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份,紅軍的實力分布如下: 1、第一軍團,轄;第1、第2、第4師,騎兵第2團,炮兵連,工兵連,教導營,共約8000人。 2、第十五軍團轄;第73、第75、第78師,騎兵第3團,炮兵連,工兵連,共約6000人。 直屬部隊;第81師,轄;第241,242,243團,700人。騎兵第1團400人,特務團400人,山炮連150人,通信警衛部隊800人。 3、后方主力部隊。 第28軍,轄第250,251,252團,炮兵排,共約1400人。 第29軍,轄第255,256,257團,炮兵排,共約700人。 獨立1師,轄第1,2,3團,炮兵排,約500人。 兩個獨立團,共約800人。一個騎兵團約400人馬。一個山炮連150人。其余通信、警衛等部隊約800人。總計約7200人。 4、地方部隊 陜北省有三個獨立團,五個獨立營及各縣區游擊隊,共約3000人。陜甘寧省有兩個獨立團,一個獨立營及各縣游擊隊,共約1300人。陜甘特區有游擊隊約350人。中央直屬隊有200人。關中蘇區有游擊隊約400人。神府蘇區有一個獨立團及各縣游擊隊,共約800人。 第一方面軍(含1軍團8000人、15軍團6000人,各直屬部隊7200人,地方部隊6000人,紅軍大學800人,在陜南的紅七十四師2000余人。)總計3萬人;裝備步槍1萬余支,輕機槍500余挺,重機槍100余挺,迫擊炮40門,山炮2門。 第二方面軍(第2軍7643人,第6軍4059人,第32軍2677人)14379人;裝備步槍6268支,輕機槍160挺,重機槍129挺,迫擊炮4門,山炮1門。 第四方面軍(第4軍5700人,第5軍4600人,第9軍9600人,第30軍8000人,第31軍5000人,方面軍直屬隊5000人,總直屬隊4664人)共計42564人,裝備步槍15300支,駁殼槍及手槍2900余支,輕重機槍495挺,迫擊炮28門。 抗戰爆發前陜甘寧地區的紅軍總數達到7.4萬人,槍4萬余支(挺)。總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人,共設置36個縣和一個特區。 紅軍改編出師抗日前,紅1軍團發展到1.1萬人,紅15軍團發展到8000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