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宣恩縣高羅鎮馬家寨村12歲苗族少年劉倩, 她是一名留守兒童,從小挺可憐。 幾年前,她的母親因患腦癌去世; 她的父親也曾經常年拖著重病外出打工, 把劉倩寄養在大伯家那邊。 由于爸爸沒有文化,他只能干些繁重的體力活; 后來,身體越來越差的爸爸, 只好回家收廢品,賺些零用錢; 懂事的小劉倩就和爸爸一起收廢品,共建破碎是家園。 因為爸爸常年和廢品打交道,得了嚴重的鼻竇炎; 每逢下雨天,爸爸鼻子總是很疼,痛苦連連。 這時,劉倩總會給爸爸熬藥,并把藥送到爸爸的嘴邊。 藥很苦,她就和一碗糖水;爸爸心里很甜。 外出收廢品時,爸爸看到收到的廢品很多、很高興, 劉倩因此也感到輕松、如愿。 也許從小開始搬運廢品的緣故,劉倩“力大無邊”; 砍價、稱重、記賬、搬運、推車…… 樣樣爭先,那么嫻熟,做得有板有眼。 如今,她已經是爸爸收廢品的好幫手,也賺了好些家里急用的錢。 在收廢品回家的路上,特別是上坡之時, 劉倩在后邊盡力推裝滿紙殼的三輪車,奮勇向前; 滿載而歸的喜悅,沖淡了一上午的疲憊,心里很甜; 中途休息的時候,劉倩還偷偷摘了路邊的野花, 夾在爸爸的耳朵上邊。 父女倆笑聲朗朗,幸福涌心間。 回家啰!劉倩還唱起了她最喜歡的一首歌—《父親》: “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 直到長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記者問:這是你最喜歡的歌嗎?劉倩答:是呀! 記者問:你為你爸爸唱過這首歌嗎?劉倩答:唱過。 劉倩問爸爸:“我是你的驕傲嗎?”“你還為我牽掛嗎?” 爸爸說,“是呀!”“孩子長大就好了!”點頭連連。 孩子永遠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終生的思念。 劉倩認為,自己每講的一句話,媽媽都能聽見。 在深切思念媽媽的時候,她會一個跑到村邊, 對著媽媽長眠的地方,大聲地,盡情喊: “媽媽—,我想您—,我會照顧好爸爸的—。” 小樹苗,快快長大吧! 長大后,才會有博大的軀體,才能成為一把撐天巨傘, 更好地為爸爸遮風擋雨,帶來爸爸心田里的綠蔭一片。 爸爸會為你感到驕傲,心里比蜜糖還甜。 劉倩從小經歷過失去母親的傷痛, 剛剛10歲出頭,就有超出年齡的成熟,有堅強的信念; 小小年紀就懂得理解父親的艱辛, 在沒有媽媽的日子里,她學會了堅強獨立,勇敢向前; 面對逆境人生,她始終露出笑臉。 盡管家里十分貧窮,但劉倩仍然陽光向上,沒有抱怨。 她是爸爸和奶奶的開心果; 在學校里,她是班長、三好學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令人羨。 有了這么懂事、乖巧的孩子,爸爸和奶奶得到安慰,幸福萬千。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劉倩珍藏了一根小竹鞭; 劉倩說,那是媽媽生前督促她學習用的,可一次都沒有真打過她; 這根小竹鞭飽含了媽媽對自己的希望與心愿。 看到小竹鞭,就仿佛看到媽媽那飽含深情與激勵的雙眼; 劉倩把竹鞭帶在身上,就如同媽媽在身邊, 自己就有了更堅定向上、向前的信念。 對劉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努力, 把父親希望自己考上一個好大學的愿望實現; 這也是媽媽的囑托和無盡的思念。 劉倩希望自己能夠照顧好爸爸和年邁的奶奶, 使他們快樂、幸福一點。 。 在2015年度“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動中, 經過中央文明委、中央電視臺、中華慈善總會聯合推選, 劉倩評為“全國最美孝心少年”。 思考和感想: 10歲的劉倩,就開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支撐著一個支離破碎的家; 她無悔無怨,只有樂觀與感恩,可觸摸、可看見。 在艱難困苦中長大的孩子,經過千錘百煉,斗志更堅。 相信未來更美好、前途更宏遠; 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憧憬,應該成為孩子的堅定信念。 要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嚴冬過去是春天。 孩子的堅強與樂觀,成人與成才,是父母的驕傲與樂見。 很多時候,溫馨的家不在乎錢物的多少, 而在于相互尊重、理解、支持、關心、默契,在于親人心心相連…… 作者:追夢1979 2015年11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