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國名中醫丁書文教授 導讀 近年來心房纖顫發病率逐漸升高,逐漸成為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心房纖顫有較好療效。 全國名中醫丁書文教授在臨床治療房顫有一定心得, 本文為丁教授關于心房纖顫的相關論述及治療經驗,讀來收獲良多。 用3分鐘,跟小師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心房纖顫概述 心房纖顫分為陣發性房顫和持續性房顫。 陣發性房顫反復發生,病久不愈則可能發展為持續性房顫。 心房纖顫持續6個月以上者即可稱持續性房顫。 陣發性房顫的持續時間短,一般數小時或一二天,大部分患者能自行恢復,或稍用藥物即可恢復。 二、心房纖顫的中醫病因病機 常見于陰陽失調,陰虛火旺,擾及心脈所致; 氣陰兩虛,氣血不足,心失濡養以及痰濕中阻,痰熱上擾,氣機失調,亦可致使心脈失于正常搏動。 總之,整體陰陽氣血虛衰失調,特別是心臟自身陰陽氣血虛衰失調,是造成心房纖顫的基礎病因。 在陰陽氣血虧虛基礎上產生火旺、陽亢、痰濕痰熱等是擾及心脈的重要病理因素。 心身勞累、夜間睡眠、體位改變、情緒激動、胃氣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顫的誘發因素。 三、辨證施治 1.陰虛火旺證 主癥:心悸怔忡、胸悶氣短、陣發性房顫多在夜間發生,口干口苦,夜間或白天多汗陣發,汗出多發生在頭頸項部身體上部,煩躁失眠,背脹灼熱,便秘,舌紅苔少,脈三五不調、細數。 治則: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湯和酸棗仁湯加減。 生地黃15 g,當歸12 g,黃連12 g 黃芩12 g,黃柏15 g,黃芪15 g 炒酸棗仁30 g,知母12 g 紫石英15 g,生牡蠣15 g,麥冬15 g 五味子9 g,丹參15 g,甘草6 g 水煎服,日1劑。 若合并血壓升高、頭暈頭痛等陰虛陽亢者,加鉤藤30 g,白芍15 g,白蒺藜15 g,菊花15 g。 2.氣陰兩虛證 主癥:心悸怔忡、胸悶氣短、乏力、口干、便秘或大便不爽、活動勞累時多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脈三五不調、沉弱。 治則:益氣養陰復脈。 方藥:炙甘草湯和黃芪生脈散加減。 炙甘草15 g,黃芪30 g,生地黃15 g 黃連9 g,麥冬15 g,五味子9 g 玄參15 g,浮小麥15 g 生牡蠣15 g,丹參15 g,白術15 g 防風12 g,野葛根 15 g 水煎服,日1 劑。 氣虛較重者加大黃芪用量,嚴重者加西洋參或人參10~15 g。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乏力、面白或萎黃、面色無華,化驗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舌淡白,脈三五不調沉細無力者為氣血兩虛證, 多有飲食不佳、月經量多、慢性衰弱性疾病等病史,加阿膠11 g,當歸 15 g,白芍15 g,氣血雙補。 3. 痰熱擾心證 主癥: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肥胖腹大、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三五不調弦滑數。或可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癥、糖尿病、肥胖等。 治則:清熱化痰,寧心定悸。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 半夏9g,茯苓15g,陳皮9g 枳實12g,檳榔15g,黃連9g 青蒿15g,苦參9g,大黃9g 丹參15g,甘草6g 水煎服,日1劑。 四、針對誘因調理 1.夜間睡眠時發生房顫 其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入眠或睡醒過程中自主神經系統不穩定; 其二是平臥后回心血量增加,左房壓力增大,有的患者平臥后短時間感到憋氣也是心臟功能差的表現。 夜間特別是后半夜陰氣較重,血流緩慢血栓形成概率增高,是心腦血管病易發時間段,稱魔鬼時段,這也是房顫因素之一。 針對上述病狀,可用葶藶子 15~30g強心利水,減輕左房壓力; 睡前服用活血化瘀藥物以及對抗血小板功能藥物預防血栓發生; 對睡眠較差患者適當應用炒酸棗仁、夜交藤、合歡花、五味子、紫石英等煎服以安神定悸。 2.胃脹胃氣上逆發生房顫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造成中焦氣機壅滯,胃氣上逆,食管反流,刺激心臟發生房顫。 對此,首先要告之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食量不宜過飽,避免過量飲酒及刺激食物。 對體胖腹大、胃脘脹悶不適、食管反流者給予木香、枳實、厚樸、萊菔子、檳榔、干姜、蒲公英、白芨等煎服以理氣消導。 3.多汗者發生心房纖顫 多汗有些是先天的 ,而多數患者是由于平素生活飲食起居失于調理,過食膏粱厚味煎炸上火食物,造成陰虛火旺,自主神經紊亂。 中老年女性多汗者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 該類患者應少食辣椒、羊肉等辛辣易于上火之品,適當服用谷維素、維生素 B1、鈣劑等; 少用參茸、阿膠等滋補之品,中藥調理可選用當歸六黃湯、甘麥大棗湯等。 便秘者要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多飲水,多運動,必要時配合服用潤腸通便藥物。 臨床體會 通過以上調理治療,非左房擴大嚴重、心肌狀況很差者, 絕大多數陣發性房顫都可以逐漸減輕,以至穩定恢復正常竇性心律,甚者穩定數年不再發生。 對于持續性房顫也能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治療心系疾病,效果顯著,丁書文教授為國內知名中醫心血管病專家。 |
|
來自: 昵稱4959476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