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分 石刻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石刻屬于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 中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各時期有代表的幾個石窟介紹: 1、北魏,代表:山西大同云崗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2、唐代,代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3、唐末、宋初,代表:重慶大足石刻。敦煌石窟是從前秦到元代歷年不斷的開拓形成的。 佛三尊造像 (東魏) 這尊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頂部殘缺、僅余兩身飛天外,其他皆保存完好。整體雕刻細膩,工藝技法極高,為已知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東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稱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精品。 主尊立佛位居正中,兩目微張,彎眉細長,雙唇微閉,嘴角微上翹,面含微笑;雙手施無畏、與愿印。佛兩側各倒懸一龍,龍嘴銜蓮莖、蓮葉,上托蓮臺。二脅侍菩薩頭戴寶冠,面形方中帶圓,面露微笑,身著長裙,手持法器,立于蓮臺之上。更難得一見的是,二脅侍菩薩的裝飾、兩側龍及龍所銜蓮莖、蓮葉等均有明顯差異,寓變化于統一之中。佛、菩薩、龍及飛天等形象,皆以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刀法圓潤渾厚。 思惟菩薩像 (北齊) 表現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在菩提樹下靜坐禪悟場面的思惟菩薩像,一直是最優美、也最受喜愛的佛像造像題材之一。不過,因其姿勢復雜,用圓雕藝術形式表現思惟菩薩像殊為不易。在目前所見北朝時期青州造像中,圓雕思惟菩薩像迄今僅發現兩尊,而您面前的這一尊,藝術水平更為突出,尤顯難得和珍貴。 菩薩頭戴五尖式寶冠,肩上有圓餅狀飾物。上身裸露,腰系輕薄貼體的多褶長裙。上身微向前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殘缺,左腳自然下垂,成功表現出思惟禪悟的意境。菩薩體態健壯勻稱,形貌端莊俊美,雖雕飾簡潔,但手、足等部位質感強烈,造型與藝術水平極為高妙。 思惟菩薩像 (唐代) 這尊菩薩像為漢白玉質,1972年陜西隴縣火燒寨唐代寺院遺址出土,為唐代皇帝的家廟所在。這尊菩薩像很可能當年為唐代皇帝奉祀所專用,為唐代皇室雕刻作品。 菩薩坐在圓形高座之上,左腿翹起,上支左臂,左手支面頰,右手敷搭在右腿之上。他雙眼微閉,眼瞼下垂,正陷入深思之中,將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思惟的場面表現得極為真實感人。菩薩頭梳高髻,赤裸上身,下穿裙擺及足的長裙,跣足。菩薩形體與面相均刻劃得肥碩豐滿,前額寬厚,頰腮圓潤,細腰豐臀,兩足肥厚得體,具有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代表了當時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 供養菩薩立像(北齊) 與宋元以后不同,中國隋唐以前的佛和菩薩像,還是超凡脫俗、與人間保持很大距離的神,特別是菩薩,造型多少有些“拘謹”。然而,這尊北齊漢白玉質菩薩像則與眾不同,姿態活潑優美,令人感到親切。 這尊圓雕菩薩像,頭扭向左側,頭后有圓形頭光。面相豐圓飽滿,雙眼細長微鼓,嘴角內凹,露出微笑。雙肩寬厚,胸部挺起,除了袈裟衣邊外,不雕衣紋。手臂豐滿圓潤,雙手置于頸下右側,作合十狀。身體有明顯的轉體動作,足踮起,立于單瓣覆蓮圓座上。這一姿態奇特的菩薩像,在中國隋唐以前的菩薩像中尚屬僅見。同樣值得贊嘆的是,這尊菩薩像的雕刻技藝十分高超,而且還運用了玉器工藝中的“俏色”做法——菩薩的袈裟衣緣等部位保留了原有的粗糙的石皮,以此較好地體現出袈裟的質感,這在石刻佛教造像中更屬罕見的孤例。 ![]() ![]() 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北魏) 這尊背屏式佛三尊造像,整體保存十分完整。像下所設方座的正面有78字的刻銘,明確標明它是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由一位名叫法想的比丘尼發愿雕造的彌勒佛三尊像。這在目前所見的山東青州北朝造像中是時代最明確且最早的一尊;所雕造的彌勒佛形象也是中國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彌勒佛之一,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肚彌勒佛有很大差別。 主尊佛居中,體貌豐健,法相莊嚴,嘴角含笑,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立于蓮臺之上。佛兩側有翔龍吐出蓮莖和蓮葉,其上托出蓮臺。二脅侍菩薩站于蓮臺之上,面相清秀,略顯微笑。背屏上方雕六飛天,最上方兩飛天雙手捧塔,其他四飛天分別執箜篌、笙、排簫等樂器,正邊奏邊舞。像下方座前為銘記,其他三面分別浮雕佛教故事“太子比武”及伎樂、供養人等圖像。 ![]() ![]() 永熙二年張令妃造佛三尊造像(北魏) 這尊背屏式造像,是當年“法難”的最形象的例證。原來一尊完整的一佛兩菩薩三尊像,現僅存右下半部分。通過殘存部分,尚可依稀想見當年造像的精致。然而,這尊殘像仍被專家們譽為“難得的國寶級造像標尺”。這是由于造像的背面刻有大面積的線刻畫與發愿文。位居右下角的十行發愿文,明確標明其造于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它是目前山東地區發現的北朝紀年造像中時代較早的一尊,對研究中國北方地區佛教歷史與佛教造像藝術價值重大。同時,發愿文字體為典型的魏碑字,雋妍秀美,藝術水平頗高。 背屏背面的線刻畫,內容頗為復雜。其中上欄上方殘存山巒,山下有河水流淌,山水之間有一巨獸長尾飛揚。上欄底部中央刻一猛虎追逐一獸。上欄右側也殘存兩身坐佛像。下欄中央刻上下兩身坐佛像。兩坐像左側,是一正在建筑中的佛塔。塔呈方形,塔身磚砌而成,磨磚對縫。兩工匠站在塔上,或手持瓦刀,或俯身下接石料,似在做塔的封頂工作。北魏時期天下寺廟萬所,佛塔林立,但沒有一座保存下來,這幅畫像為今人形象地描繪出1500年前佛塔的模樣,極為難得。 ![]() ![]() ![]() 菩薩頭像(唐代) 這尊菩薩頭像為圓雕作品,黃砂巖制,約出自山西地區。整體雕刻精美,面部呈現出一種慈祥肅穆的神情,是現存唐代藝術水平較高的石雕作品之一。 菩薩頭發梳作條縷狀,再于頭頂盤起,束成高髻,并以帶束之。從側面觀之,盤起的高髻呈螺髻形,發髻正面飾一朵小蓮花,兩側各裝飾五葉忍冬紋。菩薩面相長圓,面容頗顯清秀,額際用陰線刻出明豪。五官刻劃較為疏朗,雙眼微睜,眼角稍稍上挑,作凝神靜思狀。櫻桃小口,嘴角微微上翹,蘊含笑意。 ![]() ![]() 來源: 《保利藝術博物館》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