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三候 初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鴽 三侯,虹始見
這里的桐指白桐(泡桐),白桐花是清明之征兆、標志。而梧桐是夏季開花的。
田鼠是種不冬眠而又常在夜間活動的動物,屬陰,至清明躲回洞穴故不見。鴽是鵪鶉類的禽鳥,屬陽,至清明紛紛出來活動。
我們知道,彩虹是日光照射空氣中的小水珠后,產生了折射和內反射現象而形成的。其實古人的認識也是這樣的:“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清明雨多,所以出現彩虹的幾率也比較高。 清明 · 起居
初春還不宜踏青,只好在庭院里散散步,以免受到風寒。等到了清明,氣溫已經比較暖和了,順應春氣,我們就該多出去走走。
在春天,天地的氣是往上走的,所以非常適合放風箏。 放風箏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遠望可清眼目,吐納可泄內熱,張弛以釋情緒,急緩以活筋骨。 春季自然界的陽氣升發,人體的清陽之氣也順時升發。但如果陽氣升發不利,則會導致“春困”,表現為困倦、疲乏、頭昏、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如何解春困呢?如前文所說的,徒步踏青、放風箏等戶外活動,可助陽氣升發。 春困是越睡越困的,而早起有助于升發陽氣,同時不要熬夜。為保證睡眠質量,睡前洗腳時可多搓腳心(涌泉穴),有助于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疲勞,利于安睡。 百會:兩耳尖連線與頭正中線相交,按壓有凹陷處 太陽:目外眥與眉梢連線向后1橫指,感有凹陷處 神庭:前發際正中直上1/2橫指處 常揉百會、太陽、神庭穴亦能緩解困乏,提神醒腦。另外,飲食調理也至關重要。
雖然清明期間的氣候理論上是比較清凈明潔的,但身在江湖的人的身心卻未必都能清凈明潔。 其實清明前后正是肝氣最旺的時候,所以人要跟隨大自然的節奏,外出踏青以疏肝氣,不然就容易肝郁。若沒有適當的身心調節,這段時間是很容易發脾氣的。 比如正值經期(或月經前后)的女性,肝處在一種缺血或氣血不穩定的狀態,肝郁會比較嚴重,容易急躁,而發脾氣也是疏肝的一個渠道(當然也是有損害的)。這個時候,沒有比男人的忍辱更好的藥了,讓她發出來就好,你要知道她不是故意的,這是她的生理反應,不是修養問題。 孫思邈在《養生銘》中云:“第一戒晨嗔”。早晨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才能保證肝氣的順利升發,生悶氣則肝氣郁結,憤怒則肝氣上逆。一日之晨相當于一年之春,若在春天的早晨生嗔心,那一整天都很難從中恢復過來。 人家若真對你發了脾氣,最好的辦法就是忍嘛,但“忍”不是憋在肚子里罵哦,是心里也放下,是很難啦。所以我們覺得對方不講道理,或自己感到委屈,氣不過的時候,想想難道自己從來沒有不講道理的時候?情緒上來的時候,怕是管他什么道理,道理都是我的。那么,難道只許我不講道理,就不許別人不講道理嘛?就算最后以理服人,也必先安于忍,沒有別的辦法。 但看這個“忍”字,心上一把刀,景象是很嚇人,但其實刀是刀,心是心。就像不中聽的話,很有威脅啊,但它本身傷不到你,是你由此而起的情緒傷到了自己。 無慧 ![]() 講得好聽,上個月我說了你幾句,您不是兩天沒和我說一句話么!您老真能忍啊~鄙視 平兒 慚愧慚愧。倒不是還在生氣,就是臉皮薄,要面子。要改要改。 ![]() 清明 · 飲食
![]() ![]() ![]() 脾胃虛弱的人,飲食上有兩大忌,一個是忌寒涼,一個是忌滯膩。隨著保溫杯里的枸杞茶越來越盛行,熱飲比較養生的概念已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 吃青團是江南一帶的清明習俗。青團是由糯米粉合艾葉汁(或麥苗汁)作皮,常見的餡有豆沙、薺菜肉、蛋黃肉松。艾葉汁性溫,麥苗汁性涼,故可視個人體質選擇。 然而,像青團這類的糕點很不好消化。像小小的青團吃的時候覺得不多,但糯米制品非常黏滯,飽脹難消。老年、小孩及脾虛的人最好不要吃。
春三月飲食上五味的總體原則是——增甘減酸。唯季春(清明、谷雨期間)要適當減少甘味的攝入,甜味吃得太多會滋長中焦的濕熱,不利于脾胃的運化。不僅季春如此,四季季月皆如此,《孫真人衛生歌》云:“季月可咸甘略戒”。 季春吃些辛味的食物,助木生火,為夏日之心旺作過渡和準備。而增辛亦為夏季的飲食原則,助陽氣的發散。 但另一方面,韭菜、大小蒜在古代的一些養生書中,又都屬于季春不宜食的食物。五辛之物,多食令人神昏乏力,氣濁且散得太過之故。 孟子 盡信《書》,不如無《書》。 比如《千金食治》里說“三月宜食韭”,而《云笈七簽》里又說“勿食韭”,其實都是有道理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讀書亦不可死讀,不可盡信(但盡信的反義詞不是不信,不是疑古,不是否定古人,而是不可信死,要理解現象的多變和語言的局限)。最好理解這些話背后的原理,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
雨前茶(谷雨前采的茶)不如明前茶那么細嫩,但也不像明前茶那么寒。明前茶產量很少,而清明后,谷雨前,就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的時節了。 綠茶升清降濁而能醒神解困,又能清胃熱、解油膩。喜歡吃燒烤肥膩之物的人,飯后適合喝點綠茶。 綠茶忌空腹飲。脾胃虛寒的人,是不適宜喝任何綠茶的。實在要喝,需要加等分的生姜,就成了姜茶飲。蘇東坡曾用姜茶飲治好過不少患濕熱痢疾的人。 脾胃較弱的,可以喝些花茶。而且花茶都有些疏肝解郁的功效,與春氣相應。除了散郁之外,不同的花茶各有不同功效。
![]() 玫瑰花茶 ![]() 菊花茶 ![]() 茉莉花茶 清明 · 導引 ▲ 謝青云先生行功圖,轉載自《家庭中醫藥》雜志
每日凌晨1點至5點(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練習時間)
1.盤腿正坐,先左臂向左側平伸,翹食指和中指,呈劍指式,同時抬右臂作拉弓式,眼觀左側指尖前方,吸氣。 2.同時做拉弓開胸的動作,使兩臂左右牽拉,然后呼氣放松,再換右側,左右各56次。 3.結束后,行叩齒,吐納,漱咽各三次即可。
此導引法主要調理腰腎、胃腸中因虛而引起的邪氣留滯所引起的病癥,如耳前發熱,怕冷,耳聾,咽喉痛,頸痛不能向后看,肩部關節轉動不利,腰無力,肘臂部的疼痛等。 清明 · 音樂
相傳《陽春》、《白雪》二曲是素女(當為黃帝時期人)以五弦琴所奏,師曠制譜,更以七弦。至唐高宗時,二曲已不傳,呂才根據舊曲增修而成者,即為我們今天所聽到的版本。 《陽春》一曲表現的是春回大地,萬卉芬芳,春色淡蕩之情景。《陽春》為宮調式琴曲,故得中正平和之氣,而不為鉛華輕浮之調。嚴天池詩云:“幾回拈出陽春調,月滿西樓下指遲”。可見《陽春》之所以曲高和寡,應不在技術,而在春色萬象中,保持心境上從容沉靜,下指宜緩不宜急。 清明 · 習俗 如今,我國法定節假日包含四大傳統節日:中秋、春節、清明、端午。春節是正月初一至初三,端午為五月初五,中秋是八月十五,都是陰歷。唯有清明是屬于陽歷系統的節氣節日。 陰歷系乎月亮的朔望圓缺,最易觀察,便于民眾記時日,我們在古書上看到的“正月十五”、“九月初九”都是陰歷,月相都會告訴你。 陽歷系乎太陽的暑來寒往,這個比較抽象,但古人發現太陽升落的地點有規律,一個循環就是一年。我們平時說太陽是東升西降,但一年中正東升起而正西降落的日子只有兩天,即春分和秋分。太陽從東邊最偏南的那個點升起的一天就名冬至,所謂冬至日南至。同理,夏至日北至。夏至之后,太陽的升降點一直南移,直到冬至,到最南端了,又開始向北移…… 陰歷的月份我們知道,陽歷也有月份,《內經》講的春三月就是指陽歷的月份,以立春為正月之始,一個月含兩個節氣,前者名“節”,后者名“中”。比如清明就是三月節,谷雨就是三月中。 陽歷的月份記載多以孟月、仲月、季月(分別指一季的第一、二、三月),或干支記月法來命名。遇到“X月初X”、“X月十X”這種的都是陰歷。 我國的傳統歷法為陰陽合歷。當陰歷和陽歷產生誤差時,我們通過置閏協調陰陽歷。 如果沒有下雨的話,清明的風非常適宜放風箏。民間還有“清明放斷鷂”的說法,如把自己的煩惱病災等寫在紙鳶上,放飛后斷其線,任其隨風飄去,將晦氣放掉。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七十回里對此就有描述——
踏青時,婦女兒童的頭上或衣襟上往往會插戴柳枝,據說可以辟邪驅疫。
在清明節前后掃墓祭祖的習俗,在宋代就形成了,現在依然是當今社會的重要習俗:鏟除雜草,放上花果,斟酒上香,燃紙箔錢,拜泣思懷。 但清明作為一個節氣,本身不具有這樣的文化意義,為什么祭祖掃墓放在清明? 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有一種說法是清明承載了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的習俗。寒食節起源于晉文公因放火燒死了不愿受賞的介子推而悔痛不已,于是下令此日禁生灶火,只吃冷食以悼念介子推。寒食節禁火冷食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后來演變為紀念先人的日子。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秋天是最容易產生悲哀憂郁情緒的季節,而春天則相反,充滿朝氣和生機,人的心情也比較舒坦。試想如果把哀思先人的活動放在秋天,不異雪上加霜,而在春天掃墓,人就容易節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