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中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最重視“吃”的國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還根據風格不同,劃分出了八大菜系,長期以來,我們溫州人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做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食佳肴,自成一體,獨具風味,逐漸形成甌菜體系,日臻完美后成為浙江菜系的四大流派之一,可能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比我們更熱衷于吃了。 在這片充滿生(食)機(材)的大地上,有許多敲出來的美食,但是要說真的把“敲”之一字做到精髓的,那就要看一下我們溫州的幾道美食了,雖不敢說別無分號,但也是獨樹一幟了。 敲魚敲魚是溫州傳統佳肴之一,相傳已有百余年歷史。每到逢年過節、親朋相聚,常以敲魚款待客人。 “敲魚”便是用新鮮魚肉沾以淀粉,用木槌敲成薄片,入水汆熟的一道美食。 看似簡單的流程卻是對手藝人最大的考驗,敲薄就是其中一道難題,力道掌握不均勻敲出的薄片可能破損或是厚薄不一,淀粉過少則魚肉粘板,過多影響魚自身的風味表現。 因此只有恰如其分的材料配比,厚薄均勻、薄如蟬翼才是這道菜的魅力。用雞脯、火腿、香菇“三絲”加高湯、敲魚烹制而成的“三絲敲魚”,湯清味醇、鮮嫩爽滑,色澤調和,薄如蟬翼的敲魚片呈半透明狀,入口的彈牙感讓人回味無窮。 敲蝦敲蝦,這里體現了溫州菜完美的“敲”功,敲魚有敲魚的章法,作為敲魚的姊妹菜,敲蝦別有一番情趣。 新鮮活蝦剝殼后,撒上一層薄薄的淀粉,鎖住營養成分并吸干鮮蝦中的水分,然后用木槌慢慢敲開。一盤三片敲蝦中蝦片,片片都是廚師一棰一棰敲打出來的。敲蝦時敲得太重整蝦易斷裂,過輕則蝦肉粘住木槌,這就十分考驗廚師對敲蝦時力道拿捏。 汆熟后蝦肉肉質細膩,口感順滑,敲蝦湯鮮咸伴著敲蝦入口,感覺有一只活蝦在口中游動,味道妙不可言。 敲肉羹“敲肉羹”在泰順是一道是家喻戶曉的美食,古書有云:“羹者,五味調和也”。 只要將番薯粉一半倒在菜板上,另一半倒在碗內調水備用,瘦肉切成2毫米的薄片放在番薯粉上,用小面桿輕輕翻面敲打,肉和粉敲成薄薄的肉餅狀。 在鍋中放進蝦仁、豆腐丁等加入高湯中,等湯沸騰后將敲好的肉餅撕成小塊放入,然后把雞蛋打入碗內和番薯粉一起調好,倒入鍋內同時用勺不斷翻調,最后裝碗,配上香油、胡椒粉、蔥末等。 菇的鮮、蝦的香、肉的嫩、豆腐醇和醇在這份敲肉羹中交融在一起,它既可當一道“正餐”飽食,也可作為“小吃”點綴,還可以作為“小菜”品嘗。只要你吃過這般美味,肯定你會念念不忘的哦! 肉燕要說“敲”這功夫用的最多的,可能就要數蒼南一代負有盛名的肉燕了。 “肉包肉”一詞是最能代表肉燕特點了,光是燕皮就要先將精選的豬肉用木棒敲打成肉泥,直到完全軟爛,配以番薯粉,將肉泥與番薯粉完全融合在一起,再將其搟成似紙片一般薄。 做好了燕皮之后,再將敲打至軟爛的精肉包于燕皮之中,作飛燕狀,如此肉燕便制成了。剛上桌的肉燕冒著熱氣,剔透如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配上鮮香的湯,差點把舌頭都咬掉了。 餛飩擔入夜了,聽到“篤、篤、篤”這熟悉的聲音,老新溫州們肚子里的饞蟲就被勾了起來。沒錯,這敲的并不是餛飩,而是食客,更是敲出了老溫州們的童年回憶。 一輛小車,煤氣,鍋碗廚具,各種調料,雞蛋青菜冷不丁的就能看見小車里變出點什么,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啊。 燙好餛飩,在碗里準備好紫菜榨菜等調料,燙上青菜撒上單絲,按個人口味再加個蛋,簡簡單單的一碗餛飩就做好了。 碗里的每一份調料看似微不足道卻一樣也不能少,無論少了哪一道小工序,整碗餛飩都要大大扣分,要說為什么我們會對這小小的一碗餛飩情有獨鐘的話,可能是因為它承載了一段回憶,裝滿了一碗的溫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