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是我國的5A級旅游景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級文化遺產。作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以奇松為首的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聞名中外,遠遠望去,千溝萬壑,比比皆松,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無數的游客前來游玩觀賞。 黃山歷經滄海桑田孕育出的奇秀的黃山松,它的種子被風送到花崗巖的裂縫中去,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鉆勁,在那里發芽、生根、成長。正是這頑強的生命力,才造就出那獨特的形態和一種奇特的美。 黃山屬于黃崗巖地質,泥土本就稀少,黃山松的生長環境十分艱苦,他們的根部要牢牢地插到很深的石縫中去,所以黃山松的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顆一丈高的松樹樹齡往往上百年,甚至數百年;而它根部也比樹干長幾倍,甚至數十倍。 黃山松從空氣,雨雪中吸取養份,供其生長所需,它們在千米高峰的懸崖絕壁上挺胸而立,繁衍種族,延續后代,每一顆都皆不相同,獨具特色,更是衍生出“黃山十大名松”這群“松家族”中的精品。 在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的迎客松,是黃山的標志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它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只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里,雍容大度,姿態優美。為了保護好這顆稀世珍寶,黃山早就對迎客松實行了“特級護理”,照看它要像帶小孩一樣精心,而在迎客松邊上一間不到6平方米的小屋里,常年居住著專職護理員,使它成為全國唯一的配有“警衛”的樹木。 原先有傳聞迎客松已死,其實已死的并不是迎客松,而是黃山十大名松之一“送客松”,在2005年,專家們對黃山古樹名木例行體檢時,發現“送客松”長勢衰落,于是先后5次組織全國的專家前往黃山“會診”,對其進行補救,但自然規律終究無法違抗,到了2005年12月初,送客松的樹葉全部枯死。 專家們最后對其死亡的原因分析為兩點:一是樹齡過老,已接近黃山松的生命極限;二是送客松的所處條件極端惡劣,生長在一塊天然的大巖石上。加上2004年的梅雨季節,黃山沒有下一滴雨,于是導致年老抵抗力下降的送客松不堪一擊。 專家們在送客松死亡后的3個月里進行了新的物色,終于選定了一棵約200歲的“接班樹”,不僅樹形奇特,與原樹相似,又恰好屬于‘青壯年’樹木。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送客松其實是一顆“替代樹”。 黃山十大名松中除了迎客松和送客松這兩位大明星之外,還有陪客松,盼客松,望客松,蒲團松,探海松,倒掛松,望泉松,貼壁松。它們猶如如一支支神奇的畫筆,把五百里黃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難怪古人說:黃山之美始于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