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春夜綿綿細雨,淅淅瀝瀝潤物無聲,又如四弦一聲裂帛般的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便是聽完肖培東老師“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的交流之后的直觀感受。 那是一個寧靜的夜晚,雖然只是源創(chuàng)圖書的一個讀書交流群,但肖老師語調(diào)平緩娓娓道來,話家常般地閑談,卻讓我如沐春風,如飲醇酒,久久沉醉其中。于是,我開始思考,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是什么,我應該如何去追尋那美好的姿態(tài)。 初識肖老師始于《語文學習》雜志,不知從何時起,《語文學習》的“鏡頭”欄目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一個個精妙的教學藝術(shù)鏡頭,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個問題,一個點撥,實則有著千鈞之力,舉重若輕,讓人回味。尤其是肖老師后面的點評,更是一語中的,充滿了詩情畫意,我開始意識到,原來語文課堂竟然如此富有情趣,中國語言竟有如此魅力,于是,我的眼界打開了。 當我開始在各雜志瘋狂尋找肖培東老師的課例、論文和訪談時,《我只想淺淺地教語文》一書出現(xiàn)了,我如獲至寶。捧著它,讀著讀著,閉上眼,仿佛坐肖老師在課堂上,跟著他的思路和引導,對課文的認識一步步地走向深入。 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到底美在哪里呢?根據(jù)肖老師的思路,我覺得至少有三點: 一、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美在真實。 肖老師說,“你怎么樣,你的課堂便怎么樣。你,是你的課堂。” “你是挺拔的,你的課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莊的,你的課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養(yǎng),你的課堂就雋永悠遠;你樸素又不失文藝,你的課堂就芬芳卻不妖嬈。愛語文,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就豐富、發(fā)展、超越自己。” 無論是閱讀的姿態(tài)、寫作的姿態(tài),還是反思的姿態(tài),我們都要有勇氣回歸真實的自我,保持一顆不變的初心,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永葆活力與激情。當我們在課堂上批評學生不讀書時,當我們在課后批評學生不寫作時,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做好了表率,我們批評學生時是否有足夠的底氣? 《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一位老師只是居高臨下地要求學生讀書寫作,自己卻不學無術(shù),想來這樣的老師很難讓學生信服,他的教育生活也一定是黯淡無光的。我每每想起肖老師提起《胡同文化》的上課經(jīng)歷,提起史紹典先生“你有讀書嗎”的當頭棒喝,感同身受,以此來警醒自己,讓自己的教育回歸真實狀態(tài),這才是美好的姿態(tài)。 二、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美在赤誠。 我想肖老師一定對教育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一顆童心,他時常喜歡看著孩子的眼睛,與學生平等交流,和孩子共同成長,在工作中體會著那份屬于自己的幸福。他引用吳非和于永正老師說過的話,“教了四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一個孩子?!?/span> 在教學中,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常常會出現(xiàn)吃力不討好的事,有時覺得自己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他們卻不領(lǐng)情,鬧得很不愉快。通過學習肖老師的報告,我意識到我的初衷是好的,孩子理解嗎?或者我真的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在為孩子考慮嗎?我們了解過他的想法嗎?一句“為了你好”,擺出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其實是不可取的。我缺少了教育孩子的誠心和誠意,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把自己擺在孩子的位置,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考慮前因后果,也許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肖老師在教授《皇帝的新裝》時,先從“你怎么判斷它是一篇童話的?”入手,引導學生“要讀出夸張的味道”,繼而尋找原文,思考“是誰導演這場戲的?”由淺入深,步步為營,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學生才意識到這是寫給大人的一部童話。放下姿態(tài)吧,高高的姿態(tài)不適合做教育,蹲下來,到孩子中間去,把自己教成孩子,——這才是美好的姿態(tài)。 三、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美在希望。 教育的未來在哪里,在教師的觀念。那么,我們堅持怎樣的觀念來做教育呢?肖老師給出了明確的回答: “我眼里的教育,不是把我們往死里干的教育;我心目中的教育,不是讓我們疲憊的教育。我一直希望,教育能夠讓我們在獲取知識獲取智慧的同時,也讓我們學會適度的放松,讓我們親近自然,讓我們有功夫去看看山川日月?!?/span> 現(xiàn)代社會的壓力如秋風如冬雪,拂過每個人的臉,落在每個人的肩上,教師也不例外。如果我們不能有一顆坦然而淡定的心,我們的學生一定是焦慮而浮躁的。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當下錯誤時,我們也能仰望星空,展望遙想他數(shù)年之后的成長,也許我們便不會糾結(jié)與憤怒;當我們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身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去時,當下的壓力便可以分解和遞減。有人說,金字塔一定不是奴隸建立起來的,它的建立者一定擁有自由的靈魂。 我想說,教育者如果對我們的帶來沒有更多的希望和正能量,只有滿腹的牢騷和疲憊,我們孩子的明天是堪憂的。所以,我們要尋找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懷著一顆希望之心去做教育。 教書先讀書,育人先育己。正如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所說,“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教學,最終是在尋找自己,是在教育自己。感謝肖培東老師,讓我重新認識學生,認識教師,認識教育這份神圣的職業(yè),讓我找到了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