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太祖朱元璋有個親外甥名叫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二姐曹國長公主朱佛女的兒子,和朱元璋是血肉至親,而且也是明朝開國大將,位置僅次于徐達和常遇春,是大明第三開國功臣。 朱元璋早年經常挨餓,受到過李文忠父親,也就是他二姐夫李貞的救濟,因此和李家感情很深厚。朱元璋的二姐很早就去世,朱元璋發(fā)跡之后將母親早逝的李文忠收養(yǎng)為義子,改姓朱,小名保兒。 朱元璋建國稱帝之后,對二姐夫李貞大加賞賜,外甥李文忠也成了大權在握的名將,朱元璋特別準許李文忠恢復了李姓,還加封他為曹國公,執(zhí)掌明朝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的事物,同時兼管國子監(jiān),堪稱一手管武,一手管文,權勢煊赫,極得君寵。 李文忠去世后被朱元璋追贈為岐陽王,賜藏鐘山,給予“武靖”的謚號,朱元璋還恩賜李文忠可以配享太廟,在雞鳴山的功臣廟中位列第三,真是生前大權在握,死后倍極哀榮。 這一切看似非常和諧,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和感恩,殊不知這只是官方的記載,是經過了粉飾和美化的,并不是歷史的全部真相。在一些學者私人著作中,朱元璋和李文忠之間并不是如此和諧,而是有些冷血和殘忍。 根據史料《清溪暇筆》記載,李文忠雖然是武將,但是卻博覽群書,好學上進,喜歡文人儒生,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也和父親李文忠一樣,因此李文忠家中經常招攬一些高人奇士。當時武當高人張三豐名揚天下,連朱元璋都渴望和張三豐見一面,卻始終沒有如愿。不過張三豐卻在李文忠的家中做客,因為李文忠的盛情款待,還破例在李家住了一段時間。 后來張三豐有事要離開,就和李文忠告別,臨別之際,張三豐對李文忠說:“您府上不出千日,會有一場飛來橫禍,全府上下都要挨餓。我非常感激您的盛情招待,所以給您留下一件蓑衣,一個斗笠。您在危急時刻,可以披上蓑衣,帶上斗笠,繞著后園呼叫我的名字就會獲救。” 說完張三豐就告辭了,張三豐離開兩年之后,朱元璋以“造反”的罪名,突然誅殺丞相胡惟庸,受到牽連的文武百官非常多,被處死的人高達三萬多人。當時李文忠也受到了波及,雖然沒有被處死但是情況也不好過。史料記載,當時李文忠的府邸被朱元璋派軍包圍,全府上下任何人不得外出,也不允許任何人入內,這樣李文忠一家就無法從外面取得食物,看起來朱元璋想要將自己的外甥餓死。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李文忠家的存糧即將吃完,李文忠知道這樣下去早晚會全家餓死,于是就按照兩年前張三豐臨別時叮囑他的話,披上張三豐送的蓑衣,帶上斗笠,在臥室前后的菜園轉著圈呼喊張三豐的名字。 不久之后,在前后菜園和家中空隙的地方都長出了綠油油的谷物嫩苗,這下李文忠大喜,命人精心維護澆水,這種谷物的嫩苗生長的非常迅速,不到一個月就成熟結實了,而且果實和糧食一樣可以吃,李文忠全家因為食用這種糧食才沒有被餓死,在這種糧食快要吃光的時候,朱元璋才心軟了,派人給李文忠家中送米,李文忠一家才得以生存。 之后李文忠再此披上蓑衣,帶上斗笠去后園呼喊張三豐的名字,但是卻始終沒有糧食長出來。我認為,張三豐應該將一種奇特的農作物的種子藏在了所蓑衣和斗笠之中,李文忠披戴上之后行走,就會將種子灑落在地上,這種作物應該非常容易存活,生長周期特別短,所以才能救了李文忠一家人的性命。 至于張三豐預測千日之內李文忠會有橫禍,是因為張三豐智慧卓絕,善于審時度勢,早就看穿朱元璋會對胡惟庸等權臣功臣下手。 參考資料:《清溪暇筆》 《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