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按】差不多五年前,蒙綿陽市家庭教育促進會王成金主任信任,受邀作為總主編,為綿陽市家長學校編寫一套有關家庭教育的“教材”,最先的規劃,從幼兒園到初中,12個年段,每年段一冊,總共12冊。 盡管框架和結構的擬定很容易,編務會議也開得很及時,但隨后的工作,進展得并不順利,甚至多次反復。自己覺得不堪磨折,參編的老師也深受其苦。畢竟,這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而自己,又有著文字方面的潔癖,和略嫌完美主義的強迫。 好在,歷經五年的艱辛,事情基本成了:小學6本已經付印,幼兒園3本正在緊張的修改中,初中3冊將視使用效果,再決定是否上馬。 按照慣例,書成后,得有編者前言,拉拉雜雜如下,既是跟同好的分享,順便也為這套書作個小小的廣告。該書由團結出版社出版,每冊定價20.00元,若有興趣,可留言預訂,并通過文末贊賞支付書款,書成后快遞寄送。 父母的最大責任,是把自己“鑄造成器” ——《父母必修課》前言 1 從事教育多年,我越來越覺得:教育,有很多地方,是“說不清”也“測不準”的。 “測不準”是借用量子力學的說法。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這個概念,也叫“不確定原理”,本是說粒子難以測定,因為任何測量行為,都可能對測量對象造成影響,導致結果不準確。教育遠比物理復雜得多,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這世界上最復雜的生命。而孩子的生命,又處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既“深不可測”,又“玄妙莫測”。 面對一個孩子,無論他尚在襁褓,還是正呀呀學語,或者已蹣跚走步,甚至“背著書包上學堂”,你都很難“測定”他的未來。無論他的成長節奏,還是人生軌跡,無論他的生命方向,還是生活質量,甚至壽命長短。雖然你可以作充分預設和估量,作無限的設想和構想,但他是否按你的路線走,走到什么程度,幾乎沒法判定和斷定,除非你是神仙,有千里眼。 “說不清”是就教育與生命的關系而言。按康德的說法,人是唯一需要被教育的動物。但是,人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教育究竟是如何發生和展開的,教育對人到底有怎樣的作用,同樣的教育,為何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反應、不同效果——這些,都很難說清。 教育必定體現為具體的行為,但這些行為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是好是壞,到底是哪些行為造成了孩子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他的一生來說究竟是對是錯,你今天費盡心思秘做的一切,對他的未來到底會有怎樣的影響,會將他“教育成”什么樣子……這些,也都很難說清。 更要命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始終面臨著生命固有的尷尬和困境:人是時間之子,生命只能在線性的時間之流里完成。時間的不可逆轉,注定了每個生命都是“一次性的”。每個孩子,無論其孕育、生產還是成長,甚至死亡,都是“一次性的”,既“不可再生”,也“不可再死”。 無論你事先做多少“功課”,有多少“預設”,最終都只有一種“生成”。無論你有多少“如果”,最終,都只能面臨一種“結果”。無論這種結果,是“盡在掌握”的,還是因“失控”造成的意外,都是“既成事實”,你都只能面對和接受的份兒——就像,你只能接受你所生下來的那個孩子一樣,最終,你也只能接受你所“教育成”的那個生命。 正因如此,我曾說,生孩子、養孩子,是人生中的最大賭博——除非賭局結束,否則你根本不知道輸贏。而且,其他任何賭博,都可以推倒重來,都有東山再起的“翻盤機會”,但是生孩子、養孩子,都是“一錘子買賣”,都只能“一次性完成”。 但我并非要宣揚“神秘主義”,也沒有陷入到“不可知論”。我想說的其實是—— 第一,生命是神秘的,也是寶貴的,甚至因神秘而更顯寶貴,值得我們倍加珍惜,高度敬畏; 第二,教育是復雜而艱難的,教育過程中充滿太多變量——某種意義上說,變量即是增量,是難得的機會——值得我們充分關注,密切把握; 第三,在生命與教育之間,或者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始終存在一些未知的領域,模糊的地帶,值得我們用心學習,努力探索。 尤其是今天,整個社會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之中,絕大多數人都在苦苦掙扎之時,教育既面臨著固有的困境,也面臨著新生的矛盾。新舊交替之際,更是困難重重,更需要我們作盡可能多的努力——我們,既指學校教師,也指學生家長,甚至包括所有的教育相關者。 其實,換個角度看,“說不清”和“測不準”固然表明生命的復雜,教育的艱難,但也正是生命意義和教育價值的體現——教育的復雜和艱難是“測不準”,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正好也是“不確定”。或者說,生命之所以值得過,正是因為“不確定”。 回頭看看,生命中曾經出現的偶然和意外,固然可能曾讓我們陷入困境,但也可能曾引領我們進入勝境。很多時候,我們或許會期望生活的確定和穩定,但就像一望無垠的平原,往往“可看性”不高一樣,一成不變、一覽無余的生活,“可過性”也不會多強——勉強過著,也會讓人覺得審美疲勞,過于確定和穩定,也會讓人覺得麻木、枯燥、厭倦。 “文似看山喜不平”。生命,其實也是如此——沒有起伏,就不會有懸念;沒有懸念,就不會有意外的驚喜;沒有意外的驚喜,就只有“一切盡在意料之中”的單調和刻板。 同時,無論生命,還是教育,盡管復雜而艱難,但也并非無跡可尋。每個孩子的生命都各有特質,但總體上說,生命自有其普遍的成長節律和密碼。每個孩子的教育可能各有差異,但客觀上說,教育自有其總體的發展軌跡和規律——我們所要做的,不過是盡量尊重生命的節律,盡量遵循教育的規律。唯其如此,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才會美妙地發生。 所以,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尊重生命的節律,如何遵循教育的規律。 2 經過這些年對教育的觀察和思考,總結“過來人”的經驗和教訓,我覺得,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以下幾點,可以作為父母的基本原則和守則: 第一,始終相信“自家孩子”并努力為他提供更多“可能” 幾米說,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樣子。其實,孩子也是——始終相信孩子的力量,始終相信“自家孩子”的成長力量,應該成為父母的“第一原則”。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無論他的生命質地、天賦、潛能,還是他的成長節點、方式、過程,都有著不同的“編碼”,都需要不同的“解碼”。不要總拿“自家孩子”,跟別人相比,更不要眼里只有“別人家的孩子”——無論他多么愚鈍、笨拙,即使他時常讓你氣得吐血,你都要始終記得,他是你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就像這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這世上也不可能有包打天下的教育。再好的教育,都不可簡單地“復制粘貼”,更不可隨意地“生搬硬套”。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可以學習和借鑒,但絕不能“依樣畫葫蘆”,更不能“依葫蘆畫瓢”,因為你的孩子,是黑格爾說的“這一個”,獨具特色、絕不雷同于他人的“這一個”。 孩子的生命有無限多的可能。按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有9種潛在的智能。倘能將其中的某種智能發揮到極致,那孩子就可能非常厲害。我也曾經說過,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其實不是“確定”,而是“可能”。教育的作用,其實就是,讓種種潛在的“可能”變成顯在的“確定”。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潛在的“可能”越多,他的成長機會和生命樣態,就可能越豐富多彩。 無論如何,都不能以預設的標準、刻板的模式,將各有異稟的孩子,最終弄成像一個模子里出來的產品,千人一面,眾口一腔。始終相信“自家孩子”是獨特的,始終相信自家孩子的“天賦異稟”,盡可能給予呵護、保障和成全,應當是父母最重要的使命。 第二,自覺承擔對于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 對孩子的教育而言,父母是天生的“第一責任人”。甚至可以說,家庭就是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無限責任公司”——當你在未經商量和許可的情況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你就必須對他負起全部的責任,全程的責任,甚至“無限連帶”的責任。作為父母,必須始終明確: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你自己的事情,也始終是你自己的事情。 每年9月新生報名,我都會看到,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后,總是習慣地說:老師,這孩子就交給你了。盡管我知道這是套話,包含著信任、信賴,我也曾經說,學校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信托關系”——因為信任而托付,因為信賴而托付。但是這種“信托”,不能成為“拜托”,否則,就可能成為“推脫”,或“推托”。 無論如何,作為父母,你必須明白:對學校或老師來說,你的孩子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只是其中的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甚至幾千分之一;但是對你的家庭來說,甚至對你的家族來說,你的孩子,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百分之百,是全部,也是唯一。 很多時候,我會對家長說:你與其期望中國教育的改變,不如期望你孩子所在學校的改變,你孩子所在班級教師的改變。但即便如此,你所期望的,往往也會讓你最終失望,因為,在讓人失望方面,生活永遠不會讓你失望。所以,作為父母,最要緊也最切實可行的,其實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改變自己,正如張文質先生所說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第三,努力把家庭建成孩子的“親學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第一站就是他所出生的家庭,他最先接受的,就是這個家庭的熏陶,是自己父母對他的影響和引導。 盡管孩子所受的教育,還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孩子的自我教育,但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既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刻骨銘心的,甚至深入骨髓的——孩子生命之初所受的教育,往往會成為他一生的底色和基調,像“胎記”或“天性”一樣,烙刻在他生命中,留存在他身體里,成為他未來人生的伏筆和線索。如美國詩人惠特曼所說: 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 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在那一天,或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幾年,或者連綿很多年…… 既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最好的學校莫過于“親學?!?,就是“親生的學?!?。和社會學校不一樣,家庭這所“學校”,應當是專為自己孩子辦的,是為自己孩子量身訂制和打造的,應該更具親和性,更具包容力,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孩子自己的學?!?。我們或許都熟知“原生家庭”的說法,但我以為,無論“原生”,還是“次生”,它所強調的,依然只是“家庭”的特質,而未能體現出“學校”的意味。 第四,努力讓自己成為“足夠好的父母” 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受最好的教育,有最好的發展。正所謂“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這其實可以理解。但是很多父母因此陷入普遍的迷茫與焦慮中,甚至因焦慮而更迷茫,因迷茫而更焦慮,以至“病急亂投醫”。就像在寺廟里,無論見到什么樣的佛,都想到應該參拜,無論聽到什么教育的“單方”,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試驗。 這其實非常危險。 作為父母,你必須明白,這世界上,絕對不存在“最好的教育”,而只有“最不壞的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如此——就像這世界上,永遠沒有“最好的結果”,而只有“最不壞的結果”一樣。 同時,作為父母,你也沒必要想做“最好的父母”,你所能做到的,其實只是“最不壞的父母”,或者說“足夠好的父母”——盡管教育孩子,有著“說不清”和“測不準”的“先天性限制”,但我們依然可以努力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再好一些。 這種努力,首先應該從自己開始。用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話說:“你最大的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strong>作為父母,盡可能讓自己變得好一些,更好一些,以自己的“好”,去影響和改變孩子,或許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播下龍種,收獲跳蚤”的悲劇。 或許我們都知道,教育需要靜待花開,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坐享其成。 3 基于這樣的考量,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編寫這套《父母必修課》。 最初的想法,是作為綿陽市家長學校的教材,從幼兒園到初中,每年1冊,每冊10課,整套120課。我們期望家長能夠通過對這套教材的學習,在12年時間里,不間斷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這是孩子成長最關鍵的12年,也是作父母最重要的12年。如果在這12年中,父母能夠跟孩子一樣不斷學習,“好好學習”,孩子就可能不斷進步,“天天向上”。 我們為這套教材擬定的編寫原則:關鍵詞構架、操作性意見、案例式呈現、觀念性引領。我們特別著眼于具體年齡段的孩子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和基礎素養,尤其是習慣和品行——我們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就是:學校教育更注重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更偏重習慣的養成,品行的培育。 具體而言,每冊前8課,我們都立足于該年齡段孩子可能出現的普遍問題,設定一個關鍵詞,并按照“溫馨導語”、“問題情境”、“智慧故事”、“現身說法”、“拓展閱讀”、“親子作業”、“家教箴言”的框架展開,并層層遞進,以便讓家長對這一關鍵詞的指向,能夠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能夠有效地防范和解決。 雖然定位于教材,但我們知道,很多家長幾乎沒有參加“教學”的可能,所以最終選擇了“讀本”的樣式——所有內容,家長都可以自行閱讀,自主學習。同時我們覺得,再好的教材都是單薄的,有限的,所以,每冊第9、10兩課,我們作了更大程度的拓展,分別推薦了10本書、10部電影,以便父母跟孩子共讀、共看、共成長——如果父母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陪伴孩子,影響和引領孩子,相信會給孩子以正向的帶動和促進。 必須說明的是,每個家庭都是獨特的,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任何人的經驗都有局限性,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即便本書所提供的材料和觀點,也只能作為借鑒和參考,而不能生搬硬套到你家孩子身上——面對孩子“不可逆”的生命與“一次性”的成長,每個父母所能做的,或許都只是更加小心翼翼,更加謹小慎微,盡量減少孩子成長的遺憾,盡量減少我們懊悔的可能。 最后,盡管這套書經過歷時5年的編撰和修改,所有參編人員都耗費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但錯謬之處或許仍難避免。特別期望讀者朋友發現問題后能及時給予指正,以利我們后續改進。 2018年1月4日,綿陽綠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