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論治的中心思想是“謹守病機,各守其屬,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血氣的功能:不外是提供各部位物質、能量、信息的來源,保證各部分和整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和防衛功能,從而實現人體陰陽自穩調節的平衡。 中醫治療八法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無不可視為謀求全面改善血流供求不平衡的手段。通過一個時期的辨證治療,最終目的是實現自穩調節的正常化。 辨證論治的范例:我個人體會,高血壓病之本在陰陽氣血失調,其證候與治法可分肝火上炎,陰虛陽亢,陰陽兩虛,風痰內擾等類。 1 多由將息失宜,肝火暴張所致。癥見血壓突高,頭痛目赤,面紅如醉,口干,常易躁怒,大便干結,脈弦動而數,舌質紅,苔黃或干糙。 治宜清肝瀉火,涼血泄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克,夏枯草10克,磁石30克(先煎),黃芩10克,赤芍10克,杭菊花10克,槐花10克,丹皮10克,蓮子心3克。 2 多由肝腎陰虛,陽亢不潛所致。癥見血壓增高,頭暈目眩,周圍景物如旋,心煩,驚悸,夜寐不安,脈細弦,舌質紅絳,苔黃。 治宜育陰潛陽,寧心安神。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大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懷山藥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滁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羚羊角粉0.6克(分二次送服)。 3 多由腎陰虛失于濡養,腎陽虛失于溫煦,浮陽上僭,少陰氣厥不至所致。癥見血壓升高,頭暈耳鳴,舌強音謇,氣促,下肢偏癱,舌質紅,苔花剝,脈細帶弦,重按較弱。治宜滋陰助陽,宣竅清上。 方用地黃飲子加減:熟地10克,巴戟肉10克,山萸肉10克,肉蓯蓉10克,熟附塊5克,上肉桂1.5克,金石斛10克,麥冬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3克,遠志3克,五味子3克,沙苑子10克。 附注:張秉成說:“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急當溫之……方中以熟地、巴戟、山萸、蓯蓉大補腎臟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熱,協四味以溫養真陽。但真陽下虛,必有浮陽上僭,故以石斛、麥冬清上;火載痰升,故以茯苓滲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填塞竅道,菖蒲、遠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竅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氣,使正有攸歸,薄荷以搜其不盡之邪,使風無留著,用姜棗者,和其營衛,匡正除邪耳。” 4 多由內風夾痰,擾及清竅所致,癥見血壓時高,頭目眩暈,胸悶痰多,上肢及手指麻木,肉,兩足重滯,脈弦滑,舌苔白膩。 治宜熄風化痰,和營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克,鉤藤10克(后下)、生石決30克(先煎)、竹瀝半夏10克,炒陳皮10克,陳膽星3克,川牛膝10克,炒歸身10克,桑寄生15克,桑枝15克,指迷茯苓丸10克(包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