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CSSCI”,學術圈不會陌生。 一般能出現在CSSCI“來源期刊”目錄上的刊物簡稱“C刊”,此外C刊還有擴展版,簡稱“C擴”。 因其關系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學科排名和教師的評優晉升,被稱為“中國學術GDP指數”。 日前,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示了最新《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 其中,《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和《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從C刊“降格”為C擴,各方爭議不斷。 C刊究竟代表著什么? 此次變動為何又引起如此軒然大波? 兩份知名高校學報雙雙被降格 采訪中記者得知,本次C刊目錄調整的數據基礎是2013—2015年所發表文章的被引成績,主要依據的是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換言之,從“C刊”降格到“C擴”,從側面映射出這兩份刊物的影響因子有所下降。 影響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總數的比值.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說明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對此,《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編輯部在致讀者信中這樣寫道:“被擠出C刊的原因,主要是該刊專注于傳統的文史哲三大學科的稿件,而這些學科作者在寫論文時不太習慣引用期刊論文。 而目前的學術評價和期刊評價體制對于人文科學是嚴重不公平的,但又無法擺脫這種體制,這既是辦刊人的悲哀,更是中國學術的悲哀。”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孫周興更是在私人博客中發表主編聲明,表示被降格的原因是“沒有服從期刊市場游戲規則,不知道所謂‘影響因子’也是可交換和可買賣的,沒有采取相關措施提升本刊的‘因素因子’”。 在博客中,孫周興甚至對此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 C刊評價不能代替學術評價 影響因子,作為一個反映學術期刊影響力大小的指標,直接決定了一本期刊能否留在C刊之列。 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編輯部的致讀者信與孫周興的博文中,都對“影響因子”的評定頗有微詞,言語之間透露出對評定體制的不滿。 C刊究竟代表著什么? 它又為什么能引起巨大的爭議? “期刊所載文章的被引用次數決定其影響因子。”江蘇省社科院《學海》雜志主編胡傳勝告訴記者,雖然不能否認數據造假的存在,但如北大學報、清華學報等排名前列的名牌學報是絕不會有此類行徑的。“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學的C刊目錄只是從被引用次數的多少對國內期刊做出排名,這個排名只是被引次數的反映,并沒有對期刊做任何價值評價。” “我們完全是看數據說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副主任沈固朝說,“當我們通過數據發現武漢大學的學報竟然沒有進入目錄,也是大吃一驚,并做了反復核查。” 沈固朝說,雖然不能否認相互引用、有償引用等數據造假行為的存在,但一旦查實,會予以嚴厲懲罰。“C刊評價只是反映了期刊的被引次數,絕沒有說誰好誰壞。說到底,高引用不等于高質量,C刊評價也不能代替質量評價。” 學術評定應擰干“利益水分” “C刊不等于學術評判,更不能與職稱評定畫等號。”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官網上,明確提示請學術界正確使用該索引。 但在現實中,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卻把它當成了學術評價標準。科研工作者評職稱、學生畢業拿學位,都要看C刊發表篇數。 為什么學術界如此熱衷于評C刊?其中的利益關系不可回避。 一些評定為C刊的期刊,會預留一定的版面,讓有需求的“顧客”花錢買版面,版面費從兩三千到上萬元不等,不看文章質量看金錢數量。甚至還出現了不少“黑中介”,提供代寫論文、代發論文的“全程一條龍”服務,給了錢后就等著在C刊上發表文章,這類服務報價大多在幾萬元左右,同時需要提前半年乃至一年以上“預約”版面。 “針對2017—2018年CSSCI擬入選期刊,表示質疑。”在最新C刊目錄出來后,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楊玉圣就發了這條微博。 他表示,CSSCI反映出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利益勾兌問題和學術評價標準的異化問題。 除了經濟效益之外,C刊評定的“馬太效應”也是期刊對“評C刊”趨之若鶩的主因。投稿者更愿意將論文投給C刊,數據顯示,20%的期刊占有了80%的高質量學術論文,這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最終造成一些學術期刊“關張大吉”。 “糾結C刊目錄毫無必要。”沈固朝說,“最重要的是完善國內的學術評價體系,切莫再奉C刊目錄為‘金科玉律’。” 論文科普:什么是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統計源期刊、SCI、SSCI、CSSCI? 1 北大核心 北大核心是學術界對某類期刊的定義,一種期刊等級的劃分。它的對象是,中文學術期刊。是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等諸多因素所劃分的期刊。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鑒定,國內幾所大學的圖書館根據期刊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指標確定的。 確認核心期刊的標準也是由某些大學圖書館制定的,而且各學校圖書館的評比、錄入標準也不盡相同,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較權威的一種。是除南大核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以外學術影響力最權威的一種。 2 南大核心 南大核心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組織評定的,兩年一評。 通過對全國所有符合兩月以下出版及非一刊號多版的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性期刊,進行他引影響因子分析,指某刊在統計當年被CSSCI來源期刊文獻引用該刊前2年所登載的文章的篇次(不含該刊自引)與前2年該刊載文量之比;總被引頻次指某刊被統計當年被CSSCI來源期刊文獻所引用該刊創刊以來登載的文章的總篇次(含該刊自引)。 結果最靠前的的刊物,就是南大核心來源期刊。 南大核心影響力:目前南大核心來源期刊,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國內最權威的一種,入選難度高于北大核心。 3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簡稱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內容豐富、結構科學、數據準確。系統除具備一般的檢索功能外,還提供新型的索引關系——引文索引,使用該功能,用戶可迅速從數百萬條引文中查詢到某篇科技文獻被引用的詳細情況,還可以從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獻或著者姓名入手,檢索到一批近期發表的相關文獻,對交叉學科和新學科的發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還提供了數據鏈接機制,支持用戶獲取全文。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具有建庫歷史最為悠久、專業性強、數據準確規范、檢索方式多樣、完整、方便等特點,自提供使用以來,深受用戶好評,被譽為“中國的SCI ”。 4 統計源期刊 統計源期刊全稱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CSTPCD的數據來源,以文獻引文數據為依據,選擇多項指標進行綜合篩選,收錄自然科學類。 “統計源期刊”全稱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亦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目錄每年都會出現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 5 SCI 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ISI)創建的,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SCI創刊于1961年。經過40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SCI從來源期刊數量劃分為SCI和SCI-E。SCI指來源刊為3500多種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盤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簡稱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擴展庫,收錄了5600多種來源期刊,可通過國際聯機或因特網進行檢索。SCI涵蓋學科超過100個,主要涉及農業、生物及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及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行為科學。 6 SSCI 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 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 1999 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 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為1300多種。 7 CSSCI 科學引文索引是從文獻之間的引證關系上,揭示科學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引文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走向,評價科學研究質量,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發展與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2000年該項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數據庫的構建工作,相繼研制成功了CSSCI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 目前,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數據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并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