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建筑學報》2018年第2期,近期微信將分章節為大家分享。本期小編先帶領大家了解第一部分——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療愈性空間環境的設計目標。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療愈性空間環境的研究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證,從局部到系統的過程。隨著百年來對該病癥研究的不斷深入,老年精神病學、老年護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者對失智癥的診斷、分級、評估、干預方法開展了大量研究,并認為空間環境是重要的干預手段之一。20世紀90年代開始,勞頓(Lawton), 柯恩(Cohen),蔡塞爾(Zeisel)等學者從失智老人身心特點出發,結合護理目標,提出了療愈性空間環境的設計目標與導則,為后續的大量療愈性空間環境的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 失智癥又稱“癡呆綜合癥”,是由腦部疾病所導致的一系列以記憶和認知功能損害為特征的綜合癥。大部分失智癥是漸進性退行性疾病,一般根據患者程度將病程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三個時期。 不同病因、不同病程下的失智癥患者,所呈現出的病癥各有不同,但總體而言,主要可以分為認知癥狀(又稱核心癥狀)與非認知癥狀(又稱周邊癥狀)。認知癥狀是指由于腦部病變所引起的記憶力、思考、判斷、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能力減退。非認知癥狀則是指環境等綜合因素導致的行為或者精神問題,例如徘徊、焦躁、晝夜節律失調等(圖1)。國際老年精神病學協會(IPA)將這些對老人生活造成困擾的非認知癥狀定義為精神行為癥狀(BPSD,Behavioral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指代失智老人知覺、思維、心境與行為方面的癥候群。 圖1 失智癥的核心癥狀與周邊癥狀 腦部病變所導致的認知能力衰退,使得失智老人對環境的適應力比其他人更低,更加敏感。1973年,美國學者勞頓在針對老年人居住環境的研究中提出環境壓力與個體適應水平模型(Press-Competence Model)。該理論認為,每個個體都存在基于自身條件和經驗的“最優環境刺激水平”,即個人主觀感到最為舒適的環境刺激水平。如圖2,當個體適應水平較低時,其能夠適應的環境壓力水平范圍較窄。當環境壓力水平低于個體適應范圍時,會產生無聊、乏味的感受;當環境壓力水平高于個體適應范圍時,則會感到疲勞、焦慮等消極情緒。 圖2 環境壓力與個體適應水平模型 根據該理論,勞頓博士認為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空間環境需針對失智老人的承受能力,提供適當的環境壓力,以使老人感到舒適。勞頓博士在2001年發表的文章中,進一步對失智老人的環境需求進行了細化探討,列出自主性、個體性、尊嚴、隱私、愉悅、有意義的活動、人際交往、安全感與安全性、舒適、精神滿足、保持身體機能等11個需求維度。據此,勞頓博士研發制定了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環境評估量表(PEAP,Professional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rotocol)并對其進行了檢驗。PEAP按照老人對空間環境的需求共分為八個維度,包括:提供安全性與安全感、加強化感知覺與時空導向、支持身體機能發揮、促進社交活動、確保私密性、提供自我選擇的機會、提供適宜的環境刺激、支持生活延續性等,各方面的具體內涵見表1。PEAP提供了一個基于失智老人身心需求的專業性護理機構空間環境評估方法,并且特別強調將空間環境與社交環境、護理策略相聯系,后被日本、臺灣所翻譯引進,廣泛使用。 表1 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環境評估量表(PEAP)評估維度及其內涵
療愈性空間環境是指針對老人身心特點進行特殊設計的空間環境,它能有效緩和老人的精神行為癥狀,幫助其保持生活能力,延緩病程發展。需要指出的是,療愈性空間環境并不能逆轉或者治愈失智癥,而是側重于緩解癥狀、防止其快速惡化。 失智老人的精神行為癥狀會加重照料者心理負擔、降低老人與家屬生活質量、還可能進一步加速認知癥狀的發展惡化。因而,護理的目標之一便是找準精神行為癥狀的引發原因,盡可能通過非藥物進行干預,預防、減少精神行為癥狀的發生,使老人能夠盡可能平和、安寧。常見的干預手段包括:環境干預、行為干預、娛樂、輔助治療、社交治療、心理干預等方式。其中,環境干預不僅包括室內外空間環境的調整,還包括社交人文環境的配合調整。 經過數十年的大量實證研究,國外學者發現空間環境干預能夠對失智老人起到重要的療愈性作用,例如:減少失智老人情緒行為問題,促進老人對環境的認知與空間定向,支持老人發揮自身能力,有助于產生積極情緒、抑制消極情緒,促進老人社會交往,減少藥物使用、促進睡眠飲食規律性,幫助護理人員為老人提供適宜的護理服務等。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梳理出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療愈性空間環境的設計框架。如圖3,基于環境壓力與個體適應水平模型,失智老人的身心特點與病癥特征決定了失智老人對護理機構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的干預目標則決定了空間環境的療愈性設計目標。空間環境設計在目標引導下完成,并與社會環境、運營環境的協同作用,療愈性環境最終對老人產生積極的干預作用,幫助老人減輕精神行為癥狀,延緩病癥發展,促進老人過上平和、愉快的生活。 圖3 失智老人護理機構療愈性空間環境設計框架 參考文獻: [1] Satariano W A. Epidemiology of aging: anecological approach[M].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2006:44. [2] Norris-Baker C, Weisman G D, Lawton M P, etal. Assessing special care units for dementia [M]//Enabling Environments.Springer US, 1999: 165-181. [3] 吳孟珊. 以日本「認知癥高齡者環境設施評估尺度」運用在臺灣失智癥單元照顧環境評估尺度之初探[J]. 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2. 圖片來源: 圖2改繪于[1],表1整理、翻譯自[2]、[3],其他為作者自繪 微信編輯:陳 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