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鳳泉 江南絲竹音樂具有下列四大特點:1、地域人文特征;2、主奏樂器和常用配置樂器的形成;3、有系列化的代表性樂曲;4、演奏上的裝飾手法。 江南絲竹音樂的地域人文特征 江南絲竹音樂是我國的民間樂種之一,主要流傳在環太湖地區的江蘇、上海和浙江。上述地區歷來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繁榮昌盛之地,這些地區有著沃野千里,江、湖、河密布、山青水秀、氣侯宜人、物產豐富、文化興盛。而太湖像似鑲嵌在江南的一顆璀璨明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太湖地區有著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等媚人的田園風光,在洋溢著濃郁的江南鄉土人文氣息的鄉鎮,匯聚著文人雅士和樂人,他們在茶余飯后以玩弄“絲竹樂”而自娛自樂,表現出江南人民樸實、健朗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以活潑、歡快、明朗、華麗的音樂展現出江南地區人們的典雅情趣和江南地區的民俗風貌。江南絲竹音樂是江南地區特有的地域資源和與其相適應的人文歷史所孕育出的音樂文化。 主奏樂器和常用配置樂器的形成 江南絲竹樂隊主要有絲制弦樂器和竹制吹管樂器組成,二胡、曲笛(或洞簫)是江南絲竹樂隊中的主奏樂器。樂人嘻稱這二件樂器為“糯胡琴、華(花)笛子”。主奏樂器乃是樂種的旗幟、標桿、主心骨,它不但是表現音樂的重要工具,也是體現音樂風格特性和區別不同樂種、不同民族音樂風格和戲劇劇種的象征。 二胡原是我國古代西北民族的“奚琴”亦稱“嵇琴”流入中原傳至江南,經過近二千多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在人民生活中扎根。二胡簡便易學,發聲中庸平和、明朗悅耳、清新淳樸、音色渾厚,它特別能貼近江南人民的語言聲腔,因此當二胡步入人們娛樂圈時,就很快被民眾所接納,隨之成為地方戲曲、歌舞伴奏和民族民間器樂演奏中的骨干樂器,因而江南絲竹樂隊以二胡為主奏樂器那是很自然的了。 曲笛發展到唐代已有貼膜的竹笛,貼有薄膜的竹笛,具有聲音華麗、清脆、嘹亮、圓潤的特點,又易與其它民族樂器配合。竹笛在唐代已成為民族民間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幾乎在所有歌舞、戲曲、曲藝等帶有伴奏的民族民間樂隊中起到主奏作用。明代的昆劇聲腔抑揚委婉、運腔優美細膩,以委婉、華麗著稱的曲笛作為其主伴奏樂器,真可謂是“錦上添花”。南方的樂人愛吹曲笛,因此長三角地區的所有民族民間器樂演奏,曲笛多為主奏樂器,因而江南絲竹樂隊中的曲笛成為主奏樂器是順理成章的。 二胡與曲笛(洞簫)的主奏任務在樂隊中擔任著相同的作用,它們各自代表一個聲部,但根據樂曲的表現需要有主輔之分如:《行街》、《歡樂歌》、《云慶》、《花三六》、《花六板》、等熱烈、歡快、華麗的樂曲,曲笛的主奏任務比二胡要突顯一些;《中花六板》、《小霓裳》、《慢三六》、《慢六板》、《陽八曲》等典雅、文靜、優美的樂曲,二胡的主奏任務比曲笛主要一些。至于《春江花月夜》由琵琶擔任主奏這是個例,因為這首樂曲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的柳堯章、鄭覲文在琵琶古曲《潯陽夜月》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所以江南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以琵琶為主奏一直移用至今。 江南絲竹樂隊的常用配置樂器,絲制樂器部分主要有:琵琶、揚琴、中胡、大胡、低胡(或革胡)、小三弦、柳琴、秦琴、古箏和阮等;竹制樂器部分有:蘇笙、排簫等;輕擊樂器部分有:節木、木魚、板、荸薺鼓、小鼓、小鑼、小釵、碰星和小菜盆等。在配置樂器中,也有主次之分,琵琶與揚琴在江南絲竹樂隊中是必不可少的樂器,曲笛(洞簫)、二胡、琵琶、揚琴是號稱江南絲竹樂隊中的四大件。其次有反胡(即二胡的第二聲部,a~e或g~d定弦)、蘇笙、古箏、秦琴、中阮等。以上樂器都有自身特有的演奏技藝和多變的裝飾手法,它們在江南絲竹音樂演奏中都必須要依附于主奏樂器并與其黙契配合,才能真正體現岀江南絲竹音樂的整體特色。 系列化的代表性樂曲 江南絲竹音樂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積淀并形成了一批系列化的代表性樂曲,這是樂人們在歷史傳承過程中的智慧累聚,俗稱是“玩兒出來的”樂曲(上海人稱“白相出來的”),這些樂曲作曲家是作不出來的。江南絲竹傳統樂曲分四大系列,1、三六系列:《老三六》、《快花三六》、《花三六》、《中花三六》和《慢花三六》(簡稱《慢三六》);2、八板系列:《老八板》(簡稱《八板》)、《老六板》(簡稱《六板》)、《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和《慢花六板》(簡稱《慢六板》)、《陽八曲》(又稱《倒八板》、《凡忘工》);3、組曲系列有:《行街四合》、《慢行街》和《四合如意》;4、移編系列有:《春江花月夜》、《歡樂歌》、《云慶》、《龍虎斗》、《小霓裳》、《燈月交輝》和《紫竹調》等幾十首。這些樂曲都有百奏不疲、久聽不厭的藝術魅力。 江南絲竹音樂中有些傳統樂曲的發展是有一種獨特的方法,往往以一首極其樸素的、比較動聽的樂曲為基礎,經過多次變化來獲得多首各自獨立的,並具有不同情趣的樂曲。 江南絲竹傳統樂曲的旋律音是有主干音、支干音和簡化音三種組成,它的變化方法是在“主干音”和“支干音”之間加進不等數量的“花音”,這種花音稱為“間花音”。由于間花音的加入,促使樂曲旋律音之間產生膨脹,樂曲需要伸展、放慢,這種擴展的方法稱為”放慢加花”或稱“放寬加花”簡稱“加花”)。樂曲隨著變化次數的增加,間花音的逐漸加多,為了區別變化的次數,常用“快花”、“花”、“中花”和“慢花”來標記。被變化過的樂曲都要成為原曲(沒有變化過樂曲稱為“老曲”或稱“母曲”)的花曲,如釆用《老六板》進行加花的樂曲,所獲得的變化樂曲依次是:《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花六板》。樂人常在自誤自樂演奏時,喜歡把加花樂曲和原板樂曲從慢花板到原板,采用倒金字塔式的聯奏,順次是:《慢花六板》、《中花六板》、《花六板》、《快花六板》和《老六板》,它的實際意義已構成了一首大型同族的組曲體樂曲,樂曲情趣從文靜、典雅、流暢、明快、直到快速熱烈而終曲。這種演奏形式,樂人們嘻稱他為“五代同堂”。 演奏上的裝飾手法 樂人都會釆用各種各樣的裝飾手法來美化旋律音,從而增添樂曲的華彩和情趣。二胡和曲笛在演奏江南絲竹樂曲時,所采用的裝飾手法是凸顯江南絲竹音樂風格的主體。不同樂派的裝飾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樂人在不同場合的演奏,其裝飾手法也不盡相同,要根據與其他樂器的演奏人員配合情況,也會巧妙地變換裝飾手法,江南絲竹音樂能有柔糯、圓潤、恬美、華麗的音樂特色,是與演奏上豐富的裝飾手法分不開的。 曲笛吹奏江南絲竹音樂很注重氣息控制,有藝訣:“高音不暴而揚長、低音不沉而悠揚、圓婉不滑而豐滿”。演奏中幾乎舍棄了圓滑音、花舌音和頓吐音。裝飾手法主要有:倚、歷、顫、疊、打等。 二胡演奏江南絲竹音樂時很注重右手運弓的內力控制和左手指的靈敏發揮,右手運弓力速變化,有藝訣:“強而不噪、弱而不虛、快而不趕、慢而不拖(餒)”,另有:“高響低輕、外響里輕,張弛有度、力速均勻”的訣巧。左手的裝飾手法是體現江南絲竹音樂風格的關鍵所在,樂人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演奏經驗如:“花、顫、倚要致細;迴、墊、滑找準點”;又有:“同音不同弦、同音不同指、同音之間要添彩”等。各樂人的演奏,各自有著個性化的裝飾手法,這叫“信手拈來,各有巧妙”。 江南絲竹音樂的四個特點也是鑒定其他絲竹樂樂種特點的依據。一支成熟的江南絲竹樂隊都是在長期的磨合及頻繁的活動過程中,在主奏樂器的高超技藝和多變的裝飾手法的帶領下,演奏者在意領神會的合作中相互配合默契,才能達到“音韻、氣韻、神韻”三韻合一的藝術高度。 責任編輯:南山 木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