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補中益氣法 [概述]補中益氣法,又稱補脾益氣法。本法是根據“損者益 之”、“勞者溫之”的理論立法,故臨床常選用黨參、太子參、炒白 術、陳皮、黃芪、茯苓、升麻、當歸、柴胡、甘草等藥物組成方 劑,以治脾氣不足,運化失司所致諸證。凡少氣懶言,肌肉消瘦, 肢倦乏力,腹瀉便溏,氣虛便秘,中虛眩暈等證,皆可用本法治 療。 [常用方劑] 1.參苓白術散(見健脾益胃法) 2.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凈) 本方由炙黃芪(勞役、熱甚3克)、當歸、白術各10克,人參、 柴胡各6克,升麻、陳皮各5克,炙甘草3克組成。功能補中、益氣, 升陽。主治中氣下陷,氣虛發熱,自汗出,渴喜熱飲,少氣懶言, 體倦肢軟,面色既白,大便稀溏,脈虛無力或脈洪而虛,舌質淡, 苔薄白,以及一切中氣下陷之證。 本方為中氣下陷,以及由此而并見的中氣不足,攝納無力所 致諸證而設。故方用黃芪、黨參(人參)、白術,炙甘草補脾益氣, 當歸補血,陳皮理氣,柴胡、升麻升舉下陷之清陽。諸藥合用, 共奏補中益氣,升舉清陽之功。誠如李東垣說;“內傷脾胃,乃傷 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 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甘能除火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 今立補中益氣湯。”李氏這一論述,不但闡明了補中益氣湯之作用 除補中益氣外,還體現了升陽、甘溫除熱,以治氣虛發熱之功效, 而且對于區別外感與內傷發熱的辨證、病機、治則以及用藥禁忌 都作了原則的論述,這對理解補中益氣湯和指導臨床用藥均有俾 益。 [主治病證] 工.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乃指排便次數增多,便溏或水樣便。現代醫學的慢 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腸激惹綜合征、小腸吸收 不良綜合征等疾病往往亦多以慢性腹瀉為主要癥狀者。 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腸,大小腸的受盛、傳導功能又與脾 胃相關,因為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主通降,脾升胃降的 功能,亦就是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概括。中醫認為“大腹屬 脾”,故言脾胃者,即包括大腸,小腸在內的腹腔臟器消化,吸收、 排泄功能,故通常謂泄瀉不言腸而言脾胃,正如張景岳說:“泄瀉 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對于腹瀉的辨證,首當分虛實,虛者病勢緩,病程長,腹痛 輕,痛時短,腹柔軟,痛喜按,實者病勢急,病程短,腹痛重, 痛瀉交作,腹痛拒按。臨床上慢性腹瀉多為虛證。若論治療,實 者以祛邪為主,虛者以補虛為要。《醫宗必讀》雖有淡滲、升提、 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等治泄九法,然概 言之,不越虛實兩途。因此,對于慢性腹瀉的治療,當以補中益 氣,健睥止瀉為法。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加減,確是中的。 但就臨床而言,病證有輕重,體質有差異,故又務必隨癥加減。 大抵泄瀉稀水、腸鳴、小便少者,加車前子、防己、蠶砂、防風, 矢氣糞遺者,加訶子、肉豆蔻,氣虛下陷,久瀉脫肛者,重用黃 芪、黨參,加赤石脂、罌粟殼、五倍子、烏梅,虛寒俱重,完谷 不化,腹痛隱隱,四肢不溫,加附片,干姜。筆者體會,本病久 焉,虛多實少,難圖速效,應宗有方有守的原則,按療程用藥治 療,才能獲得滿意療效。 2.眩暈(原發性低血壓) 原發性低血壓又稱體質性低血壓。臨床以血壓低于90/60毫 米汞柱,伴頭昏眼花,面色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無力為主要表現,屬中醫“眩暈”范疇。 本病的發生乃脾虛為由,氣血不足使然。當補中益氣,助脾 運化,脾胃得健,納化有權,氣血能生,心腦得養,眩暈可除, 血壓可升。筆者曾用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加砂仁6克(后下),治 療體質性低血壓眩暈18例,升壓效果良好。 3.狐惑(白塞氏綜合征) 白塞氏綜合征又稱口、眼,生殖器綜合征。臨床以口腔損害 (復發性口瘡)、虹膜睫狀體炎,生殖器部位疼痛性潰瘍為主要特 征,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中醫“狐惑”、“口瘡”、“陰濁”范疇。 本病的發生,現代醫學認為病因不明,可能與自身免疫、過 敏、感染及內分泌和精神因素相關。中醫則認為乃濕熱內蘊,損 傷元氣所致。蓋濕熱內蘊,不得透泄,郁而生火,火性上炎,灼 蒸于上,則口瘡發生,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濕熱下流,灼傷陰 部,則會陰部疼痛潰瘍,熱傷陰液,肝陰不足,目失滋榮,則眼 目昏濁。疾病反復發作,纏綿不愈,元氣損傷,。火與元氣不兩立。, 脾虛“陰火。上沖,則更為纏綿難愈。 本病的治療,可選用《金匱要略》甘草瀉心湯合赤小豆當歸散 加減,外以苦參湯煎水洗患處,內外合治,可收良效。若因于脾 胃虛弱,元氣損傷,“陰火”上沖所致者,又宜補中益氣湯重用土 茯苓、加赤小豆,生甘草等。 4.脾虛舌縱癥 舌縱一癥,乃舌常伸出口外,內收困難,或者不能收縮,流 涎不止,謂之舌縱。本病的發生,多由內火熾盛所致。如<中醫 臨證備要}云;“伸舌長吐出口外不收,名曰‘舌縱’,由內火熾盛 所致。”但臨床所見,并不盡然,亦有因中氣不足所致者也,其證 舌淡不紅,脈虛不數,可資鑒別,宜補中益氣法。 5.脾虛便秘 便秘一證,多責之脾胃。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為氣機斡 旋之樞紐。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大腸傳導無力,腑氣不通,則 便秘發生。可用生白術健脾益胃,升降脾胃,酌加升麻、火麻仁之 屬升脾陽,降濁陰,投之則效。筆者用此法治療氣虛便秘79例, 一般投藥1-2劑,大便即通,3—5劑則愈。 應用生白術治便秘,古書早有記載。如《大明本草}云.生白 術。治冷氣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若臨床根據個體差異及兼癥, 或佐以潤下,或兼以行氣,或與補氣之品,升陽之屬同用,可奏 同功異曲之妙。如治男性余某,36歲,患膽結石術后損傷中氣, 遂覺腹脹,乏力,術后3日大便一直不通,雖有便意,但排便困 難投生白術45克,黨參、火麻仁各12克,2劑便通,腹脹除,四君 子湯調理善后。 6.白濁(乳糜尿) 本病臨床以小便混濁,白如泔漿,尿時多無疼痛為主要表現, 辨證論治多從虛實兩途。實者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行,證見脘 痞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宜清脾化濕,萆蘚分清飲化 裁。虛者陰虛、腎虛、脾虛也。腎陰虧虛,熱灼膀胱,證見心煩 口渴,舌質紅,脈細數。宜滋陰清熱,知柏八味丸加減。腎陽虧 虛,氣化不行,證兼面白肢冷,舌淡脈遲。宜溫腎固澀,《沈氏尊 生書》鹿茸補澀丸加減。脾虛者,中氣不足,精微下流,證兼少 氣懶言,舌淡脈弱,宜補中益氣法,補中益氣湯增損,筆者用此 方加芡實、五味子、石菖蒲、益智仁、萆蘚等,常獲良效。 7。產后癃閉 產后癃閉,又稱產后小便不通。臨床常分氣虛、腎虛、氣滯 三型辨證論治。補中益氣法適用于氣虛癃閉。 ‘ 氣虛癃閉,多由體質素弱,產時失血過多,氣隨血耗,損傷 中氣,中虛則運化無力,氣化失司,水液不化,故小便不通也。 其證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或點滴難下,伴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面色少華,舌淡脈虛。治宜補中益氣,通利小便。筆者常以補中 益氣湯加通草、肉桂,治療產后氣虛癃閉,一般3—4劑獲愈。 [臨證心得]治病之道,以證立法,以法統方,以方選藥是也。 補中益氣湯原方諸藥均在一錢以內,全方以黃芪為主藥,也僅五 分之多,病甚熱甚也只不過用了一錢,此劑之輕之原因,乃李氏謂 之脾主升清,藥以輕劑助脾升清之功矣。東垣組方之旨,可謂良 苦。據考正,東垣用脾藥之輕,與劑型有關;觀東垣補脾諸方, 多系散劑,丸劑,故用量見輕。后人用藥,有劑量增加的趨勢, 如從補中益氣湯化裁的。舉元煎”,張錫鈍氏的“升陷湯”,劑量大 至數倍,乃是根據臨床見癥和習慣用藥而定。筆者在使用黃芪為 主藥時,其量也有達30克以上者,它對升提中氣,確有獨到之功, 若與升麻,柴胡、桔梗配伍,則提升之功更為顯著。 關于補中益氣湯退熱,則功在柴胡、黃芪臺用。蓋柴胡乃少 陽發熱良藥,與黃芪同用,則能退氣虛發熱。氣虛發熱,若單用 柴胡對脾虛發熱則少有退熱之功,而伍以黃芪,則有神功,此乃 中藥配伍之妙處。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73.對癥辯證選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