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良的自我防護謀略。 劉邦 張良是黃老哲學的化身,黃老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講究養生,講究如何保護自己。張良是如何地留著一份心思與劉邦、呂后斗。其主要表現如下: 在權力面前他處處退避,常把"為韓報仇"掛在嘴上,不爭權、不謀利,從不引起劉邦的猜猜疑與擔憂。他總與劉邦保持一定距離,保持一種"半朋友、半賓客、半臣子"的可進可退的狀態。劉邦一生誰都罵(包括呂后、蕭何),一張嘴就是"你爸爸"、"你老子";但從來沒有罵過張良,對張良總是客氣地稱"子房"、稱"先生"。 在封賞面前也盡力退讓,這與其他文臣武將的相互爭奪、相互攀比形成對照。 張良給劉邦提意見、提建議,多是后發制人,讓別人先說,看情況決定是否跟著補充;即使說,也是點到為止,從不過分堅持,不惹劉邦討厭。在第一次打入咸陽,劉邦貪戀咸陽宮里的金銀珠寶、婦女眾多,就想住在咸陽宮里,當時先有樊噲出來勸說,于是張良又跟著勸,劉邦采納,退回了霸上兵營。劉邦扭不過眾將,想建都洛陽,婁敬出面勸阻,提出建都關中,于是張良跟著出來勸,劉邦立即拍板定案。 當劉邦攻下彭城,進入項羽的宮殿時,"收其貨寶美人,日日置酒高會。"情景與當初攻入咸陽時一樣,那時有樊噲先勸,張良隨后跟著勸,從而使危機得以解決;這一次為什么沒有人勸了?樊噲是否在場,一時查不清楚,但張良卻分明在劉邦身邊。他是沒有勸?還是勸了劉邦不聽?兩種情況都是嚴重的。根據張良的秉性,大概是他看到不可勸,于是也就不勸了。 儒家講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講究堅持原則、守死不移;講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等,夏朝有龍逢、商朝有比干、春秋時吳國有伍子胥,等等,都為了勸諫君主送了命。道家是不這樣的,他們所看重的是生命,如果連生命都沒有了,那還有什么別的可講呢? 呂后 結束語 對于張良,前人有兩種評價,一種說張良是個善于玩弄權術的陰謀家;另一種說張良是個清高出世,不考慮任何個人利益的圣賢,其實都不是。 張良是"黃老"的化身,他運用"黃老"應付一切問題的能力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別人看來,"先幫著劉邦與秦朝斗;又幫著劉邦與項羽斗;又幫著劉邦、呂后與功臣斗;同時還要留一份心思與劉邦、呂后斗",這一輩子不是活得太累了嗎?別人是覺得累,但張良運作起來卻游刃有余、如魚得水。至于晚間躺在床上思前想后,是否也有時內心感到對于某些事情的愧疚呢?那就只有他個人知道了。司馬遷對于張良,我覺得是敬畏有余,而缺少感情上的喜愛。(來源:中華文明大講堂 作者:韓兆琦) |
|