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5醫院 王發渭于有山
高輝遠 (1922 年 ~) ,湖 北省蘄 春縣人 。自幼 隨父習醫侍診 .18 歲獨 立行醫。 1958 年開始受業于 當代杰出中醫學 家蒲輔周 先生達l7 年之久,深得蒲 氏親傳。他從事電醫教學 醫療及科研工作 5O 余載不僅對中醫內科婦科 、兒科有精深的造詣,而且擅長溫病學與老年病學 。編著 出版有《蒲輔 周醫案 》、《蒲輔 周 醫療經驗》、《醫門新錄 》等 醫著 發 表有較高學術水平 的論文數十篇 。 任 解放 軍 305醫院中 醫科主任 、主任 醫師 ,中華全 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中醫老年醫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 高輝遠教授,臨床運用附子,具有豐富的經驗 ,尤其在 配伍方 面 ,更有 獨到 之處 .茲作一 初步歸納 ,簡介如下 : 附子性 昧辛甘大熱.乃臨床上溫腎壯 陽 ,回陽救逆 .散寒止痛之常用藥物。 高師認為 ,附子氣味雄烈,雖為驅寒補益之要藥 ,但 有一定毒性 .用之得當.效如 桴鼓 ;用之失當 ,禍 不旋踵 。因此,必須辨證準 確又須配伍得宜。具體配伍運用如下: 1 附子配人參 ; 可大溫大樸 ,回陽益氣而固脫 。歷代 醫家凡治元氣大虧 ,陽氣暴脫 ,必不可少 。如癥見休克、虛脫 肢冷脈微者 .常籍大荊 人參大樸元氣 ,強心 救脫 。 附子 溫 中 回陽.振衰 起廢,參 附同用 ,以挽 回亡 陽脫液 之危 。高師認為 ,補后天之氣 ,無如人參 .補救先天之 陽,無如 附子 ,此參 附湯之所由立 。 凡屬陰陽氣 血暴脫之癥 ,用之其效甚捷 。 2.附子配黃 芪 ; 高師認為 .黃 芪雖不如人參之 能大補元氣,但溫升之力較人參為強 ,具有 升舉陽氣 之 功效 ,且可 外達 肌 表 . 固護衛陽 ,充實表分.以益氣 固表 ,取 附子 溫經護陽 。芪 附同用 ,有較 強 的 補氣 助 陽, 固表 止 汗 作用 ,用治內傷 疾病 的 陽氣 虛衰 , 自汗畏 冷 ,肢冷乏力者 。如汗出較多 .高師 又常 加 白術、防風 、浮小麥、煅牡蠣等 以增強 止汗作用 。 3 附子配干姜: 附子大辛大熱 ,溫里回陽力強 ,使心陽振奮 ,陽氣 能通達 四肢 ,則肢 冷脈微之癥 可除;干姜辛熱溫 中散寒 ,使脾陽得溫 ,水谷得運 ,則下利 清谷 之癥 可愈 ,兼 能溫肺 ,治寒飲咳嗽 。附子與 干姜 同用 ,心脾兼顧 ,回陽力勝 ,所謂“附子無姜不 熱”。兩藥相須為用 ,相得益彰。 高師常 以本 品配干姜 .再合人參 、炙甘草、白芍等 溫 陽救 脫 ,搶 救 心肌梗 塞屬 心陽虛 脫 致面 色 蒼 白、四肢 厥 冷 、冷 汗 淋漓 、膚色青紫 、脈微 欲絕 者 ,兼 有惡寒 用 附子湯 .心下有水 氣 ,筋 惕 肉隋者 ,則用真 武湯 變通 救治。 4 附子配肉桂 : 附子辛熱藥性 剛燥 .入氣分 ,走而不守 ,上助 心 陽以通脈 . 中運 脾 陽以健 運,下補 腎陽以益 火 ,能溫全 身之寒 ,通 行十二經 。肉桂甘辛熱 ,歸肝 腎兩經 .入血分 守而不走 ,能引火歸原 ,溫營血 .助 氣化 .溫 腎壯陽,溫經止痛 ,可用于氣血寒凝之 癥 ,又 能鼓舞氣 血.促使 陽生 陰長。兩藥 相須為用則樸 陽益火 ,常用于下焦命 門火衰 ,腎陽不足 的腰膝酸軟 、形寒肢 冷、陽萎 、尿頻 ,也能補命火 以健脾土 ,治脾陽不健之癥 。 5.附子配桂枝 : 據《傷寒 論 》中 載 附子合桂枝 同用.其義主要有二 :一取桂枝散肌表之風 邪,附子 逐在經 之寒 濕 .桂 附合 用 ,溫 經散寒 、祛風除濕 ,如桂枝附子湯 ;二是 用桂枝 湯調和 在表之營衛 .加 附子壯在表之元 陽,兩者合用,復 陽斂液 、固表 止汗 ,如桂枝加附子湯 。高師認為 ,桂 枝溫心 陽、通血 脈 ,伍 用附子 則溫陽強心而通脈 ,臨床上用治心 陽衰微、心悸氣短 、四肢逆冷 、唇 指青紫 ,每多良效 。 6.附子配麻黃: 具有 溫經發表之功 。麻 黃發汗解表 ,附子 溫經助 陽 ,以散寒邪 ,俾 外感 當歸活血補血 ,乃血證之要藥 ,與 附子伍用則溫通血海 。高師常用于治血虛寒 凝 ,沖 任虛寒之 月經不調 ,經 行腹 痛 ,宮寒不孕等癥 者 。 兩藥 相合 ,尚可溫陽攝血,用 治 脾 虛 陽 衰 ,陽不 攝陰 之 失 血 崩 漏 白芍 養血 斂 陰 ,柔 肝安脾 ;附子辛甘大 熱 ,引血藥入 血分,壯命 門之火 ,而溫 腎散寒 。 芍藥之酸 可益血,附子之辛可 以復氣 ;芍藥 斂 陰止 汗 ,附子固腎 回陽,兩藥 同用 ,寒熱并 施 ,陰陽 同治,主 治陰傷 陽虛之候 。高師認為 ,寒 者溫 之 ,雖投以附子,也須防剛燥傷陰 。附子配白芍則是引附子入 陰分以散寒 ,剛柔相濟,使附子無燥烈之弊。 附子溫陽散寒,白術健脾燥濕 ,兩藥相 伍 ,對于陽虛寒濕內盛 ,心腹冷 附子藥 性 剛燥 ,走而不守 ,是溫陽 扶 陽要 藥 ,配茯苓之甘淡 滲利 ,則 l1.附子配 地黃 ; 地黃 滋 補肝 腎、養 血益精 ,為治療陰虛之妙 品 。 景岳謂 :“善 補陰者 ,必于 陽中求陰 ,則 陰得 陽升 而泉 源不竭 ”附子 地黃,陰陽相生 ,可增強地黃 滋 陰養血 的作用 ,且有減少地黃之滯膩,然附子量宜小。 l2.附子配大 黃 : 附子辛 熱 之性 以散寒 ,大黃瀉下之用以破結 ,仲景有大黃 附子湯 、附子瀉心 湯,后賢又有溫脾湯 ,都 是二 者并用之妙方 ,一熱一寒,溫通 并行 ,并奏溫 陽破結 ,攻積通滯 ,治寒實內結,寒疝腹 痛 。兩藥相配 ,尚可扶 陽降濁 ,有降低 腎功 能衰竭 所致 的血尿素氮及肌酐的作用 高 師還通過附子 與多種藥物 配伍 , 以達到提高藥物 的療效。 如 附子配半夏 、丁香 、砂仁 ,溫中降 逆 ,寒 嘔 躬 已;附 子 配艾 葉、小茴香 、吳萸,溫經 止痛 ,沖任 虛寒之經 閉腹痛者宜 }附子配黃連、黃芪 ,寒 熱并用 ,心下寒痞能除 ;附子配蒼術、苡仁,還可治療寒濕帶下 、腳氣濕痹之癥等等 ,不勝枚舉 。 此 外,至于附子之用 量 ,高師 認為 ,見仁見智 ,有重用至 1O0 克以上者 ,有主張小量僅1 克者。如 已故 云南 名醫吳佩衡 ,附子用量通常 為 20~ i00克 ,甚至達 500 克 之多,有“吳附子 之稱譽。 蜀人好用 附子燉肉作菜肴,附子用之 1O0 克 也不為多。因此 ,至今 國內尚無統 一規定 ,有 的本 草學上 以 1. 5 克 為起點 ,9克為最高量,有的認為可放寬 使用 至 30 克以上 。 高師指 出 ,慢性病 之用附子 ,固不必用大量 ,一般用 6~ 8 克 即能生效 ; 回陽 救急用 9~ l5 克 ,則應 先 煎 ,而 生用 尤宜 先煮 1 小 時以上 ,必須煮至不麻口為度 ,以殺其毒。 綜 上可知,附子一藥 ,能通 達上 下 ,可升可 降,可表可里 ,確為百藥之長 。 無論是傷寒外感 、內傷雜病,凡有 心腎衰竭 、中寒脾 濕、營血 虧虛、風寒濕痹、沖任虛寒等 病癥 ,均 可隨所 伍而異其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