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花朝”一詞最早見于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節早在春秋時代的《陶朱公書》中也有記載。各地區人們為了紀念百花生日,節日里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并舉行相關節慶儀式。 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艷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于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到了明代,有關花朝節的記載與佛教還有密切關系。該朝詩人田汝成在《熙朝樂事》記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盤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麇至,猶其遺俗也。” 過花朝節的習俗盛行于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據《隋唐佳話錄》記載,有一年花朝節,她率宮女游園賞花,看著爭奇斗艷的花朵突發奇想,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賞賜群臣。 南宋吳自枚在《夢梁錄·二月望》中“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漸聞風俗,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對當時杭州一帶的花朝節盛況作了詳細的描述。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 舊時已逝,如今又到了百花爭艷的季節。透過古人的詩詞,遙想著當年文人雅士邀三五好友,賞花踏青 之余,飲酒高吟,唱響春天動人的樂章。 花朝節詩詞部分摘錄欣賞: 詠花朝 清代:蔡云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滬城歲事衢歌 清代:張春華 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裊東風。 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題念濟寺暈上人院 唐代:盧綸 泉響竹瀟瀟,潛公居處遙。虛空聞偈夜,清凈雨花朝。 放鶴臨山閣,降龍步石橋。世塵徒委積,劫火定焚燒。 苔壁云難聚,風篁露易搖。浮生亦無著,況乃是芭蕉。 摘紅英(賦花朝月晴) 宋代:劉辰翁 花朝月。朦朧別。朦朧也勝檐聲咽。親曾說。令人悅。落花情緒,上墳時節。 花陰雪。花陰滅。柳風一似秋千掣。晴未決。晴遠缺。一番寒食,滿村啼鴂。 滿江紅(花朝雨作) 宋代:黃公紹 客子光陰,又還是、杏花阡陌。欹枕聽、一窗夜雨,怎生禁得。銀蠟痕消珠鳳小,翠衾香冷文鴛拆。嘆人生、時序百年心,萍蹤跡。 聲不斷,樓頭滴。行不住,街頭屐。倩新來雙燕,探晴消息。可煞東君多著意,柳絲染出西湖色。待牡丹、開處十分春,催寒食。 踏莎行 宋代:晏殊 綠樹歸鶯,雕梁別燕。春光一去如流電。當歌對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無限。 弱袂縈春,修蛾寫怨。秦箏寶柱頻移雁。尊中綠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長相見。 虞美人(壽女人·二月十一) 宋代:劉公子 攙先四日花朝節。紅紫爭羅列。傳言玉女降生朝。箕宿光聯婺宿、燦云霄。 媥衣紅袖齊歌舞。稱頌椒觴舉。君仙列侍宴瑤池。王母麻如同壽、更無期。 《點絳唇》 金末元初:元好問 痛負花朝,半春猶在長安道。 故園春早。紅雨深芳草。 愁里花開,愁里花空老。 西歸好。一尊傾倒。乞與花枝惱。 《花朝》 明:湯顯祖 百花風雨淚難銷,偶逐晴光撲蝶遙。 一半春隨殘夜醉,卻言明日是花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