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何,大家都那么熱衷于長鋒羊毫筆,這個筆,是清代寫碑的好東西,可是,用它來寫草書,不免有點太那個。 下面的文章,是來源于百度文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草書有幾大難點,容分層來敘: 一、識草難。 草書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從章草演變而成的,今草的基本要領①楷書的法度。②草書的自身規律。 楷書的法度,簡說之,就是依照楷書的點劃結體意識去寫草書,把簡化了的草書點線筆筆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點一線既相互連帶,又各自獨立的形狀。 草書的自身規律: 一是線條長使轉盤旋幅度大,有獨立之字,有連綿之字,有的甚至數字相連。 二是“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嚴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有的運用符號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草書規矩只準豎連,不準橫連等等。如果不先摸清這一規律,匆忙落筆,超出規范,便成天書。盤旋使轉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為另外之字,如“知、去”。“鷺影不來秋瑟ワ,葦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號,這些符號可寫成“ワ、ン、゛”。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其書字符號的兩點之末,便被“不”借為開始。“旋轉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則完成,便會寫成‘心’字。類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說過:“余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二三年間,可以執筆”。今日我們可以借鑒此法,更以邊學邊識,邊學邊記,找出規律,熟悉面貌,謹記法度,乃為學草者第一要義。 二、背草帖。 草書連綿不斷,迂回曲折,變化多端,意到筆隨所決定的,它有著易見的整體感。由于這些點、線的忽長忽短,驟提驟按,急轉又折,方虛即實的瞬間變化,和連綿不斷的態勢,一著筆便要果敢進行,不允許片刻思考,若不先讀熟記內容及這些變化,怎能落筆果敢,進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 背什么? ①背內容。 ②背字的態勢和字與字牽連的搖擺動勢,將其體察所得,默記在心,把范本上‘靜’的筆劃,演練成動的形質。 ③既背墨劃的使轉成字,也要背這些墨劃之間所呈現的空白。使轉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這個書家的面貌。古人所說的“細玩熟觀”、“學而思,思而學”的經驗是可取的。力求從字間、行間、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強記憶,可獲四美:即線條美、結體美、節奏美、意境美。 清代姚孟起說:“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筆始入神”。是臨帖可貴的經驗談。 三、用筆難。 寫草書要乍徐忽疾,驟提即頓的互換用筆。 草書要先立大調子,強調韻律和節奏感。在一幅字內,其躍動現象,時而如大海波濤,時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筆上就不能像其它書體用力均勻。有時則須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時則輕提出筆偶相帶過。有的則速到迅雷不及掩耳連綿不絕。如張旭《古詩四帖》中“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有的則緩以會心,筆斷意連。如“王子復清曠,區中實譁囂喧”。 乍徐忽疾,瞬間即換的用筆同時,還要驟提即頓的迅速交替,方能達到體意連綿,筆意奔放,有旋律和節奏的特色來,如果提高到創作上來說,才能使你的筆墨淋漓盡致的抒發情懷,表達個性。 疾徐的交替和提頓的轉是隨著字的態勢和連綿起伏的氣勢以及感情的變化而不斷進行的,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大家今后在實踐中去體會和驗證。 四、運筆難。 一般說寫草書執筆要高一些,手掌要空虛,長鋒筆的筆桿相應的也較長,能執到2/3處為適應,這樣易于靈活表達草書的使轉,從物理上講如執筆過低,上部重力大,不易駕馭,執于頂端,則力不易貫注于筆鋒。前人云:“一筆一劃,均須以通身之力送之”。為了把力送入紙底,也是執筆桿2/3處為宜。初學時提倡的手掌豎起,此時的手掌則宜于斜下,立勢與臨習其它書體一樣,但必須闊胸、臂開、手遠,眼觀全紙,其神必爽,其力充分得到發揮。 五、墨法難。 草書的韻味在于墨的體現,運用得好會呈現出豐富的變化。由于筆的巧妙運用和宣紙獨具的效果,起始、運行、終止,便會出現干、濕、濃、淡、枯的多層次變化,使我們的草書干則生險勁,濕則呈潤腴,濃則見沉厚,淡則顯典雅,枯則示老辣。墨分五色,就是以這種用墨方法來區分的。用墨的多層次,是由本人功力、熟練程度和個性來達到的。墨的層次不同,可以出現其人其書的特色。如清代王文治喜用淡墨,格調則高雅;顛張醉素喜用濃墨,格調則雄勁古樸。功夫欠缺者宜用稍淡的墨,若用濃墨則易滯筆。功夫具備者,可用濃墨,所書線條則筆力沉厚。(據說有的人不能寫宣紙,有的人用濃墨則咬牙切齒,枯則拋骨露筋,皆功力不到之故) 墨有死墨活墨之分,死墨原因有二:①宿墨所致。②只有筆墨功夫,而缺少書外功夫的靈氣所出現的死板。反之有筆墨功夫與書外功夫相默契的書者,功夫越強則意境愈深,而宿墨亦會變成活墨,出現奇趣和神采。書法有二韻:一為墨潤(韻),二為氣韻。氣韻貫通之字,而少墨潤,猶如妙齡體巧姑娘,身材窈窕而皮膚粗糙損其色一樣。 我們在一般吸水紙上臨習用墨,可用任其調和,如寫在宣紙上,則將墨汁2/3,水分1/3調勻即可,如果再能用墨多磨幾下,寫起字那墨之潤感,就會如磨墨一樣。 六、寫草書宜提筆用鋒。 草書的筆劃美在筋力為勝,從勁挺中呈現立體感,這種效果是提筆用鋒得來的。何謂鋒?即筆中透明的部分。筆分三分,鋒筆頭先分成兩個等分,將下端一半再分成三部分,用底端為一分筆,2/3處為二分筆,再上為三分筆。一般用一分筆摻以二分筆為佳,最大量用到筆頭的一半。 草書用鋒要先裹后鋪,提筆運行。這里要強調一下,提是經常的,頓時暫時的,且頓也是在提著的頓。提分為二:一曰實提,一曰意提。頓是意提中的頓。筆的運行中,要不時翻轉筆面,節節換筆。因為筆分八面,會用可達四面,精到者可用八面。有人(慶福)看到我筆中少墨已不能進行時,我還能繼續寫下去,之后問我是什么原因,答曰:這是尚會用筆之故。我可以這樣說,如果還有些特長的話,就是筆中之墨與別人相等,我能多寫幾個字而已。 七、草書的章法。 草書筆劃,點線連綿,長短殊異,形體大小亦懸殊較大。且字有字態,行有行勢,欹側傾斜,變化萬千。學書布局,甚感茫然。此時應該抓住主要矛盾,任你千變萬化,我力求重心穩當。以楷書的原理,使“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的要求,揮運在你假想的軸線之上。注意有五:①要注意主筆劃、主字的運用,如“知、去”。②要注意欹側相柱,險絕救應的去掌握重心的措施,即一字有一字的重心,一行有一行的重心,一章有一章的重心。③要一氣呵成,氣韻貫通。④要點劃互盼,字字牽情,相揖相讓,行間呼應。⑤落款的字與正文的字相一致,正文緊密則款字緊密,正文疏朗,則款字隨之。依據內容該窮款則窮款,該富款則富款。視其正文而定之。用印甚有講究,地點、大小都受內容和款字的約束力。 草書最能抒發書者的性情和個性,由于感情作用于筆端,揮運起來,往往超越界定之外。這種率意天成的章法,神采盎然,看似無法而法在其中。這種成功的章法來源于兩個前提:①學習傳統,出入碑帖,融會貫通,胸中儲有呼之來揮之去的萬千形象。②嫻熟的筆墨技巧,對詩文的真正理解,感情的激發,并作用于書法作品之中。 八、范本的選擇。 初學應以孫過庭《書譜》為宜。《書譜》有四個主要特點:①以楷則為其法度。②以筆送到為準則。③筆劃簡練,結體準確,自身規律體現完整,且形體剛健而又婀娜,險絕救應,通篇一體。④墨跡清晰。其次可根據你的愛好,進行選擇。 欲求圓活勁健,法度謹嚴的還有懷素草書《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等。 欲求奔放開闊,剛柔相濟,跌宕變化,法外有法的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黃山谷《諸上座》等。 欲求行距寬舒、閑靜、清雅的有董其昌、張瑞圖、鮮于樞、趙孟頫的草書。 欲求點劃勁挺,勁挺俊美的有祝枝山、文徵明,黃道周、倪元璐的草書等等。 就這么多了,希望對書友有所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