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清明節,這個古代的傳統節日,不光是踏春賞景的時節,更主要是祭祖的時刻。自古“清明節”都被認定為時年八節之一,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然而若問“清明為何叫清明呢?”,相信很多人都無法說清楚,大都常言是從“寒食節”而來,由此又引出“介子推不食祿,晉文公火燒綿山”的典故。但這也只是節日傳說而已,算是增加了清明節的人文內涵,仍是不能使人明白之所以稱為“清明”的原因。 清明節氣 對于熟悉傳統文化的人,可能會說清明最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后來和寒食節及介子推等傳說結合,就成為了“清明節”。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只是說明了“清明節”的來歷,對于“清明”二字為稱的原因,還是沒有給出答案。但答案其實就是這個“清明”節氣相關的文化里。 春季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之后又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二十四節氣其實分為兩類,包括12節和12氣;分布到十二個月,平均就是每個月都有一節一氣,每個節氣約15天,而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即五天一候。其中“氣”是定月份的,就是說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是固定的,如雨水所在的月份是正月、夏至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冬十一月。(節和氣的圖示如下) 季年時節表 上面說到了“候”,就需要再引申講了,所謂侯,就是指“物候”,意思就是萬物及自然現象。其實這個“候”才是二十四節氣的根本,所謂“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中就是七十二候。如二月的驚蟄節氣“初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鳴; 三候,鷹化為鳩”。由物候現象到節氣制定,再到四季分界和年歲確定,這就是時歲的劃分根本依據。 清明初候圖片 講到這里,大概“清明”二字的來歷就有了眉目,正是與“天氣物候”有關。西漢《淮南子》一書關于天文的介紹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關于清明的記載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這兩個典籍中的文字說明有些許差異,但其實是說一個道理,就是“萬物呈現清潔明凈的現象和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