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當之是要經常泡養,才能不失其“靈氣”。而紫砂壺又不是宜壞的器具,一壺用之幾年,甚至更久也是常事。但使用年份久,總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出現些小細紋,到還不影響使用,但紫砂壺破了用什么粘?
重換一把紫砂壺,已泡養把玩這么多年,摸著都“手熟”了,怎么舍得棄。不換,看著那難看的裂紋,著實可氣。那這些紫砂壺裂痕可有辦法修補?
施昌【 漢壁提梁(包金) 】編號:44333
我們可以將裂紋大小分為三類: 細小的裂紋:不影響使用,但泡茶久放后會滲水。 較深的裂紋:熱水一泡下,水就開始往外滋。 完全斷開的裂紋:完全裂開,無法盛水。
范永芳【 陶魂(描金) 】編號:35839
它們也分別對應各自適用的修補方式:
細小的裂紋:糯米修補法 1、首先把糯米洗干凈煮鍋糯米粥,要稍厚點,修補紫砂壺需要用到這個粥水。
2、將煮好的糯米粥放入紫砂壺里,把裝著糯米粥的紫砂壺放進大鍋里隔水蒸上十五分鐘,細小的裂紋蒸十分鐘即可,讓粥水滲入裂縫中。
3、蒸好后把糯米粥倒出來,不要沖洗紫砂壺,再次放進鍋里隔水蒸五分鐘,讓裂縫中的粥水更加凝固,最后出鍋用清水沖洗干凈。
4、最后把電烤爐用大火預熱后放入紫砂壺用中火烤上五分鐘,讓裂縫中的粥水脫水焦化,使得裂縫兩邊粘合后,最后再次清洗就可以使用了。
丁小明【 西施(描金) 】編號:50759
較深的裂紋:金繕修補法 金繕是一種古老的修補技藝,它并不是用金修復的,其實就是漆藝,它是用天然的大漆,取自漆樹的原液,純天然無害。
先是將大漆涂抹在裂紋處,待到漆干后便可,最后將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貼上金箔。
大漆一旦變干不但牢固堅韌,而且耐熱耐酸。這種修復的效果并不會顯得特別突兀,如果是手藝高的師傅,粘合前還可以設計圖紋,如同描金一樣,展現出精美的紋飾。
完全斷開的裂紋:鋦釘修補法 鋦釘,一看有釘,顧名思義,這就是用特制的釘子把裂紋釘上!
鋦釘工藝也是最早起源我國,在宋朝的清明上河圖上就畫有街邊鋦瓷的場景。
鋦釘首先要比對縫口,之后定點確定打孔的位置,以金剛鉆打孔,這絕對是一件功夫活,皆是幾毫米之差,之后鋦釘補好,調和補漏。
鋦釘后的紫砂壺亦是盛水不漏,手法花樣還給器物增添了幾分韻味。
王孝強【 西施(鋦壺) 】編號:42544
最后介紹一種修補工藝,隨著時代變化,該工藝已經準備演變成了裝飾工藝:包金(銀)。
紫砂壺中,最好是包錫工藝,清中期嘉道年間,朱堅(石梅)精于此術。常見壺體全包或壺體包錫,嘴把鑲金、鑲玉、鑲紅木等。
包金、包銀、包銅等工藝,略晚于包錫工藝。一般用于壺蓋邊沿磕碰,壺嘴壺把斷裂,用包錫工藝貼合,再包已金、銀起美觀之用。
如今該工藝已經更純粹的為裝飾工藝,如同鑲金、鑲銀、描金等,更宜觀賞。
顧婷【 怡然三足(包金) 】編號:23532
其實無論怎么來修補我們的器物,更多的是對與其相伴間,美好時光的緬懷。這些器物記載著我們一路走來的時光,承載著我們太多的情感。只是不愿就將它舍棄,如同拋棄過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