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708年 查理十二世入侵俄國 年輕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是首個在俄國漫長的冬天跋涉進入死亡和疲憊的歐洲大侵略家。 1708年~1709年的冬天并不適合戶外露營。在小冰期的煎熬中,整個歐洲被凍得硬邦邦的。大北方戰爭于1700年爆發,彼得一世對瑞典宣戰,目的是要把瑞典趕出波羅的海地區。當時的瑞典是一個超級強國,它的勢力范圍包括如今的瑞典、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以及俄羅斯的一部分。 戰爭開始并不順利,俄國軍隊在納爾瓦戰役遭到人數比自己少很多的瑞典軍隊痛擊。這次勝利極大地助長了查理十二世的自信,他入侵丹麥、波蘭、立陶宛以及薩克森;8年后,又開始把目光投向俄國領土。 查理計劃一直打到莫斯科。彼得使用了一種令瑞典人大感意外的戰術:撤退途中在自己的土地上放火,燒掉了所有的房屋、莊稼以及各種用具,結果沒有住房而寒冬又至,瑞典人被迫改變進攻路線,向南朝烏克蘭進發。烏克蘭盛產水果、谷物以及各種食草牲畜。如果兩個月之前來到這里,它將是軍隊理想的休整之地。但他們11月才來,記憶中最寒冷的一個冬季即將接踵而至。瑞典人自然對寒冷的天氣不陌生,但即使最斗志昂揚的士兵也無法長期對抗惡劣的自然條件,蜷縮在沒有被俄國人燒掉的幾個窩棚里作戰。 “與我們所承受的痛苦相比,打戰簡直如同兒戲。”查理十二世軍隊中有一名在戰役中因霜凍失去兩根手指和一個耳朵的士兵卡爾?金世博寫道,“在我們周圍,在怒號的寒風中,動物在田野里凍得僵直,鳥兒死翹翹地從天上掉落,好像被槍擊中一樣……當看到幾百個在戰場上英勇無比的小伙子此刻卻在呼喚著戰地醫生去切斷他們變得發白和松脆的手腳,耳朵和鼻尖不用刀就輕易掉落下來時,我們的心在痛,淚在流。” 僅在一次行軍途中,就有2000名士兵因為疲憊和霜凍而倒下。活下來的也痛苦不堪,手不聽使喚,一直凍到掌丘。有些人在火堆邊坐下烤火時突然死亡,因為迅速升溫導致血液突然流入收縮得很厲害的靜脈血管。隨著冬季慢慢持續,查理的將士們已被折磨得面目全非。酷寒也對武器及供應造成破壞,沒有牛,就無法拖動大炮。火藥也被雨雪浸濕,開槍時,武器發出沉悶的響聲,幾乎沒有什么威力。 曾經多達4.1萬人的瑞典軍隊到了春天只剩下兩萬人。即便在幸存的兩萬人中,還有三分之一的人生病或殘疾。 不顧在冬季遭受的消耗,瑞典人再次發起攻擊。在1月初,他們攻擊了韋普利克這個小小的堡壘,雖然得手,但損失不小。經過幾次交鋒后,瑞典人又遭遇到了俄國天氣的另一面――春天,所有的冰雪迅速融化,大地來不及吸收,結果路面變成泥濘骯臟的沼澤,車輪陷在里面無法動彈。除了坐下等土壤變干,他們別無選擇。 瑞典軍隊在1709年5月開始攻打波爾塔瓦城。但在冬天飽受折磨的瑞典軍隊如今只有1.7萬人,他們抵抗不過4萬以逸待勞的俄國士兵的反攻。除了查理和1500名心腹,瑞典全軍覆沒。 這次戰役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世界開始注意到俄國以及沙皇彼得一世不容小覷。 1812年 拿破侖入侵俄國 當拿破侖在1812年將目光投向俄國時,他似乎就是一個無敵的戰神。他率領的60萬“大軍”來自已經被法蘭西征服的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征服俄國似乎也是必然――俄國的軍隊只有18萬人,而且沙皇亞歷山大從未有過率軍征戰沙場的經驗。拿破侖也仔細研究過瑞典查理十二世命運不濟的侵略戰,他認為通過周詳的籌劃,法國人將在冬季到來之前就撤出俄國。 有一點拿破侖沒有充分考慮到,那就是俄國不僅有嚴寒的冬季,而且氣候往往處于兩個極端。攻擊剛開始,士兵們就遭遇強烈的暴風雨,渾身濕透。拿破侖的軍隊用馬車拉著重型武器以及夠每個士兵吃14天的糧食出發來攻打莫斯科。大雨之后,很多馬車不得不扔掉,因為輪子都被泥濘掩埋。 軍隊穿過立陶宛、奔向莫斯科時,夏季的炎熱使部隊吃了不少苦頭。他們沒有帳篷,因此無論干濕,都在露天睡覺。靴子也磨破了。水井很少,有些脫水的人被迫飲用路上車轍里的馬尿。 俄國人拒絕大決戰。法蘭西人前進,俄國人撤退。法蘭西人繼續前進,俄國人再次后退。俄國總是有大片的土地可供撤退。這樣幾個月過去后,拿破侖的主力部隊已減少到10萬人――絕大多數死于炎熱和疲憊,而不是步槍子彈。 幾周后,拿破侖抵達了莫斯科。然而,他們卻發現莫斯科已是一座空城。留在莫斯科的俄國人從彼得大帝身上學會了一招。等最后一批俄國軍隊離開以后,他們縱火燒掉任何對隨后可能趕到的法國人有用的東西。大火連續燒了3天3夜,沿途的一切俱為灰燼。等火最終熄滅下來時,拿破侖三分之二的勝利果實已經化為烏有。在拿破侖清楚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無意投降后,他于10月18日下令撤退。 11月6日,瓢潑大雨變成了雪,白茫茫地蓋住了大地。法國人并沒有準備冬季軍服。他們的制服甚至都遮不住肚子,里面只有馬甲,而頭盔反而把熱量吸走。從莫斯科洗劫來的絲綢、皮草、裙子甚至還有做禮拜時穿的彌撒服都成了法國人抵御寒冷的材料。 當法國人碰巧遇上一個還算完好的村莊時,他們又差點自己把整個村莊燒掉。俄國人的房屋都用糊上泥巴的木頭爐子取暖。這些爐子必須得慢慢加熱。但一個快要死于饑餓和霜凍的人哪顧得了這些,他們盡可能快地給爐子生起了火。接下來,爐子著火了,整個房屋都燃起來了,還燒死了幾個士兵。 11月25日,帶著僅剩的5萬人,拿破侖來到了貝爾齊納河。可河上的橋梁已經被俄國人破壞。要是能夠再冷一點,河水就能結冰,然而,天氣卻剛好冷到使河水冰冷刺骨,漂浮著冰塊,可就是無法渡過。一些勇敢的士兵冒著幾乎必死無疑的危險下到水中去定位水下支撐物。經過一整夜不停的工作,到11月26日早晨,“大軍”終于可以過河了。 寒冷還在繼續。瘦骨嶙峋的士兵們蛻變成“兇殘的野獸”,他們為了搶奪一塊馬肉或者死人身上的一件外套而動刀動槍,爭得你死我活。多達4萬人在短短的4天里消亡――他們的尸體散落在街頭。 當地人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清理死尸。地面凍硬,他們無法挖掘墳墓,于是就把尸體扔進法蘭西人在戰爭初期挖掘的戰壕里。2002年,在一個住房開發項目中,推土機挖出了這片巨大的墓地,無數人曾長眠于此。 俄國的勝利被認為是拿破侖王朝滅亡的開始。 1941年 希特勒入侵蘇聯 當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時,他不是不了解拿破侖的教訓,他選擇了忽略這個事實。他推斷,斯大林一直會因為他們兩國之間的互不侵犯協議而感到放心,進攻蘇聯只需一場短時間的會戰,跟蘇聯的冬天無關。 “巴巴羅薩行動”的第一階段對德意志帝國而言大獲全勝。他們長驅直入,深入到蘇聯內陸。在某些地方,德軍不到一天便挺進80千米。 1941年8月下旬,德軍戰果輝煌,希特勒下令手下將領停止向莫斯科前進并轉向烏克蘭,在那里,德軍可以在農產豐富的土地上狼吞虎咽。這次耽擱給德軍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盡管氣象學者警告過希特勒要注意秋天的泥濘期,但是他沒有聽進去。10月2日,希特勒下令重新進攻莫斯科,莫斯科城進入高度警戒狀態。每天,莫斯科居民都挖著一條反坦克壕溝,“社會重要人物”被疏散,列寧的棺木被搬到郊外。同時,來自西伯利亞的部隊移到城郊。接著,德軍就遭遇到泥濘了。 坦克的車軸陷入泥濘中,致使它每前進一步都變得蹣跚且損耗相當大的能量。道路變成了沼澤,甚至連礫石路面的道路也往下陷。補給卡車經過的路面,留下一個個泥坑。馬拉的交通工具是戰爭期間勞力的重要角色,但它們只能停留在小路上,因為馬被深陷在沼澤中。 地面變成了渾身濕透的“復仇者”,報復著德軍,直到11月帶來了冰凍嚴寒,德軍才得以繼續朝莫斯科挺進。 希特勒最終被迫同意撤退。閃電戰無法征服蘇聯,希特勒不得不面臨著長期戰爭的損耗。為了生存,他必須控制巴庫的油田,不讓蘇聯人占領此地。沿途,希特勒的軍隊要占領伏爾加河河畔極具戰略地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 1942年6月,在溫和的夏季,德軍朝斯大林格勒展開猛攻。一開始的空中轟炸將這座主要為木結構的城市燒成平地,剩余的建筑物變成瓦礫堆。 “蘇聯完蛋了!”希特勒這么宣布,但這有點言之過早。11月19日,在風雪的掩護下,蘇軍展開攻擊,德軍損失慘重。 12月16日,伏爾加河終于封凍。德軍由于炮彈短缺,無法炮轟伏爾加河。朱可夫的第六十二軍團建造了一座新的渡河冰橋。在接下來的7周內,卡車及其他車種將食物、武器、醫療補給品和溫暖的衣物運到蘇聯軍隊。 1月12日,最后一架德軍飛機飛離了斯大林格勒。它載著一袋知道自己死期將近的年輕士兵們所寫的信件。這些信件永遠沒有送達收件者的手上。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下令扣押這些信件,免得信件的任何內容可能被用來助長戰爭的動機。結果,他們發現這些信件中鮮有內容能夠激起愛國主義的浪潮。 1943年1月,殘余的第六軍團送出最后一份絕望的請求到柏林,希望能允許放棄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2日,德軍被迫投降。原先進攻斯大林格勒的33萬名德軍當中,9萬人被俘;其余全都倒下――有些戰死,但是大部分死于饑餓、疾病及嚴寒。在俘虜中,有2.5萬人踏著深及腳踝的雪在長途跋涉到西伯利亞監獄的途中死亡。而能活著到達的人當中,只有2500人再次見到德國。 清除斯大林格勒的冰尸就動員了3500位市民及1200名德軍戰俘;在往后的幾十年中,尸骨陸續出土。在許多觀察家看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結束是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開端的。 天氣并不是改變戰爭形勢的唯一因素,但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蘇聯廣闊的地域中,天氣是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一位曾經服役于東線的前德軍將領寫道,“認識并尊敬這股力量的人便能夠戰勝它,不屑或低估它的人便有招致失敗或毀滅的危險。”本文節選自《天氣改變了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