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載在《金匱要略》,“痙濕暍”篇,有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在“中風歷節篇”有烏頭湯。《金匱要略》說:“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這就是麻黃加術湯的適應證。由于它的濕,傷于肌表,故不離麻桂之解表,加術健脾以燥濕。《金匱要略》又說:“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筆者應用本方治療風濕型流行性感冒,其癥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微咳、少汗,二、三日后突然兩腿酸重,不能著地行走,舌苔白膩,脈象濡數,屢奏良效。這種病例,較多發于梅雨季節,可能與氣候有關。治中風歷節的烏頭湯,主要是以烏頭鹼的止痛,麻黃散寒,黃芪益氣,甘草芍藥緩和肌肉之攣急,蜂蜜以制烏頭之毒性。本方對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得屈伸之癥,效果良好。 處理烏頭之毒性,除加蜜煎制外,煎藥時間,要長達二小時以上,亦可使毒性有所減輕,在服藥過程中,如覺有唇麻或舌麻之感,為中毒之預兆,應停藥觀察。同時,可煎服甘草、或姜汁,或遠志,或黃芪,或黑豆、或牛乳等,以解毒。宋代嚴用和的蠲痹湯,為取烏頭湯之意,而藥物稍異,且毒副反應較輕,為臨床醫家所賞用。然其止痛效應,不及烏頭湯之顯著。似可肯定。 綜觀上述:麻黃所組成的諸方,其作用于發表解熱者,多配以桂枝、如麻黃湯、桂枝麻黃各半湯,即是其例。但這些方劑,屬辛溫性解表劑。另一類,如大青龍湯、桂枝二越一湯。出有麻桂之辛溫,而佐人石膏,將辛溫性調節而成為官涼性解表劑。以麻黃作用于止咳平喘者,大致可分二類:為辛溫性:止咳平喘劑。以麻黃配合下姜,細辛,五味子,半夏,如小行龍湯、厚樸麻黃湯,即是其例。二為辛潤性止咳平喘劑。以麻貴配合否仁、石膏,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文蛤湯,即是其例。以麻黃作用于宣肺消腫者,多配以石膏,加生姜,大棗和比草,如越婢湯,即是其例。以麻黃作用于驅風濕止痹痛者,多配以烏頭或附子,如烏頭湯,即是其例。由此可見、麻黃因配伍約物之不同,其作用亦隨著而起改變,這是中藥方劑之特點,值得重視。但麻黃畢竟是具有外散之性能。對氣虛或們高血壓者,用之宜慎。關于麻黃之用量,古人原書,如麻黃湯之麻黃用量為三兩,如大青龍湯之麻黃用量為六兩,大小不一,意義何在,實有待我們作進一步的考證和研究。一般來說,麻黃足屬于輕可去實作用類的藥物,對其用量不宜過大,亦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