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別著急吃消炎藥,可能是積食 寧可三分饑,不留一分飽”,媽媽之間口耳相傳的這類育兒經,其實有一定的道理——現在食物太豐富,家長都生怕小孩長不胖,啥好吃的都給孩子補,導致小孩生病很多是積食造成的。吃得好的寶寶們,則最應該小心——“存食”、“積食”。 ??積食為什么會腹瀉 ??如果是成人,吃得過多,可能主要的表現是嘔吐——嬰幼兒則不同,首先他們的胃部功能較弱,食物過量或消化不耐受時嘔吐能力較弱(單純母乳喂養兒大多可以將過量的奶噴射狀嘔吐出來,這是特例),所以若食物中脂肪、蛋白質過多,或者食物量過大,或者食物性狀不容易磨碎(如過硬、過黏的食物),都會導致食物滯留在上消化道,不能像通常那樣順利地以食糜狀態逐漸向下。 ??應該說這時候,寶寶的消化道還是非常想把這些“滯留物”往下運。若腸蠕動不能克服這種滯留,那么腸內容物可能發生反流,大腸內的正常菌群也隨之進入本來無菌或者少菌的上部腸道——這就麻煩了,本來無菌的環境是缺少免疫控制的,本來是正常菌群的細菌,如大腸桿菌等,在這些部位的寄生、繁殖,會導致局部腸黏膜發生炎癥反應,充血水腫。最終這種正常菌群的異常增殖會波及全腸道,大腸也可能發生相應的病變,未被消化的食糜被直接排出體外(粥樣腹瀉),或者是腸內液體直接排出體外(水樣瀉、稀便) 另外,積食時可能鼻涕、鼻塞、咳嗽、發燒,嚴重的嗓子發炎、咽喉發炎,與感冒癥狀差不多,西醫診斷可能是毛性支氣管炎(毛支炎)或支氣管炎。不管癥狀如何,只要判斷有積食就按積食處理。比如咳嗽或發燒,如果是積食,按受寒咳嗽或受寒發燒處理是無效的,即使暫時有效也會反復。 一、積食的判斷: 1. 小兒口氣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必定是積食 2. 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必定有積食 3. 如果發燒是不是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溫差很大(嘴唇碰來檢查),如果肚子很燙背不燙、并且手心很燙手背不燙則必定積食 4. 想想是不是吃東西后引起,比如是否吃太多,是否嘔吐過 5. 大便是否不正常(不順暢或拉稀,但都偏臭);或剛開始拉稀臭,拉幾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別臭;積食大便顏色不正常,一般偏深如黑色 6. 積食幾天后舌苔會偏厚,逐漸變黃膩;舌苔黃厚一般就是已經積食至少幾天了;舌苔白厚膩或黃厚膩也必定是有積食 7. 有沒出現臉蛋發紅,一邊(一般是右邊)偏燙;可能還有手心腳心偏燙 8. 食欲不正常,可能是不想吃東西,也可能總是吃不飽的樣子 9. 晚上睡覺不安,不停扳,這頭翻那頭,哭鬧(積食必然會睡覺不安,所謂胃不和臥不安),還有磨牙的 10. 嚴重的嗓子、扁桃體、咽喉發炎,一般開始都是發紅,有化膿了變白 11. 喊肚子痛,大便后就不痛了,可能還要痛 程度不同病程不同表現不同,不是所有這些癥狀都有,只有前3條有一條就能判斷是積食。如果有感冒癥狀,并排除積食,則按感冒處理。另外屁臭也是消化問題,可懷疑積食。 二、積食案例 小兒確認積食比較簡單 案例1:10個半月的孩子吃了3天棒子骨濃湯煮飯,不拉發展為拉稀,咳嗽有痰,喉嚨咳的發紅了;喉嚨發紅發炎;沒有口臭;稀便很臭。 案例2:孩子又發燒了,可兩個醫生都說是嗓子發炎引起的,我還專門讓看了肚子,他們都說沒事,我說孩子這幾天大便特臭還有屁,他們說只要每天都大便腸胃問題就不大,可我現在發現孩子又是左臉涼右臉燙(評:西醫一般不懂積食,跟他們說積食是對牛彈琴,積食不用找西醫,就像彈琴不用找牛來聽)。 案例3:9個月小孩拉肚子5天。媽媽說開始拉肚的前一天給他吃了三個大蝦,幾塊魚,結果隔一天就開始拉肚子了,而且有口臭。 案例4:我兒子3歲了,昨晚發燒39度,后服退燒藥,推手降下來,今中午又燒38.2,前天吃面包,喝牛奶,又吃兩根香蕉,晚沒吃飯,這兩天大便偏稀,吃飯不好,今天沒大便,手心肚子熱,晚上臉蛋紅,磨牙,亂翻。 案例5:我女兒從上周開始有感冒癥狀,流鼻涕,輕微咳嗽,吃感冒顆粒好一些后,吃了一瓶酸奶當晚便低燒咳嗽,醫生開小兒氨酚烷胺,紅霉素,枇杷止咳顆粒后基本好轉,但周日外出吃飯吃四五個蝦,昨晚又高燒咳嗽。她口臭明顯,感冒期間三天沒拉粑粑,昨天拉了,但不是黑粑粑,舌苔厚,咳嗽聲里感覺有痰。(評:前一次當感冒治估計也是誤治,這種治療后脾胃很難恢復,所以很快就要又生病)。 三、積食的處理 1、中成藥: 考慮西醫范圍對【積食】的認知度不夠,一般中成藥類治療小兒積食的可適量服用,一定要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進行。 2、中藥貼敷 根據中醫辯證,使用皇家小寶腹瀉貼貼敷神闕穴、中脘穴天樞穴,連貼三天即可。,有發熱的,可以用積食發熱貼!平時可以用消食保健貼 2、食療 積食或消化不良不嚴重或小孩只有幾個月大也可嘗試食療調理。 焦米湯:大米炒焦黃后煮稀飯,水多些,米煮熟,主要喝湯。一天3次,一次30-60毫升。炒大米方法:大米粉放入鍋中用文火炒成淡黃色,聞到焦米香時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過焦。 3、推拿調理 積食處理的過程做以下推拿會有幫助,如果年齡比較小如一歲內癥狀比較輕不用藥只做推拿也可能有效: 1. 如果拉稀很多天大便不臭可以清大腸、清補脾各15分鐘(根據年齡適當調整),一天兩三次;否則都清大腸、清胃各15分鐘,一天兩三次。 2. 加順時針揉腹,時間不限,有力道透進去的感覺,就是感覺很用勁,但又不會把小孩按痛。 大腸穴在食指橈側赤白肉際處。清大腸從指根推向指尖,能清熱利濕、促進排便。清補大腸在指尖與指根之間來回推,能調理腸道功能,辨證不清時可以使用。 胃經穴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清胃經手腕從推向指根,能清脾胃濕熱,和胃降逆,除煩止咳。 清補脾在大拇指側指尖與 指根之間來回推,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欲。 另外還可用@龍帥江 八卦推:以肚臍為中心,由上、下、左、右、東南、西北、西南、東北向肚臍各推36下,圍繞肚臍順、逆時針按摩各72圈,手撫孩子肚臍十分鐘,孩子就會大便,發燒的會退燒。屢試不爽。受涼腹痛也管用。 四、病后康復 積食處理差不多了,但還可能一直咳嗽,這是正常的,如果咳嗽有痰,都不用擔心,這是積食恢復過程必然的排痰過程。 可以搓背幫助排痰。搓背用大人手掌沿脊柱兩側單手上下來回搓,中間脊柱也搓,搓熱或搓紅即可,時間不定。咳嗽的話肩胛骨也搓,沿著兩邊肩胛骨下沿左右來回搓。在吃東西至少半小時后,或吃東西以前。可伸入衣服來做,也可隔著薄衣服來做。隨便什么姿勢都可以,只要能搓到,趴起當然最好。力度自己掌握,以小孩接受為度。 搓后可能咳嗽或短暫咳重,這是好事,尤其痰多更好。小兒不會吐痰,有痰吞了也好。或者在天突和膻中貼皇家小寶咳喘貼兩天即可。 搓腳可以幫助恢復快些。小兒脾胃問題(比如有睡眠不安,還有就是每次生病好后脾胃都有不正常)的都可做的推拿調理。揉腳的脾經,即圖中幾個點的連線整條線,每天5-10分鐘,兩只腳都揉,沒有方向。還有足底的脾胃反射區,脾胃有問題的揉起會覺得偏硬,小孩可能會說痛。 五、病期飲食 不管是積食還是感冒,生病時的飲食都要注意: 1、生病時清淡飲食,不吃蛋,少吃肉或最好不吃,晚上睡前不喝牛奶;不吃寒涼食物,比如獼猴桃、梨、香蕉,直接暫停水果最簡單。藕也是寒的。螃蟹、蝦、無鱗海魚都是寒的,不吃。 2、感冒或積食時不吃雞肉,容易發燒,發燒時吃會燒更高。湯圓等糯米制品不吃,不容易消化。出疹時不能吃辛辣的,有濕疹不吃芒果、木瓜,否則更嚴重。 3、小兒不吃羊肉、牛肉。牛肉如果燉很多個小時幾乎成濃湯才可吃。牛肉是高熱量高能量的東西,這些東西要消化它也需要消耗人的更多能量。 六、重要誤區 每位經常生病的小孩背后,都有一位犯錯誤的媽媽!一媽媽說小孩清淡飲食,但仍經常積食,問病史,問到“八個月又積食拉肚子,吃過點蒙脫石散兩次”。果然,這是常見錯誤,拉稀就止瀉。積食拉稀不一樣,不能盲目止瀉,否則腸胃會受損,碰到多例小孩腸胃問題都是幾個月大時止瀉或消炎引起。
|
|
來自: 昵稱385873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