遠望銀河不幾長, 近觀鴉鵲架橋梁。 如何只把雙星渡, 不渡離人返故鄉? 空靈神運,清爽飄逸。 135. 某屠戶既貪心無厭,又極狡猾,常賣老母豬肉,凡受騙者深恨之。一天,吳合模為招待貴客,在某屠家買肉三斤,誰知煮了很長時間,還是煮不爛,嚼不碎,真叫他難以為情。因作打油詩以嘲之: 金腿蒙君賜, 全家大喜歡。 柴燒三擔盡, 水煮一鍋干。 肉似枯荷葉, 皮如老馬鞍。 牙關三十六, 個個不平安。 俗而不俚,淡而有味,諷而有趣。 136. 一年三月初三,仕女踏青,絡繹不絕。其中有一女郎,身材矮胖。禿頂,覆以綠傘;大腳,罩以紅裙。走路時故意做作……吳合模以詩嘲之曰: 三月初三日, 誰家少婦游? 紅裙施大腳, 綠傘蓋高鬏。 手短用心甩, 腰粗著力扭。 情人跟在后, 故意賣風流! 刻畫人物的外形和心理活動,盡善盡美,聞者叫絕! 137. 清代后期,安慶知府龔得志,路過宿松,止宿楓香驛。是夜,銀河高耿,月明如晝,龔知府不知何故,夜不能寐。于是披衣起床,偶得兩句云: “暫就楓香一宿眠,月光何事苦相纏?”寫完后,思之再三,仍不能續。第二天清晨,即命人請當地幾位學者來續詩,大家來后,雖苦索枯腸,但所續句,均不當意。忽有人提議:請吳合模來續,定有奇句。他來后,問清原委,馬上一揮而就,句曰: “天公有意憐孤客,故送嫦娥到枕邊!” 知府大喜,肅然起敬。因即命治酒。席間,二人對酌,談吐投機,不以名位相上下。龔知府執壺篩酒,最后篩到自己時,酒已完了,因即興吟道: “酒盡壺中滴。”欲續下句,一時難就,便讓吳合模代續,吳當即脫口而出: “詩狂墨倒磨!”龔知府品味再三,擊節不已。 天才橫溢,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138. 吳合模哀妻聯曰: 跟我數十余年,咸也吃,淡也吃,想你是苦死了; 放你千斤擔子,兒不顧,女不顧,比我還快活些。 本色語,真摯情,從肺腑中流出,不哀之哀! 139. 有某兄弟二人,不學無知,兄不友,弟不恭,雖年近半百,均未娶妻生子。兄名居得,弟名三齊;為了祖上留下的三間茅屋,經常吵鬧打架,左鄰右舍,雖多次、多方勸解,均無濟于事。吳合模睹此,不禁為之一嘆!因以其弟三齊口吻,代撰一聯曰: 茅屋數間,你居得,我也居得; 鰥夫兩個,人三齊,命不三齊! 橫批:輪流看守” 切中要害,如警鐘雷鳴。 140. 鄭讀五以《書生》為題吟詩曰: 日對寒窗讀破書, 暫時休問價何如? 到他治國平天下, 一字方知是一珠! 讀書建國,科學強國,詩教重于言教! 141.鄭讀五先生在《自嘲》詩中步魯迅先生《碰壁》原玉寫了一首七律: 饑求粥食冷衣求, 事不由人壁碰頭。 手掌皮粗難拍馬, 嘴唇肉厚拙吹牛。 身無眼亮增心亮, 品愛風流厭下流。 丹桂有香呆似我, 不爭春色只爭秋。 以拙藏巧,以嘲藏品,不立身分而身分彌高。所以,敢于自嘲之人是勇士,善于自嘲之人是智者。 142.清代大詩人楊次也先生《西湖竹枝詞》,寫得極其艷麗,數百年來無人可與伯仲。今人鄭讀五先生《竹枝詞》予謂可與并美。惟恐出于自己偏見,茲并錄二人各數首于后,請諸位讀者品鑒! 附楊次也《西湖竹枝詞》三章: 其一 自翻黃歷揀良辰, 幾日前頭約比鄰。 郎自乞晴儂乞雨, 要它微雨散行人。 其二 時樣梳妝出鏡新, 鄂王墳上小逡巡。 抬頭一笑匆匆去, 不避生人避熟人。 其三 白石敲光細火紅, 繡襟私貯小金筒。 口中吹出如蘭氣, 僥幸何人在下風。 附今人鄭讀五《竹枝詞》二章: 其一 杏花亭下飲瓊槳, 喜見杯中有玉郎。 低首笑將漿吸盡, 把郎送入妾心房。 其二 玉郎高立看花臺, 欲近郎身不敢來。 恰好斜陽能解意, 送郎身影入奴懷。 情真詞艷,艷而不黃;二公佳作,各有千秋。 143.香港鄧又同先生是清末曾任山西、安徽、貴州等地巡撫鄧華熙的嫡孫,他把祖父遺留下的一批文物捐獻給廣州博物館。其中有一件是乾、嘉間翰林侍講梁同書的《恭錄嘉慶七年御制罵廷臣詩》,全詩如下: 文武滿朝著錦袍, 閭閻與朕無分毫。 一杯美酒千人血, 數碗肥羹萬姓膏。 人淚落時天淚落, 笑聲高處哭聲高。 牛羊付與豺狼牧, 負盡皇恩為爾曹。 嘉慶帝名愛新覺羅·琰,乾隆之子道光之父,廟號仁宗,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二十五年,是清皇朝從“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過渡階段。在涉及君權問題上,他也是想有一番作為的,所以他一直都重視“懲貪倡廉”。嘉慶四年正月他親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乾隆的寵臣大貪官和珅賜死。 吊民伐罪,難能可貴。 144. 清代,廣州府署題聯曰: 不愛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 議論新警。 145. 清朝,桂林城北有李園,園主李秉綬,字蕓甫,臨川人,高士也,與人無爭。嘗自撰聯云: 乍來頓遠塵囂,靜聽水聲真活潑。 久坐莫嫌荒僻,飽看山色自清閑! 水聲活潑,山色清閑,高雅。 146. 清人易順頂,字實甫,龍陽人,光緒元年舉人,任民國印鑄局參事。曾題聯寓廬云: 三閭大夫,胡為而至此;(指屈原) 五柳先生,不知何許人? 以二賢自況,不高亦高! 147. 清,張英,桐城人,康熙六年中進士,任文華殿大學士,謚文端,曾題聯于草堂云: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 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 知足常樂,得閑自清,達人哲語,益我良深! 148. 清,張騏,字伯冶,丹徒人,嘉道年間,任廣西巡檢官職,曾題門聯云: 到此莫問姓名,花草一庭欣有主; 入門自分雅俗,圖書四壁可留人。 讀聯如入室,叫人流連忘返。 149. 一天,蘇小妹正與哥哥東坡在書房里吟詩作對,冷不防佛印和尚推門而入。小妹急藏于紗帳之內,暫時躲避。佛印睹此,便開玩笑吟曰: “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小妹知佛印乃哥哥好友,對剛才相戲之語并未在意。但佛印和尚卻越談越高興,久坐不走。時值盛夏,帳內十分悶熱,小妹全身香汗淋漓,但拘于禮節,又不能出。因對下聯曰: “清水池邊照和尚,水浸葫蘆”。 出句形象生動,對句詼諧幽默,以諧對諧。 150. 有一次朱元璋見陶安苦讀入迷,枕書而眠,因出聯曰:“枕耽典藉,與許多賢圣并頭”。陶安睜開睡眼見皇上手搖折扇,扇上畫著山水畫,馬上靈機一動,對出下聯:“扇寫江山,有一統乾坤在手”。 上下聯末句,借題升華,聯外余音。 151. 南京城水西門外,有個莫愁湖,是著名的風景區。相傳,南齊時,有一名叫莫愁的姑娘嫁到南京盧家。后來,丈夫從軍邊戍,莫愁橫遭公婆虐待,她忍不住折磨和凌辱,便投湖自盡了。人們為懷念她的操德,乃將此湖命名為莫愁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到此處游玩時,曾題這樣一聯:“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撫今追昔,懷古情深! 152. 熊廷弼是明萬歷進士,也是反清排滿名將,有一回,他偕友人同游郊外,見農民在田里拔秧插田,因偶感云: “稻草扎秧父抱子”;出聯奇妙,用擬人和比喻手法,將稻草和秧比喻父子,草扎秧好象父抱子,形象生動。 熊廷弼正在苦思不就時,見一婦人提著一籃竹筍走過來,馬上茅塞頓開,便對曰:“竹籃提筍母懷兒”。 奇出巧對,堪稱合璧。 153.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謙浙江錢塘人,自幼好學不倦,才學超群。弱冠時,到杭州參加會試,不料與主考官同名。考前點名,當呼名吏喊到“于謙”時,主考官大吃一驚,抬頭看時,只見進來的是一個年輕書生,便令近前,出題口試。他見這個考生雖年輕,但才思敏捷,回答問題口齒清晰,準確無誤,心中有幾分歡喜,繼而出上聯曰: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聯中有兩位著名的古人,也同名字。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大臣,司馬相如是西漢辭賦家。主考官在暗示小于謙不應與自己同名字。 于謙聽罷,稍微思考后,即朗聲對曰: “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聯也用了兩個同名古人:魏無忌即戰國時期魏安釐王異母之弟,號信陵君;長孫無忌是輔佐唐太宗定天下的功臣,后封趙國公。小于謙在這里的引用,不亢不卑。 出聯巧,對聯妙,借古言情,各抒高見。 154. 這里,補解縉幾副佳聯: 金陵(今南京市)有一條金水河,是當時著名的江南勝景。解縉八歲時曾隨胡子琪前往觀賞。胡子琪早聞解縉聰敏,想乘機當面一試,便出上聯曰: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一連用了四個金字,且用得十分精當;又采用頂針手法,難對!況八歲童子乎? 解縉一面思索,一面觀察周圍景物。忽見橋上的玉欄桿,立即脫口而出: “玉欄桿外玉簮花,玉簮花插玉人頭”。 觸景生情,信口道來,有如宿構,真天才也。 155. 一年夏天,才滿九歲的解縉同父親去江邊游泳,父親一面將脫下的衣服掛在一棵老樹的枝丫上,一面高聲吟道: “千年老樹為衣架”;解縉猜出父親是在有意出對考自己,他望著煙波浩渺的大江,對曰: “萬里長江作浴盆”。 口氣大,意境高,就地取材,如探囊取物。 156. 夏日,天氣炎熱,大地如焚。解縉與幾位友人在竹林邊納涼,一友人吟曰: “山竹無心,空生幾雙枝節”;解縉把視線投向塘水,見蓮藕片片,即對曰: “塘藕有眼,不沾半點污泥”。 上聯借物說禪,下聯托物寄慨,各有分寸。 157. 明成祖繼位后,擢升解縉為侍讀(即伴皇上讀書)。有一次,明成祖對他說:“書中有一句子甚難對。”解縉問:“何句?”成祖說:“色難”;解縉隨口道:“容易。” 說完,再沒有開口。成祖不解其意,追問道:“既云容易,為何不對?”解縉回答說:“臣已對矣!” 成祖思索半響,才恍然大悟,不覺哈哈大笑,連稱“妙哉,妙哉!” 原來,上聯“色”仄聲,指臉色;下聯“容”,平聲,指面容,以“容”對“色”,恰到好處。以“易”對“難”,既精當,又意帶雙關,委婉地表明,這樣的對聯對起來自然是輕而易舉的。 158. 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解縉奇才出眾,聲聞遐邇。其時,有一財主,自恃才高,并邀請遠近所謂“社會名流”到家,事先宿構一些聯句,以便刁難解縉,讓他當眾出丑。 解縉接到財主請他赴宴的請帖后,藝高膽大,欣然前往。當到達門口時,中門已閉,門上貼一上聯: “馬過木橋蹄打鼓”;這時,解縉想起父親平時將豆渣丟在一只銅盆里喂雞,雞吃食時把盆子啄得鐺鐺響,即對曰:“雞啄銅盆嘴敲鑼”。 大門開了,來到第二重門時,正門已閉,只見門上又貼有一上聯云:“風吹馬尾千條線”;他鄭重地思考一陣后,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這時,財主和眾名士只好降階相迎。一個老秀才指著墻上一幅畫吟道: “百尺飛泉聲震谷”;解縉看那畫,只見一道瀑布飛瀉而下,瀑布前一只猛虎昂首張口,似是長嘯,即對曰: “一聲長嘯勢驚天!”這有力的回敬,壓倒元白,財主又吟曰:“云鎖高山,哪個尖峰敢出?”解縉面帶譏笑高吟道:“月穿洞壁,這條光棍難拿!” “光棍”形象生動,妙運雙關,風趣有致! 159. 清,愈樾的兒子,因病不能做官,他的孫子陛云,在光緒二十四年探花及第。愈樾題聯賀之曰: 念老夫畢世辛勤,藏書數萬卷,讀書數千卷,著書數百卷; 喜小孫連番僥倖,院試第一人,鄉試第二人,庭試第三人! 后繼象賢,當是人生一大快事! 160. 某先生筑一別墅,無邊風月,曲徑通幽。一時賀章賀聯,數以百計,先生閱后,均一笑置之。惟讀某名士一聯后,三復不已,乃封銀五十兩,作為謝儀,其人拂袖而去!一時傳為佳話。其聯曰: 無狂放氣,無迂腐氣,無名士怪誔氣,方稱達者; 有誦讀聲,有紡織聲,有小兒啼哭聲,才是人家! 見解新奇,下語精當,讓人愛不釋手!更何況視銀拂袖而去乎?! 161. 七鴨浮水,數數三雙多一只; 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以數字入聯,饒有情趣。 162. 五百羅漢渡江,岸側波心千佛子; 一個美女望月,人間天上兩嬋娟。 狀景入微,妙極。 163. 和尚撐船,竹打江心羅漢; 佳人汲水,繩牽井底觀音。 視角新奇,鏡頭微妙。 164. 海印上人題益陽裘公亭聯曰: 資水滔滔,淘盡古今人物。問裘公何處?云樹猶存。遺址恨空亭,白鹿不來秋色晚; 江風浩浩,吹開天地塵氛。喜海宇蕩平,烽煙都靖。名山尋舊約,黃花應笑我歸遲。 繪景言情,幽思無限。 165. 龍普成先生題楊貴妃故居聯: 一到馬嵬坡,玉顏不及寒鴉色; 再尋蝴蝶夢,環佩空歸月夜魂。 上下聯末句,集腋成裘,天衣無縫。 166. 一八九O年,光緒大婚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贈自鳴鐘一具,上面刻了這樣一副對聯: 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 切事物,切身份,立意精深,下語精巧! 167. 清道光年間,安徽全椒黃典五,天資過人,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出口成章。他為“太白樓”撰聯曰: 侍金鑾,謫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窮通,但隨遇而安,說什么仙,說什么狂,說什么文章身價,上下數千年,只有楚屈原,漢曼青,晉陶淵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磯,俯長江,這眼前更覺天空地闊,試憑欄遠望,不可無詩,不可無酒,不可無奇談怪論,流連四五日,豈惟牛渚月,白纻云,青山煙雨,都收來百尺樓臺。 選材扣題,取舍精當,意象宏闊,內涵豐富! 168.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少時穎悟非凡,十里八鄉咸贊為神童。一次,一位名叫蘭古春的僧人,見他頭梳雙髻,因出對曰: 牛頭喜得生龍角; 于謙隨即應曰: 狗嘴何曾出象牙! 如探囊取物,伸手即是,不愧神童。 169. 明代有位巡按大員,來到一座寺院游玩,他指著殿中的佛像曰: 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 一時無人能對。有人建議讓小于謙來對。小于謙來后,馬上對曰: 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 人小志大,吐屬非凡,令人肅然起敬。 170.河北省井陘縣的蒼巖山上有一座寺廟,沒有和尚,某書生撰聯曰: 古寺無僧風掃地; 山林有廟月為燈。 聯如曲徑,可以通幽。 171. 嚴恭石道,是宿松十景之一。此石形狀,遠遠望去,儼如一位皓首道者,肅立于半山之腰,他大腹便便,冷眼無語,大有厭惡人間煙火之慨。大自然創作了這尊石道,真是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據當地神話傳說,此乃修真者戚無何的化身……有人于此撰一聯曰: 不泥不木,不肉不皮,瘦骨懶裝修,云作衣裳煙作帳; 經風經雨,經雪經霜,禪堂難造就,天為廟宇月為燈。 石道,鬼斧神工;對聯,惟妙惟肖。一道一聯,堪稱合璧。 172. 李調元進京應試時,途經四川,正趕上四川會館落成,懸賞征聯。乃撰聯曰: 此地可停驂,剪燭西窗,偶語故鄉風景;劍閣雄,峨眉秀,巴山曲,錦水清漣,不盡名山大川,都來眼底; 入京思獻策,揚鞭北道,難望先哲典型:相如賦,東坡文,太白詩,升庵科第,行見佳人才子,又到長安。 名勝名人,如數家珍。看似華藻,實則雅潔;看似奔放,實則嚴謹。 173. 明李東陽、程敏政幼時智力超群,出口驚座。英宗對這兩個神童鐘愛有加。一天,英宗出上聯曰:螃蟹全身甲胄;程敏政對曰:蜘蛛滿腹經綸。 李東陽對曰: 鳳凰遍體文章。 言情言志,想象超凡,各有千秋! 又有一次,英宗出上聯曰:鵬翅高飛,壓風云于萬里; 李東陽對曰:鰲頭獨占,親日月乎重霄; 程敏政對曰:龍顏大悅,開天地之雙眉! 皆咳唾成珠,氣勢不凡,讀后齒頰余香。 174. 傳說,張居正幼時,是遠近知名之神童。一天湖廣巡撫顧應璘出上聯曰:雛鳳學飛,萬里風云從此始; 神童張居正對曰: 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 出句妙,對句奇,以奇對妙,難能可貴! 175. 清人劉鳳浩,眇一目,其貌不揚。由于文才好,殿試考中探花。乾隆雖閱卷生愛,卻見人討厭,因出上聯曰: 獨眼不登龍虎榜; 劉鳳浩對曰:半月依舊照乾坤! 以月喻眼,饒有理趣。 176. 解放前,苛捐雜稅,巧立名目,多似牛毛。劉師亮對聯大師,憤而恨之,因撰一聯曰: 自古未聞糞有稅; 而今只剩屁無捐! 寓憤慨于調侃,奇巧風趣。 177. 有人根據演戲特點,曾撰一聯曰: 無端鼓角齊鳴,插雉尾,著龍袍,稱霸稱王,試問風光能幾日? 不覺鬼魔作怪,假頭銜,戴面具,非牛非馬,焉知塵世少斯人。 一聯雙意,言近旨遠,手法高妙! 178. 三國時,東吳派人騙孫夫人回去省親,當時又被諸葛亮派趙子龍勒兵斷江留下太子阿斗,后又聞劉備被陸遜殺得慘敗死于軍中,她一痛幾絕,望江遙哭,投江而死。明人徐渭撰聯曰: 思親淚落吳江冷; 望帝魂歸蜀道難。 據四川張敬樸先生從《全唐詩》中查出:說此聯是從六句唐詩中勾引二字或三字,拼湊而成的。現注明如下: 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淚落不能已(唐·孫鄰“哭方玄英先生”) 秋月仿佛吳江冷(唐·薛濤“江樓月”) 望帝古祠花簇簇(唐·劉兼“登郡樓書事”) 魂歸故國遙(唐·李洞“賈島墓”) 自古皆傳蜀道難(唐·馮涓“蜀馱引”) 果真如此,令人刮目相看。 179. 清,乾隆間,李調元赴京應試。一天,因天雨誤路,沒有住上旅店,夜晚,只好投宿一家祠堂。這時,祠堂里有數十人正在議事。聽過一陣之后,才知原委,原來:這是項家祠堂,項姓與劉姓發生矛盾,由來已久,且越來越趨惡化。雙方都是大姓,勢均力敵,互不相讓。最近,雙方都比賽似的新建宗祠,極盡華麗。劉姓在大門兩旁貼了一副對聯,曰:“兩朝天子, 一代軍師”。 為了此聯,故項姓正集眾討論,但無論如何,均無法超過劉氏對聯,李調元得知后,不禁哈哈大笑。全場聞之,大驚大怒,以為是劉氏派來的刺探,欲把他抓起來拷打。李調元說明身份和笑意后,大家愿意請教。李說:“這副對聯我可以代撰,不過劉項兩家必須化干戈為玉帛,雙方都不貼這類對聯。”項氏有位族長個別問清對聯內容后,既佩且感。于是同李調元一起赴劉氏祠堂說明來意后,雙方族長,無不五體投地,甘拜下風,深深銘謝這位排難解紛的魯仲連。其聯曰: 烹天子父, 作圣人師! 歷史掌故,人盡皆知;能即興聯想,古為今用,且恰如其分,堪稱大匠,巧匠! 180. 李調元主考后,其門生們因在考試中被難題所窘,也想以牙還牙。一天,他們名義上是陪恩師游山玩水,實際上另有用心。走著走著,忽然來到一處,發現一座山嘴塌了一半,路被阻斷,溪水有一段是干涸的,旁邊豎了一塊長方形石碑,碑上鑿了一行字: 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傳說是蘇東坡出的上聯,可沒有對好下聯,只好豎碑刻字向后世征對……于是,門生們對李調元說:“恩師是奇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下聯您一定能對得好。”李調元心知門生們的用意,只好笑了笑說:“蘇東坡已經對好了,不用再對。”當時,門生們圍著石碑前后左右看了又看,沒有發現下聯。李調元說:“這是意對,蘇的下聯是: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 明明是李調元觸景生情的妙對,何曾是坡公的意對呢?至此,門生們無不異常驚嘆,都說:“恩師奇才,超過了蘇東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