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的時間占據你人生多少時間呢? 一整個人生,你將花30年睡覺、10年工作、6個月看廣告、51天決定穿什么、3天算各種賬單……是不是覺得很多時間在自己無意識中悄悄溜走了? 今天,讓我們開個腦洞,假設人生有來世,這一次,我們換個規則:將所有交錯發生的共性片段集合到一起,再無間斷。 視頻很精彩,只占用你4分鐘的時間,建議在WIFI情況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你會花兩個月在你家門口大街穿行(北上廣可能更長)。 用三十年的時間睡覺。 5個月的時間坐在馬桶上看雜志。 用27個小時經歷一輩子的疼痛:骨折、車禍、割傷、生孩子。 熬過去之后,接下來的人生你會輕松很多——因為再也不會感覺到疼痛了嘛。 但剩下來的并不全是歡樂時光。 你仍要花6天剪指甲、6個禮拜等紅燈、3個月洗衣服、18個月排隊、2年的時間來做各種無聊的事情:比如盯著窗外發呆……然后花四周坐著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時間。 最后,你會有四分鐘的時間來回顧你往生的生活。 這些整塊的時間被分隔開來,再沒有持續200天的淋浴馬拉松,而是切割成各種各樣的碎片穿插在整個人生,比如孩子搞怪的笑容、比如彩虹出現瞬間、比如一曲鋼琴。 這個短視頻改編自David Eagleman的《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讓我們從上帝視角來觀察自己的時間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溜走的。其實,即使重來一遍,也不過是將我們生前的生活,換一種形式重來一遍而已。 無論怎樣的形式度過人生,我們都要花上同樣的時間成本:30年睡覺、10年工作、以及戀愛、生病、老去、死亡。 唯一不同的是,你的時間成本是否值回票價。 除了睡覺,工作的10年占據了我們人生的最大版塊。對于職場人而言,最寶貴的就是工作時間——對大部分人來說,它是我們改變現狀、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渠道。 你將如何選擇度過這10年? 在Buffer為團隊尋找合適的員工時,我們欣賞的往往是那些能打破八小時工作制的人,因為八小時制從邏輯上看就是與高效率相悖的。 每日平均工作時長與工作日的效率效果其實并沒有什么聯系,與個人的產出水平也聯系甚少。工作時長從4-16小時都有成功的例子,一個理想的工作時長聽起來本就不現實。 我進行了一些研究,來優化工作時間。 所有人都在說時間管理,但我要說的是:管理你的精力,而非時間。 我們的精力分為以下四種:
如何進行精力管理呢? “
” 我們常常忘記,機器是線性單向移動的,人類卻是在周期性前進。 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追求效率,首先就得關注這一循環周期。
對于某項工作來說,我們最多只能保持90到120分鐘的專注力,之后我們需要一次20-30分鐘的休息,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充電然后能量滿滿地接受下一個挑戰。 因此,與其問自己一天八小時內能做完多少工作,還不如想一想,在每個90分鐘內,我能完成什么。 高效率工作的基礎是專注力。我們都已經知道可以將一整天分成好幾個90分鐘,現在,我們還需進一步對這個90分鐘進行分解。 當我們的大腦只接收一項任務時,我們就能很好地從干擾中分離出真正重要的內容。當我們面對多任務時,我們的大腦會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因為實際任務與干擾已經混雜在一起了。 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多線程任務同時進行,因為這樣我們容易在工作時分心; 當你手頭只有一項任務時,也要盡量減少可能引起分心的事物。 知易行難,現在就給你提供一些小妙招:
長時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其實是件挺為難人的事情,尤其是還沒到最后期限的時候(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研究員福田圭佑建議說,覆蓋個人注意力系統,人為設置任務的最后期限、并對自己獎罰分明,將推動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
每天工作6、8、10個小時,想想就覺得難過。這個時候,主動把一天分割成4到5個90分鐘就很有必要了。 后者會讓你覺得自己只需要完成4個任務就好。
只有這樣你才會真的給自己休息的時間。 “最優秀的人未必就是那個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個能充分優化休息時間的人?!?/p> 我們往日程里填滿各種各樣的工作,甚至早已遺忘“休息”二字怎么寫。 因此,你首先就該安排好休息時間——打盹,讀書,冥想,吃點零食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我得到的最好最有價值的建議來自于喬爾的零提醒設置。 在專心工作的時候,屏蔽群消息,不設置微信聊天提醒等等,可以讓你更好地提高注意力。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曾被同時問一個問題:你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是什么能力?他們給出了相同的答案:“Focus”(專注)。 專注是每一個人想有所成就的唯一途徑。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把自己的所有的力量專注在自己最想實現的目標上。提升專注力,走好職場這“10年”。 本文由LinkedIn領英原創翻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