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道舊稱圣路易道(Rue Saint Louis
)又稱寶士徒道(Bristow Road),外文對照很明顯,一個名稱是典型的法國式,一個名稱是典型的英國式。前文提到,解放北路跨越了天津英法租界,不錯,營口道正是兩大租界的界路。
越過營口道,我便正式進入了法租界。上文提到的中法工商銀行位于營口道北側的解放北路上,因此算是法租界內的建筑。與其相對的,是一座在中國郵政歷史上有著里程碑式意義的建筑——大清郵局津局。這座建筑無愧于中國近代國家郵政的起點,這些知識源于我曾經喜歡的集郵,珍貴的龍票就是在這里首發。
(大清郵局津局)
法國公議局舊址是解放北路上為數不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真的要為自己的家鄉鳴不平。走過了很多城市,諸如上海外灘、武漢江灘、廈門鼓浪嶼、煙臺煙臺山、北京東交民巷、青島德式建筑等均整體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加以妥善的保護。可解放北路呢?每次回天津,每次都會發現解放北路的變化,所謂變化,是一些建筑已經不復存在。如果被整體列為全國文保單位,城市的過度開發在這里肯定是要三思而行的。
當時,尚不知公議局是作何用,只是從名字上判斷屬于法租界的一個管理機構。建筑的南側有一座小小的廣場,從這樣的布置格局,也很容易地想象到建筑的大體用途。后來,我知道廣場叫做克雷孟梭廣場,又是一個極具法國特色的名字。建筑的二層大陽臺很吸引我,憑欄俯瞰小廣場,一定是午后非常愜意的事情。
(法國公議局)
(朝鮮銀行)
(華義銀行)
朝鮮銀行和華義銀行舊址隔承德道相望,兩座建筑形式相仿,均為沿兩街交口處展開,不過朝鮮銀行要顯得更加華麗一些,畢竟紅色的磚墻在冷清的冬日里還是帶有些許暖意。我對朝鮮銀行的名字更加感興趣,難道原屬大清藩國朝鮮的一家銀行能進駐寸土寸金的法租界中街?當然這個疑惑,也是在我未來的寫作中得到的答案。拍攝華義銀行舊址時,有兩位游人正在駐足留影,有意去解放北路的朋友可以留意這個地點,這里是拍攝金融區最好的位置。當然一定要注意時間,下午最好,從照片上拍攝者的影子您也可以看出上午恰好是逆光。
(東方匯理銀行)
東方匯理銀行,一家法國銀行。法國人追求浪漫的情調在建筑的外表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小小的平面上包含了太多華麗的元素,后來我知道了山花,還是斷裂式的,后來我知道了牛腿,就是支撐著陽臺的物件。也是后來,我才知道這座建筑原本還有更加令人炫目的樓頂塔亭。
(法國工部局)
(新舊對照)
法租界工部局?又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毋庸置疑,是法租界的管理機構之一,可是其具體職責呢?我洞悉著這座貌似堅固無比的建筑,高大寬敞的大門內,是更加寬敞的庭院,有一種說不出的陰森的感覺。當我知道了工部局的作用后,印證了這種感覺是正確的。建筑其實和人一樣,外在的一種氣場恰巧其內在的氣質的一種外露。
(DD飯店)
DD飯店,這是她的遺照。拍攝日是07年2月18日,09年的9月25日,她悄悄的離開了這個世界。死因正是上文所述的城市改造。天津地鐵修筑中的事故讓建筑的主體出現了裂痕,有關部門再三考慮之后,還是拆除了這座建筑。不知道是出于所謂的重點保護,還是出于人道,遺址上鋪設了碧綠的草。綠油油,原本意味著生生不息的生命期望啊!記住這塊草坪,我會帶滿滿到這里來,讓他知道綠色不僅僅代表生命!看著重點保護的銘牌,好諷刺啊,這不正像墓碑嗎?!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DD飯店,這兩個字母的含義。

法國俱樂部,相比英租界內的英國俱樂部稍遜一些。不過,多了一些平易近人的感覺。入口的大銅門貨真價實,雕工精湛,兩側的墻體漸次內收,給人一種恍然如夢的視覺效果。笙歌艷舞,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多少人在此銷魂,又有多少人在此流連。
(法國俱樂部)
(裕中飯店)
裕中飯店舊址是此次解放北路之行拍攝的最后一座建筑。蹉跎一百五十余年的老街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我走過的這一個小時,不過是撣掉了那塵封已久的史書上的一層灰塵。走馬觀花似的拍攝,我根本沒有留意銘牌上對于建筑歷史和工藝的介紹,這些工作留待了以后。后來我多次到解放北路,那本沉重的書也被我一頁頁地翻過,直到我能夠從容地、淡定地向旅伴介紹著這里的歷史,講述著在這里的風云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