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正確認識皮膚病 1 您了解您的皮膚嗎?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總重量占體重的5%~15%,總面積為1.5~2m2,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異,為0.5~4mm,有幾種顏色(白、黃、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種、年齡及部位不同而異。 皮膚覆蓋全身,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機械性、化學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刺激。皮膚具有兩個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體r8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的丟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保持著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在生理上起著重要的保護功能,同時皮膚也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同時,皮膚也是一個生物活性界面,是一個突出的反映器官,有高度發達的感受器和豐富的傳導裝置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連接,將體內組織和器官的異常反映到皮膚,又將外圍環境中各種刺激反映到大腦中樞而作出相應的反應。可以說,皮膚是人體的一面鏡子。 2 我們的皮膚有幾層? 皮膚覆蓋在人體最外面,與人的外貌直接相關。健康的皮膚應該是細潤、光滑、富有光澤和彈性的。從外到內,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表皮包括了10多層細胞,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平均厚度不大于2mm。最深層的細胞與真皮相接,為生發層,其間夾有黑色素細胞。如果黑色素較多,則皮膚顏色深,反之則淺。同時黑色素對皮下組織有保護作用,可避免紫外線直接損傷深層的組織。 真皮的厚度約為表皮的10倍,位于表皮深層,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其中有膠原纖維和網狀纖維,它們使皮膚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彈性,.如果纖維萎縮,細小的皺紋就會增加。真皮層由血管、神經、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組織構成,倘若這些組織功能衰退,皮膚就會呈現老化現象。 皮下織位于皮膚最深層,其厚度約為真皮層的5倍,它由疏松的結締組織和大量脂肪組織組成,從而使皮膚具有保溫和緩沖外來震動的作用。 3 皮膚有哪些生理作用? 皮膚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保護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分泌、排泄、吸收、代謝和參與免疫反應等,對于整體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同樣,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上反映出來。 (1)保護作用皮膚對于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刺激有保護作用。 (2)感覺作用皮膚中有極豐富的神經纖維網及各種神經末梢,將刺激引起的神經沖動,傳至大腦而產生感覺。如瘙癢是皮膚、黏膜的一種特殊感覺,常伴有搔抓反應。 (3)調節體溫作用皮膚對保持正常體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當外界溫度或某些疾病使體溫發生變化時,體溫調控中樞會調節皮膚血管的收縮和擴張,從而改變皮膚中的血流量及熱量的擴散,以調節體溫。 (4)分泌和排泄作用小汗腺在正常室溫下,只有少數處于分泌狀態,氣溫高于30°C時,活動性小汗腺增加,排汗明顯。同時,皮脂分泌中含有較多的甘油三酯(50%以上)、蠟類(26%)、固醇類(4.3%)及角鯊烯等。 (5)皮膚的吸收作用皮膚是機體較好的保護屏障,角質層中的脂類成分能防止水分及某些化學物質進入機體,以及通過皮膚的水分的丟失。但皮膚不是絕對無通透性的組織,長期接觸可使某些物質透過表皮角質層細胞而‘被吸收。外用藥對皮膚病的治療有重要作用,太多數化妝品也是通過作用于皮膚達到美容效果的。皮膚吸收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角質層的細胞膜。 (6)皮膚的代謝作用皮膚中的水分。主要在真皮,它不僅是皮膚的各種生理作用的重要內環境,而且對于整體的水分也可起調節作用。機體脫水時皮膚可提供其水分的5%~7%,以補充血循環中的水分。每日從皮膚散發的水分約為500m,這是從真皮吸取的。皮膚有炎癥時水分的蒸發顯著增多。皮膚中的電解質以氯化鈉及氯化鉀的含量最多,此外還有微量的鎂、銅、鈣、磷等。皮膚還有糖代謝、蛋白質代謝、脂肪代謝的功能。 4 皮膚有哪些類型? 如何進行皮膚的保健?通常,我們根據皮膚含水量、皮脂分泌狀況、皮膚pH值以及皮膚對外界刺激反應性的不同,將皮膚分為五種類型。 (1)干性皮膚又稱干:燥型皮膚,其角質層的含水量低于10%,pH>6.5,皮脂分泌量少,皮膚干燥、缺少油脂,皮紋細,毛孔不明顯,洗臉后有緊繃感,對外界刺激(如氣候、溫度變化)敏感,易出現皮膚皸裂、脫屑和皺紋。(2)中性皮膚也稱普通型皮膚,為理想的皮膚類型。其角質層含;水量為20%左右,pH為4.5~6.5,皮脂分泌:量適中,皮膚表面光滑細嫩,不干燥、不油膩,有彈性,對外界刺激適應性較強。 (3)油性皮膚也稱多脂型皮膚,多見于中青年及肥胖者。其角質賡含水量為20%左右,pH<4.5,皮脂分泌旺盛,皮膚外觀油膩發亮,毛孔粗大,易黏附灰塵,膚色往往較深,但彈性好,不易起皺,對外界刺激一般不敏感。油性皮膚多與雄激素分泌旺盛、偏食高脂食物及香濃調味品有關,易患痤瘡、脂溢性皮炎等皮膚病。 (4)混合性皮膚是干:性、中性或油性混合存在的一種皮膚類型。多表現為面中央部位(即前額、鼻部、鼻唇溝及下頦部)呈油性,加入適量硼砂或小蘇打,使其變為軟水后再使用。洗滌劑的選擇應根據皮膚類型。洗澡次數及時間應根據季節、環境的不同而異,早晚洗澡均可,水溫以35~38°C為宜,清晨洗澡水溫可稍低,睡前洗浴水溫可稍熱,有利于入睡。 ②皮膚老化的預防:盡量避免強烈日光照射,外出時應打傘、穿淺色衣服或外用遮光防曬劑。堅持自我面部保健按摩可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增加皮膚細胞活力、防止真皮乳頭層的萎縮、增加彈力纖維的活性,從而延緩皮膚衰老。可根據氣候、年齡和個體皮膚類型選擇合適的抗衰老、保濕、抗氧化化妝品,應注意切勿選用含激素、汞、砷等成分的化妝品。 5 皮膚病會遺傳嗎?能治好嗎? 已知的遺傳性皮膚病達百種以上,如雀斑、魚鱗病、白化病等,是由親代將其本身的異常或突變后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從而使下一代出生時或以后出現該基因所特有的皮膚疾患。根據遺傳性皮膚病發病過程中遺傳因素的作用模式,又可分為單基因遺傳性皮膚病和多基因遺傳性皮膚病。 遺傳性皮膚病可以生后即有,也可在兒童或青春期出現;同一種遺傳性皮膚病在不同人表現的癥狀輕重不同,例如魚鱗病輕者僅四肢有輕微改變,重者軀干、四肢均可累及,并且角化干燥突出,還可伴發毛囊角化、掌跖角化等。 多數遺傳性皮膚病無有效療法,不能根除。個別疾病可通過藥物或飲食治療得到改善,但這些治療并不能去除病因。有些先天性畸形或異常影Ⅱ向功能或美容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手術治療。遺傳性皮膚病不能通過藥物或其他手段根治,故預防更為重要。對已有本病者,應避免接觸有害因素或減少其癥狀發生。例如著色性干皮癥患者應避免日曬,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患者應避免摩擦與壓迫,以減少癥狀發生。另外,通過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6 皮膚病會傳染嗎? 許多皮膚病患者及患者的家人、同事都十分關心所患皮膚病有無傳染性,其實能夠傳染的皮膚病很少,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病毒性皮膚病如尋常疣、扁平疣、水痘、風疹、麻疹、傳染性軟疣、手足口病、口蹄疫等可通過直接接觸或呼吸道傳播。 (2)細菌性皮膚病某些細菌性皮膚病也有傳染性,如麻風、皮膚結核等均可通過接觸而傳染。 (3)真菌性皮膚病由各種癬菌感染引起的淺部真菌病幾乎都可通過接觸傳播,如頭癬可通過理發用具相互傳染、手足癬可通過鞋襪傳播。此外,還有甲癬、體癬、汗斑(即花斑癬)和念珠菌感染等。 (4)性傳播病各種性傳播病,如淋病、梅毒、尖銳濕疣、艾滋病等都可通過性行為而傳播。 (5)其他由疥螨引起的疥瘡、虱子引起的各種虱病(頭虱、陰虱和體虱等)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因此,上述皮膚病患者應注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同時,正常人也要盡量避免使用患者用過的物品,以預防上述皮膚病,但也不要過度恐慌。 7 皮膚病是“發”出來的嗎? 皮膚病大多數有皮疹。皮疹是“發”出來的,而有些食物又是“發物”——含有異種蛋白質。當這種特殊的蛋白質被人體吸收后,便會引起過敏反應,損害皮膚。所以,患皮膚病的人在服藥期間或在治療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均應禁食帶有刺激性的食物。否則,即使處于穩定期的皮膚病,也會重新發作。 有些皮膚病,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瘙癢癥、濕疹、脂溢性皮炎、過敏性皮炎、酒渣鼻等,其發病與某些食物有密切的關系。在發病期間或疾病治愈后的一段時間內,應限制或禁食魚、蝦、蟹等海鮮“發物”,以及禽類食品和蔥、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有些皮膚病如疥瘡、體癬、白癜風等,因與飲食無關,不需忌口。 一般來講,某些患者只對一二種食物過敏,因此,不要對禁忌食物的范圍過大。患者可將吃進食物的種類和時間與癥狀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若在進食后12-24h發病,就為致敏食物。這樣忌口就有針對性,縮小了忌口的范圍。日常生活中,常見一些人不管患了哪種皮膚病,也不管自己對什么食物過敏,凡是所謂的“發物”,統統忌口,結果造成營養不良,影響了身體健康。即使是皮膚病患者,對于禁忌的食物也并非永遠忌口,一般待皮膚病穩定一段時間后,可嘗試吃過敏食物,從小量開始,如無特殊反應,可逐漸增加量和次數。經過反復多次脫敏,一些人對原來過敏的食物,可以不再發生過敏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