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就在幾天前,脾性溫和如我,居然和自己的媽媽“懟”上了。 起因,本是一個無傷大雅的育兒小話題。 我媽媽:你這個做爸爸的,怎么可以讓你女兒xxxx? 我:那我應該讓她怎么樣? 我媽媽:哦唷,變成網紅以后,講話口氣也變了嘛?! …… 事后,我在那邊反省。好好的聊天,為何莫名其妙變得“劍拔弩張”呢? 我的答案和結論是:我媽媽用了一種讓我無法辯駁的口吻,直接把對話帶進了死胡同。 并不是為我的不禮貌頂撞做開脫——可仔細復盤一下,當一個人用“你怎么可以xxx”的句式“質問”你時,我還能怎么回復? 除了“懟”回去,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一言以蔽之,和人對話時,請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 不要用反問句! 不要用反問句! 不要用反問句! 反問句,在語境中不留余地,會直接把對話帶進死胡同,把好好的天給聊死。 反問句,在語氣上咄咄逼人,會讓人心生抵觸,好脾氣人也被帶入互懟模式。 你怎么就xxx? 誰讓你xxx? 你干嘛非要xxx? 你為什么總是xxx? 這樣的反問句式,我信手拈來幾個,你們覺得該如何回復?是不是無解? 其實辦法很簡單,把反問句改成設問句,一切迎刃而解——把回答的主動權拋過去,或是給對方解釋的機會,或是給對方找下臺階的余地。 試試看,把“你怎么就xxx?”、“誰讓你xxx?”、“你干嘛非要xxx?”換成“我覺得,你是不是可以xxx?” 這么一開口,不再急火攻心,不再氣急敗壞,倒是平添溫柔幾許。 【二】 一個家庭中,誰都不容易。 夫妻之間,一句話,就可以打破一缸愛——這真的是世界上最得不償失的事情了。 請把“誰叫你這么辛苦”吞進肚子里,換成“你辛苦了”,不但話少,還更具同理心。 而在帶孩子這項考驗團隊合作精神的辛苦事業中,因為說錯話,而抹殺之前所有辛苦和付出,那更是劃不來。 曾寫過文章如是說—— 我相信,所有人都是發自肺腑無條件付出為孩子的,但因為教育程度、視野格局、信息來源等區別,長輩和我們在育兒理念上有所差異,再所難免。 所以,育兒戰友之間,更需要求同存異的協作精神。 換而言之,彼此間的說話方式,需要格外注意。如我上文所言,你一句不容置疑的反問句,不就等于間接駁斥和否定了對方的育兒方式嗎? 理念不合,事小;造成親人之間無法挽回的裂痕和難以逾越的溝壑,那真的是覆水難收,更是追悔莫及了。 “你怎么能給孩子整天看電視呢?” “誰讓你又給孩子吃零食了?” “你為什么總是整天打游戲,都不知道陪孩子玩一會?” 我知道你的不爽,我理解你的不滿,但……把上面幾句話甩出去前,請咽回去先,斟酌一下說話的方式,盡可能以商量的、設問式的口吻,和你的育兒戰友表達你的情緒。(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 把話留有余地,彼此有商有量。就算是豬隊友,也有幡然醒悟的那一刻。 而用開水燙豬隊友,你我都知道,那沒用——死豬不怕開水燙。 【三】 一定有人會說:我這是“刀子嘴豆腐心”,話雖不好聽,但真的是為你好,不要往心里去。 對不起,人非圣賢,沒有人會在“挨刀子”的時候,還能嘻嘻哈哈保持好心情。 請不要為“語言暴力”文過飾非。 關于“刀子嘴”,我個人覺得有三種類型,要區分對待。 我來逐一分析解讀—— 第一種刀子嘴,是人品問題。 這種人,屬于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只圖逞嘴皮之快,自己爽就行,哪管他人感受。 也就是說,ta壓根不尊重聽者的心情。 遇到這種明著扔刀子的家伙,請毫不留情懟回去。“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么遷就你。” 第二種刀子嘴,是情商問題。 這樣的人,不壞。是真的不會說話,總管不住那張愛叨叨的嘴,以為這就是關心,這就是愛,就算不知不覺傷害到了對方,也渾然不覺。 請善意地提醒ta。我相信,這個毛病可以改,并且一定要改,否則,一張臭嘴抹殺一切辛苦付出,虧大了。 第三種刀子嘴,是思路問題。 婚姻里,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最吃力不討好。 這樣的人,并不是真狠,恰恰相反,ta大多色厲內荏。嚴重時,還要拿離婚、分手這種事來說。但內心根本不是來真的,只是氣不過偏要說,希望能給人震懾,讓自己占據上風。 可,這樣的所謂放狠話,除了嘴上耍威風占便宜,完全沒有任何作用和好處。 何苦,何必呢? 【四】 說了一大堆,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兩點: 1)方法論:請屏蔽掉咄咄逼人不留余地的反問句,多用商量但不失有理有據的語氣,和對方溝通交流; 2)態度論:不管刀子嘴是無心還是有意,每次說話前斟酌和控制語氣,多為他人換位思考,是為尊重。 既然豆腐心,何必刀子嘴。 愿我們,都能換成豆腐嘴、刀子心(非貶義),外表柔韌、內心硬氣地面對生活和婚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