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的房地產行業,在規模效應下,中小房企越來越危險。但是,也有一些中小房企,卻在規模戰中成功突圍,實現規??焖僭鲩L越活越好,例如目前正快速成長的一批浙系房企。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祥生和華鴻嘉信。 祥生從2015年的109億,到2017年實現619億,兩年翻五倍,規模排名一路飆升! 華鴻嘉信靠獨特的布局和拿地邏輯,逆勢向上。2013年,銷售額15億;2017年,銷售額349億,4年23倍光速擴張! 祥生、華鴻嘉信這些曾經的小房企,規模爆發背后到底是什么戰略邏輯?中小房企如何借鑒和學習,突破目前的規模瓶頸? 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明源君近日專赴杭州,獨家對話了華鴻嘉信副總裁卞克。他對于中小房企的規模擴張之路有自己的一套獨特打法和深度思考。 他認為規模大小是相對的,大房企是整體規模大,但具體到區域市場未必有規模優勢,無需懼怕。中小房企的核心戰略,一是要快,把流動性做起來!二是要專,區域深耕才能對巨頭進行狙擊。一個成長型企業要想變革,重點是要逐步搭建一個推崇自我變革的學習型團隊,要有一些資源要素率先突破,然后拉動整個系統在一個新的水平上適配,否則很難發展! 對于目前的市場、拿地的原則和企業戰略,卞總也分享了超多干貨,很多的觀點都對中小房企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01 又要擴規模,又要資產安全 5個指標決定 中小房企必須要快,要下沉到三四線 ? 中小房企抗風險能力相對是比較低的,所以,卞克認為房地產開發的本質是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小房企在做投資的時候,有一個大的原則,就是堅持流動性覆蓋安全性,安全性大于盈利性。無論在定位還是操盤上都要堅持這個大原則。 理論上,一個中小房企一年投入10個億的自有資金可以催生120億的銷售規模,市場上行期可以做到更高。如何以1挑10,四兩撥千斤?主要是通過自有資金和銷售額之間的梯度關系進行測算,運用并控制好以下5個指標: 指標一:自有資金的年度周轉率 也就是要快周轉,目前祥生、華鴻嘉信的自有資金周轉能做到一年1.5次,9個月左右現金回流。 指標二:資金杠桿率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span> 杠桿率決定了自有資金的撬動能力。卞克認為,對開發商來說,在市場單邊上揚、利潤高且對市場判斷精準的時候,一定要敢于加杠桿。一旦市場橫盤,在一個箱體內窄幅震蕩時,為了降低風險,就要降杠桿,少用債務融資,提升股權性融資比例。 市場上行通道,優質項目融資杠桿率可做到1:9,通常水平是2:8,但現在逐步回歸理性,三四線開始分化,融資杠桿一般也就4:6、3:7。 指標三:地貨比 也就是土地價值和能夠提供的貨值之間的比例?,F在一二線城市很多大于1:1.5,在浙江能做1:1.8,還有些地方能做到1:3~4,行情好的時候1:9的項目都有,祥生和華鴻平均差不多 在1:2.5以上。 如果地貨比能做到1:3的話,再加上前面的資金周轉1.5*融資杠桿4,那你自有資金杠桿率就是18倍了。 指標四:土地的年度轉化率 也就是土地貨值有多少能轉化成供貨。目前華鴻嘉信是要求是,6月份前的土地,當年的供貨率要達到80%,那18*0.8就是當年能夠提供的貨值。 指標五:當年銷供比 顧名思義,這是指供出來的貨有多少能賣掉。當年銷供比要求也是80%,算下來那就是18*0.8*0.8≈12左右,也就是說,你自有資金能夠產生的銷售額,能夠放大12倍。投入10個億,一年產生的銷售額可以達到120億。 通過以上5個指標分析,可以很容易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要提高自有資金周轉率,就必須快周轉,學會算大賬 在祥生、華鴻嘉信,IRR和銷售凈利潤率各占一半權重,市場容量大能提供現金流的項目,哪怕利潤偏低也會做。 卞總表示,根據測算,兩年5%利潤率的項目,如果你一年或者一年半干完,自有資金杠桿做到3:7,地貨比能夠保證在1:3,EVA(即經濟增加值 = 稅后凈營業利潤 ? 資本成本 = 稅后凈營業利潤 ? 資本總額 × 資本成本率)股東年度的權益,總收益能達到一倍,年化收益也有60% 。 所以快周轉是最基本的投資邏輯。房企要想慢,得有資本,比如你的資金成本足夠低,只有5~6個點,周期夠長,那你買一塊地放三五年都沒問題,行情一來,地價上漲一些就把你的成本覆蓋掉了,這個時候可以穿越周期運作。但現在很多中小房企的資金成本高達十幾個點,根本等不起,也不敢賭,否則一旦現金流出問題就出局。 沒有資格慢,就只能快,一旦快起來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兩年干一個利潤16%的項目不如兩個干兩個利潤8%的項目,16%收益率的項目很難找,但是8%的項目大把,好處不言而喻:增加投資機會和可能、降低投資峰值、熨平現金流峰谷、降低現金斷流風險、分散市場風險。那么快周轉就成了成長型企業必須打造的核心競爭力。成長型企業要讓大象跳舞,規模和快周轉是孿生兄弟,結合在一起企業才能安全。 2、要提高土地的年度轉化率,就不能拿太大的地 要保證土地年度轉化率,就要求你拿地的時候,地塊不能太大,否則你很難做到當年就能全部賣掉變現。一般來說,地塊盡量不大于15萬㎡,10萬㎡上下的項目是最合適的。 同時,小企業不宜大量土儲,應輕資產模式,政府一旦推地,一定快速拿地、快速開發、快速清盤。 3、要保證地貨比,就決定了要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地貨比低的地方在哪里,肯定不是一二線,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投資方向,三四線,當然,有個前提——該城市有快速去化的容量。 4、要提高資金杠桿率,融資收緊的時候要增加股權性融資 要實現規模增長,一靠負債,二靠積累,沒有積累,就只能加負債。但負債過大又有風險,市場上行一定要加,但是一旦市場震蕩就要果斷增加股權性融資,做小股操盤,自有資金杠桿還是有保證的。 從這些指標出發,就可以決定你要去找什么樣的項目,圍繞這些指標中小房企應快速形成核心競爭力。想得明白,干得堅決,過程中不動搖。 ▲本文作者常樂(左)、艾振強(右)與卞總對話后合影 02 目前三四線已經開始分化 如何判斷土地市場的潛力 ? 卞克認為,從宏觀層面來看,目前政府希望控制一二線城市的資產價格快速上揚,但是由于土地供應越來越少,一二線資產是安全的。不過長期安全是一回事,短期機會則又是另一回事。 對房企來說,一二線城市短期內沒有太多作為的空間,但房地產的總池子不能縮小,不然對經濟的影響面過大。所以必然是按住一二線的水位,讓勢能往三四線遞推,一方面三四線通過棚改放量,一方面允許部分有人口有產業的城市資產價格適當上升。這是這一輪三四線行情的根本邏輯。 因城施策后,三四線城市已經分化非常嚴重,要善于從微觀研究里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投資策略也要有定力、有決心。 一、中小房企要致勝,要從微觀的研究里面發現機會 房地產投資“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產業、長期看人口”,但是看庫存、看人口、看產業,大家都會看,邏輯太簡單了!都看得到機會的地方,價格就高了,中小房企反而沒機會。中小房企要致勝,要從微觀的研究里面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點。 例如,一般人認為,新房對二手房影響比較大,但是卞克認為,根據他的研究,實際上是二手房對新房影響大。凡是交易成本下降的時候,二手房的交易會先于新房市場放量,存量盤活的資金又流入了增量市場,這是存量市場的融資效應。 2008/2009年南京出現一個現象,90㎡以下交易免稅(先交后返),于是90㎡以下的存量房交易劇增,但房管局監管資金卻沒有同比例上升,你會發現親戚之間的交易特別活躍,實際也就是一個模擬交易,然后拿這個交易合同去銀行融資。 所以,一個城市土地市場有沒有前景,真正投資要研究二手房數據。如果一個城市二手房交易活躍,就說明這個城市潛力大,而且二手房交易是有數據可查的。 同樣的,庫存量大的城市是不是一定沒有機會?答案是,也不一定! 你還要看他的庫存結構是什么,庫存是什么產品,后續的供地是怎么樣的條件,能不能有差異化產品,很多時候庫存量大也可能有機會。 同樣的還有人口凈流出的城市,也不一定就沒有機會。畢竟人口凈流入的城市大家都愿意進,你能看到別人也能看到,反而沒機會。人口凈流出,如果城市人口基數大,同時又有流入的話,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也可能有機會。 關鍵就是,你要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機會,越往下沉風險越大,但機遇也越多。找到一些根據地,派小組過去,研究微觀數據、風土人情,真正摸透,你就可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機會點。 當然也可以簡單判斷,比如有沒有抗跌能力,能不能以價換量。核心區位,項目規模適度,10-15萬㎡。這樣的單個項目即使市場下行,也不會虧,能夠保證資產安全,即便市場震蕩,虧一點就能夠快速出貨回籠資金,也可以拿。 二、長期看好的城市要深耕,長短結合、快慢結合 現在華鴻嘉信拿地是集團和區域雙輪驅動,長短期戰略結合??春玫某鞘虚L期深耕,而適合輪耕的城市則快進快出。同樣的還有快慢結合,有的地方要快周轉,拿地快,建得快,賣得快;有的地方要中周轉,有上升的潛力,在銷售節奏上有目的的控制,同時在銷房的時候,在土地市場上做一些動作,適當的勾地,幫助銷售溢價,要有多盤聯動的意識。 三,做投資拓展,前面多花精力,后面就易下決心 現在很多公司有幾百人在外面做投拓,每周都要一堆地要上會。但是華鴻現在只有40個人在做投拓,祥生17年拿下800多億貨值土儲,投拓也只有幾十人。 卞克認為,拼人海戰術不如拼精準狠,只要足夠專業,花的精力足夠,拿地決心就大。 華鴻嘉信的做法是在信息渠道上廣撒網,但是對看好的地,就下精力深入研究,把握要精準了,看準了就舍得投入資源。設計部門也要到現場去看,看周邊的建筑布局,把強排方案搞出來,這樣才知道這個項目的貨值到底有多大,有多大概率能落地。根據這個做出來的測算才是相對精準的,老板才能下決心。 不少房企遇到祥生、華鴻嘉信頭大,因為一旦遇到這樣的企業,地就不好拿。祥生、華鴻都是這樣,拿地四前置、五前置(團隊、設計、采招、融資、營銷),大房企項目那么多,不可能每一個都這樣投入,而且本身騰挪空間大,心態也不一樣,沒有這個決心。這就是中小房企的優勢和機會。 03 規模大小是相對的 沒有能力全國布局,就要堅持區域集中 中小房企要做專而美 ? 中小房企都是區域型公司居多,如果追求規模擴張,一旦骨架拉開之后,項目的布局,與此適應的管控模式,授權體系,產品線規劃、供應商庫、管理團隊,整個公司的基因都要調整。你想規??焖贁U大,要不就是真的有雄心從幾十億到千億,像祥生這樣,2015年只有109個億,2年賣到600億,2018年千億。 但是這需要你做到為了達到戰略目標不受干擾、誘惑,犧牲短期局部的利潤、犧牲部分股東權益、學會分錢,做大規模。如果沒有這個決心,作為區域型的公司,策略得當也可以活得比較滋潤。 一、中小房企沒能力全國布局,就要堅持區域集中 如果當下沒有全國布局的能力和決心,企業一定要區域集中,集中優勢資源讓別人進不來。只有深耕區域,才能能獲得足夠的土地紅利,以此阻擊競爭對手。 以前拿的地1500,現在新地拍2000,甚至虧本拍到3000也可以。因為你前期的地分攤下來整體成本還是比較低,而且這塊地價漲了,庫存的土儲價格也多少會跟著上漲,只要每塊地漲一點點,這塊高價地的成本就被分攤掉了。 通過競價,當然還有售價狙擊、回勾低價地等其他辦法鞏固根據地,區域型房企能夠阻止競爭對手進入,因為你一直有存貨,同時也跟城市一起成長,圈住了本地客戶。 中國太大了,在全國范圍和在單一城市,規模大小是相對的。你全國來看是很大,但是在一個城市你兩個項目,我二十幾個項目,競爭還是有優勢。最怕就是中小房企盲目向外擴張,規模不大,資源又分散,不能集中火力。這樣的戰略,很可能全國布局沒走出去,大本營也弄丟了。 二、中小房企要從“小而美”向“專而美”轉型 今后來看“小而美”的企業怕是生存困難,但適度規模,戰略轉型做“專而美”卻有廣闊空間,換句話說,中小房企如果不追求規模,就要有很高的市場辨識度,像小星河灣,小朗詩。還要學當代、建業這種區域深耕的房企,口碑穩健有回頭客、抓服務。 區域深耕型公司有條件提前布局后房開市場,要從關注房子、關注產品轉為關注人、關注服務。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做大客戶基數、客戶密度,線下成本比較低,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后面可以做學校、可以做二手房中介,向下游產業延伸。 例如祥生就下了大力氣提升服務口碑,祥生樓盤扎堆的城市自己買校車,接送業主小孩上學、放學,解決業主的痛點。搞客戶服務中心,里面做社區小配套,包括幼教、輔導班、四點半課堂、家政服務、中介服務等,全部整合到一個大廳里,解決一個小少年宮、社區服務中心的問題。 所以中小型房企在區域市場保有適度規模、維持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提高辨識度、提供優質服務,從前端往后端移,一定也可以活得很好。 中小房企業無論是上規模、還是區域深耕走“專而美”,轉型都是勢在必行! 作出上述精彩分享的華鴻嘉信副總裁卞克,將在研習社大課上發表精彩演講。想和他及來自旭輝、中南、高和資本的幾位大佬面對面探討地產投融資那些事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