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之間差的不止是錢,更重要的是心態和思維。 還記得電影《1942》里一句臺詞,地主范殿元在逃荒路上對長工說: “等到了陜西,立住腳就好辦了,我知道怎么從一個窮人變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長工只回了一句:“東家,到時候我還給你當長工。” 這就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 窮人到哪都一樣,富人卻不一定,10年后,爺還是爺。 01 越有錢,越要借錢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一個段子: 幾個富人在一起聚會,相互打聽對方在銀行還有多欠款。 A說欠了1個億; B說欠10個億; C說欠50個億; D說:“哎呀!你們怎么欠那么少啊!我欠了100個億,你們是不是沒有經營好啊,要不要我幫忙啊?” 你覺得這個段子很荒謬嗎? 其實不然,寫這個段子的人,一定深知富人圈里的潛規則。 這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個人的富裕程度與其外債的多少成正比,越有錢的人,欠的債也越多。 因為富人都在想方設法從銀行貸款,留住手上現有的資金,活躍在他們潛意識里的信息是:我可以賺到錢,我也還得起,我不怕借錢。 他們懂得如何讓手中的錢生錢,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充分利用身邊的商機。 但是在借錢這件事上,窮人想的卻是:借錢就要還利息,太不劃算。我不是有錢人,還是賺多少花多少更安全。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老一輩的中國人會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幾十萬或者幾百萬積蓄,給自己的孩子買車、買房。 付款的時候還會很豪爽地說一句:“我們一次性付清。” 即使沒能一次性付清,也會叮囑自己的兒女:“如果賺到錢,趕緊把借銀行的錢還上。不然欠著三十年的房貸,想想都徹夜難眠。” 他們為什么不想欠銀行的錢呢? 說白了還是思維被限制住了,他們把焦點都放在了銀行貸款的利息上,首先想到的是盡快把貸款還完,或者根本不想負債。 但從長遠來看,錢永遠在不斷貶值中,從銀行里借得越多越得利。 舉個例子,20年前如果貸款買套房,首付30%,分30年還完,無論是選擇等額本息還是等額本金還款,都是賺。 拿當年每月還款500元來說,確實是一筆大數目,但擱到現在,500元已不足掛齒。 如果首付只要三成,房子照樣可以買下來,另外兩成留在自己手中做點投資,讓錢生錢,不是更好嗎? 更重要的是,適當負債,可以激發我們賺錢的潛能。 當一個人通過借貸完成了一次次資金周轉,或者取得了投資創業上的成功,他就不會恐懼外債,頭腦會變得更清晰,人生規劃也會更詳細,賺錢的腳步自然越來越快。 當積累了一定資產后,又可以將這些資產進行抵押,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流動資金,啟動新的投資。 許多富人,就是通過這樣滾雪球式的借貸,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我們要明白,有錢人的身家,一大半都是借來的,縮小自己與富人差距的方法之一就是:學會合理地借錢。 02 記住,花錢也是投資 我有一個朋友,年紀輕輕,就靠自己的能力在廈門買了一套海景房,也有一個規模不大的公司,活脫脫一個事業有成的女強人。 有一次我去廈門辦事,她特意騰了一天的時間來招待我。我說想去看看她家的“豪宅”,她就去超市買了一些上好的食材回家招待我。 到家倒騰一番后,一塑料袋的生鮮就成了一桌美食。 我:“這花了不少錢吧!” 她:“300多塊吧。” 我:“其實你不用這樣招待我的,我們出去吃個火鍋,也就100來塊,味道又好,你也不用這么麻煩。” 她:“即使你不來,我平時也是這樣招待自己的,頂多是少兩個菜,便宜不到哪去。” 我:“啊?那多浪費。出去吃快餐,十幾塊就搞定了,你這又是蒸魚,又是煲湯,再加上水電和煤氣費,也太浪費了。” 她:“你錯了,這個賬,我比你會算。我現在在食材上多開銷一點,多麻煩一點,以后就可以從醫院那里多賺回來一點。 都說病從口入,如果在吃上不注意,以后生病把錢花在醫院,才更劃不來。花大錢看病都承受得起,花小錢吃飯為什么承受不起呢?” 朋友的這番話讓我長了見識,在很多人的慣性思維中都存在這樣的誤區:錢花一分就少一分,省一分就多一分。 所以,生活中我們會聽說這樣的事:張三買了新房,為了省一些裝修錢,選擇了最便宜的裝修套餐。結果沒過幾年,問題連續不斷。 比如,下水道隔三差五堵一次,或者裂一次;地板鉆沒多久就鼓起來;一用大功率電器,保險絲就會燒…… 而找人維修的材料費和人工費,比一開始直接用好的材料還更貴。 對于一個有錢人來說,買能讓自己心情好的東西和品質有保障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省錢。 因為在富人眼中,花錢是一種變相的投資,花錢學習,是對自己的未來投資,多花一些錢在吃上,是為自己的健康投資,多花錢在穿著上,就是為自己的事業和前途投資。 《錢意識》這本書中提到: 社會的發展需要每個人的消費去推動,同樣,你若不懂得往自己身上投資消費,個人也不可能得到發展,就不會變得強大,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越活越low。 這樣的你,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因此,縮小和富人之間差距的方法之二就是:讓花錢成為一種投資。 03 富人究竟如何賺錢? 說完了窮人和富人在借錢和花錢上的心態和思維區別,大家最關心的應該還是有錢人賺錢的思維。 我們知道,全世界人都在推崇猶太人的賺錢思維。 其中,有一個很經典的關于猶太人和中國人賺錢思路區別的故事是: 一個猶太人開加油站賺了錢,第二個和猶太人在加油站旁邊開了飯店,第三個猶太人開超市; 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發現第一個開加油站的掙到了錢,第二個中國人馬上就去開加油站,第三個中國人也開加油站,最后一起死掉了。 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有所領悟。 賺錢最忌諱的就是跟風。 2006年到2007年,中國股票史上經歷了一波牛市,在那個階段,一個人閉著眼睛選一只股也能賺一點,買股票的人個個嘗到了甜頭,似乎都認為自己發現了商機,到處宣揚。 周立波曾說:“那時候,走在大街上的人,個個都以為自己是股神、股王,連洗腳店的妹子都一邊搓著腳,一邊對客人說自己有‘消息’。” 結果沒過多久,整個股票市場就開始了熊市當道的日子,不少人將全部家當換成了股票,最后虧得一干二凈。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當下并沒有某個行業能夠保證人們一定可以賺大錢。 也就是說,這世上根本沒有放在人眼前的商機,再冷門的行業,也有把它經營得很好的人,再熱門的行業,也有虧得底掉的人。 誰能做得好,對誰來說就是商機。 歸根結底,每個人擁有對賺錢的信念是不一樣的,只有按照自己通過摸索之后真正相信的方法來操作,才能慢慢接近自己預期的結果。 因此,在求財的路上,千萬不要說:“我先考察一下市場,看看商機在哪里。”而是捫心自問:我熱愛什么?我擅長什么?在我擅長的領域里,哪種方法最有效? 窮人和富人之間差的不止是錢,更重要的是心態和思維。 對富人來說,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發生什么情況,他們都堅信自己是或者即將成為一個有錢人,且毫不懷疑。 就像信佛一樣,只要心中有佛,就能做到百分百虔誠,這比挑個黃道吉日擠進煙熏火燎的地方磕幾個響頭要靠譜得多。 真正的信仰,是無論在何時何地,你都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22:潛意識》中提到:潛意識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一直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類的行為。 比如,一旦“我皮膚很差”這條信息在你的大腦中不斷重復,成了活躍的潛意識之后,你的皮膚就會在差的行列里待著。 久而久之,你就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忌口,酷愛辛辣油膩的食物,并且越來越不注重生活作息,不愛護膚。 因此,當 “我不是有錢人”這句話成了窮人們的活躍潛意識時,我們的行為就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做事畏手畏腳,不自信; 業務談判過于緊張,結果不理想; 投資失敗后,不敢嘗試新的投資,拼命存錢,盡量不花錢。 而這些,恰恰都與成為一個有錢人背道而馳。 正是這一念之差,決定了你是富人,還是窮人。 |
|
來自: 眼鏡yzcyqpw845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